造地奇迹,萧山围垦

造地奇迹,萧山围垦

00:00
03:57

为抵御钱塘江江潮威胁,萧山千年前便开始修建海塘。清中期以后,北部境域淤涨成陆、江道束狭,江潮冲击力大大加强,海塘已不足以对抗潮水。每当决堤坍江,江岸居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状屡见不鲜。为防止“坍江”,自清代开始,萧山人就自发围垦淤塞的沙地。民国时期亦以农民自发为主围垦几十万亩沙地。这样的围垦随钱塘江流道变迁而变动,缺乏主动性,极其不稳定,不能根治洪潮之患。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科学规划下,萧山开展大规模围垦,有意识地治江、促淤、围涂,钱塘江河口段才真正得以治理。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消除沿江人民因坍江决堤而流离失所的灾难,缓解萧山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勤劳、智慧、勇敢的萧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的大规模人工围涂。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协同作战,围垦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浩荡的围垦大军,从各地赶赴钱塘江边,在泥泞潮湿的盐碱地上安营扎寨。那时参与围垦的人里,有农民、工人、医生,也有干部和知青,他们不顾天寒地冻,搭草棚,睡泥地,喝咸水,吃咸菜萝卜干,起早摸黑,靠着锄头土箕,肩挑手挖,甚至大冬天还赤着脚。活干累了就席地而睡,夜里还要有人放哨,潮水来了得逃命,睡醒了就起身接着干。这是当时的写照。


1966年至2007年,历时42年,共围垦33次,圈围土地546000亩,使萧山的土地面积扩张了约四分之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资源匮乏的年代,在茫茫江畔劳动,条件十分艰苦,但萧山人民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造就了围垦的成功。期间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为围垦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雄们的事迹也已凝聚成永不磨灭的围垦精神,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萧山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始终走在发展前列,开创了经济社会腾飞的新时代。如今,G20杭州峰会、亚运时代的春风轻拂,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已成为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和拥江发展的主战场,正崛起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区,阔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