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从前是行乐之一,但现在已变成一种实业。旅行在现代,确已比在一百年前便利了不少。政府和所设的旅行机关,已尽力下了一番工夫以提倡旅行;结果是现代的人大概都比前几代的人多旅行了一些。不过旅行到了现代,似乎已是一种没落的艺术。我们如要了解何以谓之旅行,我们必须先能辨别其实不能算是旅行的各种虚假旅行。
第一种虚假旅行,即旅行以求心胸的改进。
这种心胸的改进,现在似乎已行之过度。我很疑惑,一个人的心胸,是不是能够这般容易地改进。无论如何,俱乐部和演讲会对此的成绩,都未见得良好。但我们既然这样专心于改进我们的心胸,则我们至少须在闲暇的日子,让我们的心胸放一天假,休息一下子。
这种对旅行的不正确的概念,产生了现代的导游者的组织。这是我所认为无事忙者令人最难忍受的讨厌东西。当我们走过一个广场或铜像时,他们硬叫我们去听他讲述某人生于1792年4月23日,死于1852年12月2日等。
我曾看见过女修道士带着一群学校儿童去参观一所公墓,当他们立在一块墓碑的前面时,一个女修道士就拿出一本书来,讲给儿童听,死者的生死月日,结婚的年月,他的太太的姓名,和其他许多不知所云的事实。我敢断定这种废话,必已使儿童完全丧失了这次旅行的兴趣。成人在导游的指引之下,也变成了这样的儿童,而有许多比较好学不倦的人,竟还会拿着铅笔和日记簿速记下来。
中国人在许多名胜地方旅行时,也遇到同样的麻烦,不过中国的导游不是职业人员,而只是些水果小贩、驴夫、农家的童子,性情略比职业导游活泼,但所讲的话则不像职业导游那么准确。某一天,我到苏州去游览虎丘山,回来时,脑筋中竟充满了互相矛盾的史实和年代,因为据引导我的贩橘童子告诉我,高悬在剑池四十尺之上的那座石桥,就是古美人西施的晨妆处(实则西施的梳妆台远在十里之外)。其实这童子只不过想向我兜卖一些橘子,但因此居然使我知道民间传说怎样会渐渐地远离事实,而变为荒诞不经。
第二种虚假的旅行,即为了谈话资料而旅行,以便事后可以夸说。
我曾在杭州名泉和名茶的产地虎跑,看见过旅行者将自己持杯饮茶时的姿势摄入照片。拿一张在虎跑品茶的照片给朋友看,当然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情,所怕的就是他将重视照片,而忘却了茶味。
这种事情很容易使人的心胸受到束缚,尤其是自带照相机的人,如我们在巴黎或伦敦的游览中所见者。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完全消耗于拍摄照片之中,以致反而无暇去细看各种景物了。这种照片固然可供他们在空闲的时候慢慢地阅看,但如此的照片,世界各处哪里买不到,又何必巴巴地费了许多事特地自己跑去拍摄呢。
这类历史的名胜,渐渐成为夸说资料,而不是游览资料。一个人所到的地方越多,他所记忆者也越富,因而可以夸说的也越多。这种寻求学问的驱策,使人在旅行时不能不于一日中,求能看到尽可能多的名胜地。他手里拿着一张游览地点程序表,到过一处,即用铅笔划去一个名字。我疑心这类旅行家在假期中,也是穷讲效能的。
这种愚拙的旅行,当然产生了第三种的虚伪旅行家,即预定了游览程序的旅行家。他们在事先早已能算定将在奥国首都或罗马耽搁多少时候。他们都在启程之前,先预定下游览的程序,临时如上课一般地切实遵时而行。他们正好似在家时一般,在旅行时也是受月份牌和时钟的指挥的。
我主张真正的旅行动机,应完全和这些相反。
第一, 旅行的真正动机应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较为诗意的说法,旅行以求忘却一切。
凡是一个人,不论阶级比他高者对他的感想怎样,但在自己的家中,总是惟我独尊的。同时他须受种种俗尚、规则、习惯和责任的束缚。一个银行家总不能做到叫别人当他是一个寻常人看待,而忘却自己是一个银行家。因此在我看来,旅行的真正理由实是在于变换所处的社会,使他人拿他当一个寻常人看待。
介绍信于一个人做商业旅行,是一件有用之物,但商业旅行在本质上是不能置于旅行之列的。一个人倘在旅行时带着介绍信,他便难于企望恢复他的自由人类的本来面目,也难于期望显出他于人造的地位之外的人类天然地位。
我们应知道一个人到了一处陌生地方时,除了受朋友的招待和介绍到同等阶级的社会去周旋的舒适外,还有更好的:由一个童子领着到深山丛林里去自由游览的享受。他有机会去享受在餐馆里做手势点一道熏鸡,或向一个东京警察做手势问道的乐趣。得过这种旅行经验的人,至少在回到家里后,可以不必如平时地一味依赖他的车夫和贴身侍者了。
其次,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屠隆曾在他所著的《冥寥子游》中很透彻地阐明这一点。他在某陌生的地方并无一个朋友,但恰如某女尼所说:“无所特善视者,尽善视普世人也。”没有特别的朋友,就是人尽可友,他普爱世人,所以就处身于其中,领略他们的可爱处和他们的习俗。这种好处是坐着游览汽车去看古迹的旅行家所无从领略的。因为他们只有在旅馆里边,和从本国同来的游伴谈天的机会。
最可笑的是有许多美国旅行家,他们到巴黎之后,必认定到同游者都去吃的餐馆中去吃饭,好似借此可以见一见同船来的人,并可以吃到和在家时所吃一样的烘饼。英国人到了上海之后必住到英国人所开设的旅馆里边去,在早餐时照常吃着火腿煎蛋和涂着橘皮酱的面包,闲时在小饮室里坐坐,遇到有人邀他坐一次人力车时,必很羞缩地拒绝。他们当然是极讲究卫生的,但又何必到上海去呢?如此的旅行家,绝没有和当地的人士在精神上融合的机会。因此也就丧失了旅行中最大的一种益处。
过高的精神追求,是不是少了点生活的活泼性?享受生活就好。
有时照相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回忆,可能作者见的是比较夸张的炫耀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旅行,就是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海潮明月 回复 @从清晨到夜晚:
说这种不着边际的片汤话,就跟他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不怎么样。听不下去。他的旅行,就是在那个大多数人不知何为旅行的年代,自以为风雅的炫耀。嘚瑟。
真不用管别人在怎么旅行,就像不要管别人在怎么活一样。你有你觉得是风景的东西,别人亦然。
写的很好,不是炫耀,也不是管闲事,他只是单纯的说,说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旅行罢了,旁人啧无须对号入座。
为什么这篇读的没有感情?
我在时令养生文化带给我幸福安康.物美价廉的菜络粥、调和油、玉米一生都离不开.因为能给我健康.每每闻到清淡甘甜爽口的美味,就像回到从前小时候一样,清淡无忧.从而幸福由心升起.甜美! 我出生于平困家庭,走向社会。父母养育了我,之后的个人奋斗,依靠的是每个阶段的贵人,我把他们视为等同父母的师长。没有这些师长的甘为人梯,即没有我的今天。 我今年已经48岁,人如草木,一世春秋。秋日的草木已经没有有当年的生机勃勃,最需要的是身体照料。 今年是己亥年,也是气候异常导致身体容易发发病的一年。左肩疼痛,左脚跟肿痛,走路都非常吃力,一年间整个变了个人,
不喜欢这篇文章!享受旅途就是最真,何必拘泥什么方式!生活的乐趣千姿百态,旅行的乐趣又何尝不是千变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