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掌握歧轩脉岐轩医易脉法是观察的手段
要掌握岐轩脉法、岐轩易医脉法,因为这是进行观察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运用太极、阴阳五行、干支、九宫八卦、河图、洛书等医学说理工具,结合中医经络理论脏象学说,把经络运动与人体气血升降出入的规律相结合,并落实在脉诊中,要想把这些知识全都落实在诊断中,必须学好岐轩脉法和岐轩易医脉法。通过脉法,才能掌握患者气血运动的特征。脉法是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了脉法作为指导,对中药研究可以就变得海阔天空。
例如临床上发现凡是左寸脉,左寸脉相对关尺沉的患者,后背头颈多不适,用羌活后脉象就会改变,病症消失。这样就得出了一个理论,羌活行于后背,上行入膀胱经脉,患者服用鹿角左寸脉向上运动明显,确定它行于身后,用于治疗颈椎获效。发现向上升而升上去,脉体变弦而长,我们认为它入督脉,入肝脉。
七,效神农尝百草---服食
还要学习神农尝百草的作用,不能用小白鼠来代替人,每个人都是小白鼠。紫菀,它能够降肺气。当服食之后才发现,它是升多于降,入口觉得温润,中上焦扩散气就开了。右脉变化非常明显,吃的时候先进去药能够进入深层,然后再打开,先降后升先敛后开,最后的结果是肺脉大而充滑,略有空感。其功,专在右肺。如果单靠感觉还不够确定,脉、诊脉、服食、体感、口感综合起来,再根据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就可以得到最后得到药物的功效。
例如在服食甘遂的时候,入口入胃有一种火热之感,没有感觉到一点寒凉之意,但书中说是寒凉,以其有泻下故前以之为寒凉,然而泻下之后,脉象变浮变缓,来势流畅,脉体紧张度变低,甘遂在使用之后脉体的紧张度是下降的,在临床上使用甘遂解决一些脉体紧张度极高,那种牢象没办法用药打开的,用甘遂发现很快就被它打开了,也就是通过服食以后可以纠正很多东西。
八,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验证、继承和发展
对中国古代的中医文献,还要继承研究发展。从最早的中药经典神农本草经开始到目前为止,中药的书籍应该是非常之多,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但是在这个财富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一定要有甄别,有分别的,有甄别能力的去筛查,例如说夏枯草,药性偏寒,没有几个人对此有不同意见,但是,陈士铎在本草新编里边却说夏枯草味苦、气温,曰寒者误也,但是这就不一样了。在临床上曾经治疗过一个患者,脉象洪大,一看肝火很盛,肝阴也亏,发现只要加了夏枯草,他的口舌干燥就会加重,不加还好一些。加了夏枯草那我觉得清泻肝火,左边的关脉弦大有力,用上夏枯草就有问题,后来在服食中药的时候发现,左脉浮而有力的情况下,吃了它以后可见柔和沉下,如果这个右脉见于这种沉侯,用夏枯草以后,左边的脉象可以柔和,变得柔和,沉下。右边沉侯流通流畅,非常的充和,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夏枯草到深层是不老实的,夏枯草能够散结,因此这种情况就是单凭一个寒热去界定它,产生了争论,所以现代对古人的文献的研究之中,对每味药逐味的进行分析,看看古人都说了些啥,然后再研究研究,才能提升对中药的认识。通过服食,通过归纳总结古人的各个经典的论述,对夏枯草做的一个总结,通过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九,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定观的顿悟思维
还要学习掌握中医古代的定观的顿悟性思维,亲自服食中药的确是研究药物功效的一种重要手段,也许有人说我也吃过怎么也没找到什么规律呢?只靠着体感还是不确切的。
每个服食中药的人禀赋不同,体质不同,反应也大不相同,必须能够做到恬淡虚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才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药气在人体里边的带来的影响。
十,总结
要认识一个药物,总结出来就是这九个点哪个环节都不能少,那么《岐轩药物法象》就是在这九个角度的基础之上对药物进行了归纳总结,所以在整个的培训过程之中,就要求大家首先要练习收心息率,安静平和,才能做到,要做到寂然不动,就是不能做到感而遂通,也要寂然不动,还要让大家吃素食,就是心火不要太旺,因此要想学习好中药,就不能够脱离中医的灵魂,首先必须要中医的世界观气一元论,并且拥有中医的,阴阳五行的方法论,掌握取象比类的技巧和功能,要有重要的观察手段和方法。《岐轩脉法》、《岐轩易医脉法》,需要跟现代研究进行对照观察矫正,要对古代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验证。要学会要有定观的思维,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服食,体悟体察,多方面的归纳总结,才能够认识中药。用药如用兵,得要了解你的兵,和每个兵都要成为好朋友,才能够指挥兵,才能够打好仗。
沙发🛋️
天天听,收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