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位于萧山城西,连通钱塘江,是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与一条江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一条江就是钱塘江。在数万年前,古湘湖及其周边地区是一片浅海,钱塘江也还未形成典型的之字形。在海进海退影响下,古湘湖由海湾演变为钱塘江江湾的一部分。约魏晋时期,形成潟湖,名西城湖。后来由于钱塘江侵袭,湖面又逐渐被农田、沼泽分割为若干个面积不等的小水面,成为湖中湖,这就是湘湖的前身。湘湖真正的形成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著名理学家杨时。北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任萧山知县。此时湘湖湮塞,民田无以灌溉。杨时考察民情,实地勘察,率众筑起南北两堤,放水成湖,“周八十里,溉田数千顷”,“水利所及者九乡”,极大缓解洪、涝、旱灾情,基本解决民生难题。湘湖筑成后还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前来赏游,湖光山色共人文之蕴,开启了萧山历史的“湘湖时代”。
说起杨时,我们会想到“程门立雪”的故事。北宋元祐八年(1093),杨时与游酢拜访程颐时,程颐正在休息,他们便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老师醒来。此时天下起大雪,程颐醒来时,门外雪已有一尺深。从此,杨时尊师重道的品德传为佳话。
作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在理学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发展“二程”学说,又为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奠定基础。任萧山县令时,他广兴儒学,“四方之士闻时名,不远千里来从游”,有“弟子千余人”。明成化二年(1466)为纪念杨时建道南书院,后成为明代萧山八景中的“书院遗香”。萧山县学始建于宋初,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移至城南,此后七百多年间历经多次重建、重修和增建。元大德三年(1299),县学大成殿修成,立“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碑文、鲜于枢书写碑阴,此碑有“江南第一碑”的美誉,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萧山县学大成殿又是什么地方呢?大成殿,是古代孔庙中供奉孔子的大殿,孔子创立的儒学对当时巩固统治和稳定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萧山邑令陈南在县城南建孔庙,即萧山县学,次年大成殿建成。历代统治者对萧山儒学很重视,到清末,萧山县学大成殿已经历数十次修葺重建。
杨时之后,萧山崇文尚学之风愈加兴盛。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书院与贤达倾力育人,哺育出一代代人杰翘楚,古有进士300多名,二十五史立传人物35人。济世名医楼英、保国菁英张嵿、清代名幕汪辉祖、藏书大家王宗炎、禁烟大臣汤金钊、萧山相国朱凤标、海派巨擘任颐等,在各自领域皆有建树,影响深远。文能治国、武可安邦,如同颗颗星辰,至于今日依旧璀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