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萧山被纳入帝国版图,稳定的地方管理保障地区经济文化持续发展。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西兴运河。大家可能不知道,西兴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由我们熟知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所构成,而浙东运河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开凿的“山阴故水道”,在今绍兴境内。西段则是西晋以后,会稽内史贺循在“山阴故水道”基础上,主持疏凿的西兴运河,从萧山到绍兴城,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和短距离航运,距今也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后人又将运河延伸,与鉴湖、虞甬运河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相接形成横贯东西的浙东运河,于是,贸易、航运功能逐渐形成。
因而,萧山成为了浙东运河起点。浙东运河穿过萧山城区,萧山人习惯把它称为“城河”“官河”。位于浙东运河起点的萧山,因运河之利开启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萧绍地区出产的大量谷物、瓷器、丝绸、盐酒、茶叶等物品通过运河输送至全国各地,各地物资也通过运河抵达萧山,极大繁荣了沿线经济,其鼎盛面貌一直延续至南宋。
同时,运河的发展也助力了青瓷手工业的兴盛,萧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它们在萧山城南出土,曾多次外借到国内其它博物馆展出,甚至还走出国门到法国展出,可谓履历丰富。那么这一对人物俑有何特殊之处,能成为镇馆之宝?首先大家可以看到,这对青瓷人物俑通高约30厘米,体量在同类器中实属罕见,且人物造型精致、釉色青绿、釉面莹润,保存状况良好,是体现西晋越窑青瓷高超制作工艺的精品。更为特殊的是,这对青瓷人物俑,一位是仕女俑,一位是武士俑,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特征,可以发现都是大眼睛,高鼻梁,甚至还有明显的双眼皮,与同时期画作中的汉人形象完全不同,比较符合胡人的面部特征。但同时他们都穿着长袍,交领、右衽、袖口很宽大,这是典型的汉人服饰。仕女左手抱着一个小孩子,孩子头上梳着发髻,左手抱着一个球状玩具,脚上穿着一双靴子。右手拿着一把长方形扇子,也叫便面。再看这位右手握剑,左手拿盾的武士,头上戴着胡人特征的浑脱帽,脸上翘着八字胡须。这对青瓷人物俑汉中带胡,胡中有汉,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社会现象,也是研究西晋服饰、丧葬文化等的重要资料。
运河开地利,兴人文,不仅助力青瓷发展,给萧山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富庶,也依地利之便,促进各地文化交流。魏晋时期,士族南迁,佛教开始在萧山流传,运河两岸寺庙林立、香火旺盛。唐代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的祇园寺是萧山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佛教寺院,坐落于萧山城厢、运河南岸,,由东晋文学家、隐士许询舍宅为寺,初名“崇化寺”。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赐额“祇园寺”,沿用至今。元代寺院规模扩大,面积已达36亩,今天城区的西河路、体育路、市心路、城河街四至内都曾是寺庙范围,明清时期更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誉,与杭州灵隐寺、净慈寺齐名。民国时期,中华佛教协会还在寺内进行全国寺院住持考试,可见祇园寺地位之重要。
萧山运河边还有众多名胜古迹,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游历赏景。唐代共有450多位著名诗人经过萧绍运河,其中就有贺知章、李白、白居易等。他们从杭州出发,由西陵或义桥渔浦进入萧山,登城山怀古,访知章故里,探萧然问道,一路乘船经过萧绍运河,进入曹娥江,到达新昌、嵊州以及天姥山、天台山等地,沿途赏景作诗,留下许多诗篇,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的浙东唐诗之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