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晚明史:1573—1644》(下):全球化浪潮中,晚明如何应对大变局?

历史|《晚明史:1573—1644》(下):全球化浪潮中,晚明如何应对大变局?

00:00
34:51

全球化浪潮中,晚明如何应对大变局?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上集我们说过万历新政推行期间明朝国力强大,军事上取得“万历三大征”的胜利。而与军事上取得辉煌成果相比,此时政治上的党争乱象却日益严重,将明朝拖入了衰亡的快车道。


一、晚明党争


所谓的党争,是指朝中具有不同政治观念或者利益选择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不同的官僚集团由同乡、同学等关系组成朋党,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用一切手段陷害攻击敌手,连皇帝也无法掌控,对明朝政治危害极大。晚明的党争可以分为二个阶段:首先是万历年间的党争,以文斗为主,不同政见者之间进行文字和舆论交锋,失败者不过是辞职回乡,还没有性命之忧;但是到了天启年间,党争就发展成了血腥的权力争夺,阉党大肆诛杀东林人士。


我们先说说万历党争。万历年间的党争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内阁与言官的对立,最令人瞩目的事件是“争国本”;后期则是东林党与其他党派之间的斗争,代表性的事件是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因为内阁权势扩张,引发六部声讨,为了对抗六部的攻击,阁臣们纷纷笼络言官,以求掌握舆论。当时的张居正,掌握着票拟大权,又与司礼监太监冯保合作密切,掌控着言官的选拔任命。所以,当时的言官几乎成为内阁的附庸。


而张居正去世之后,形势就发生了急转。接任首辅的申时行,威望远不如张居正,手段也不如张居正老练,再加上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对其削爵抄家的前车之鉴,申时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对年仅20岁的万历皇帝总是事事迁就,唯唯诺诺,几乎成为万历的应声虫;另一方面,他开始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来培植自己的势力。而此时,言官慢慢脱离了内阁的掌握,恢复了进谏监察的职能。他们被张居正压制了十年,自然少不了抨击内阁擅权,首辅申时行自然也会争锋相对。双方势同水火,在“争国本”事件中,矛盾开始集中爆发。


国本就是储君,所谓的争国本就是确定储君的人选,也就是俗称的立太子。封建王朝,立太子先立嫡后立长,立嫡就是立皇后生的长子,立长就是立皇帝年龄最大的儿子。万历的王皇后无子,长子是朱常洛,由于生母是个宫女,所以万历并不喜欢朱常洛,似乎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申时行由此明白了万历的心意,决定采取首鼠两端的策略,即在万历面前赞同废长立幼;在群臣面前,又装作恪守礼法,反对废长立幼。


言官有直言进谏的职责,对废长立幼的反对最为激烈。言官们也逐渐发现申时行是个两面派,于是慷慨激昂地上奏万历,攻击首辅申时行行为卑劣,首鼠两端,他们进而又拉拢朝臣们与内阁对抗,“争国本”一事,演变为内阁与以言官为代表的朝臣之间的争斗。言官利用祖制和伦理道德,对万历身边的首辅申时行、王锡爵等人交相弹劾,最终导致几任首辅辞官,而朝政也一片混乱。与此同时,朝廷分别形成了以领头官员籍贯命名的五党派。其中,浙党领袖首辅沈一贯当政时间长,权势大,所以五党常以浙党为首。


“争国本” 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造就了著名的东林书院。万历二十二年,吏部官员顾宪成因为上书反对万历延缓立太子,被万历罢官回乡。回到家乡无锡之后,顾宪成创办了东林书院,通过讲学来提倡宋明理学,希望通过道德修养来拨乱反正,匡扶世事人心。东林由此成为清流象征和道德表率,很多与五党人士不合、早年与顾宪成交好的官员,基于政治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接近,渐渐聚在东林书院周围,或去东林书院讲学。此外,一些正直的朝臣,也以东林人士身份自居。于是到万历末年,东林人士越聚越多,慢慢演变为一股有影响力的力量。之前东林书院专心学术,并不问朝政,但是在李三才事件之后,东林书院开始被其他党派称为“东林党” ,党争硝烟渐起。


万历三十九年,言官朱一桂、御史徐兆奎奏称,顾宪成一面讲学东林, 一面遥控朝政,吏部尚书孙丕扬在官员选拔中党附东林,满朝都是东林党人。于是,一个讲学为主的书院,最终成了一股与五党对立的政治势力,开始反击。


就这样,东林党开启了万历党争的后期阶段,以“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为中心事件。虽然“红丸”“移宫”发生在万历死后的两个月之内,但仍然是万历后期党争的延续。


到万历四十三年,如果从顾宪成被贬算起来,东林人士和五党的斗争断断续续接20年,双方积怨甚深,彼此间无数的新仇旧恨需要清算。梃击案的发生,就是双方积怨的一个宣泄出口。万历四十三年,一名叫做张差的男人挥舞着木棒侵入太子寝宫。后来查明,此人是郑贵妃宫内太监指使。舆论汹汹,东林党认为是郑贵妃要想谋害太子,浙党则认为张差就是一个疯子。万历皇帝居中调停,懦弱的太子也不加以追究,此案草草了结。


万历去世,太子朱常洛登基,由于杨涟等东林人士在朱常洛顺利即位起了重要作用,东林势力日渐强盛。然而朱常洛不幸登基十天就暴病,后服用大臣李可灼进献的所谓“仙药”红丸有好转,下午又服一丸,不料当晚就驾崩了。东林党的高攀龙等人认为阁臣献药,首辅方从哲负有重大罪责,所以群相攻讦。但是五党却认为东林党人妄加揣测,是为了借机攻击首辅。这就是著名的“红丸案”,使得朝中党争更加激化。而此时,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占据乾清宫意图挟制太子朱由校,把持朝政。这就是“移宫案”。东林党的杨涟担心李选侍干政,便将她驱逐出乾清宫;而五党认为东林党是大惊小怪,故意整治内宫。朝廷上下,一时乌烟瘴气。


“移宫案”之后,万历党争已经终结,晚明党争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天启年间的血腥权力争夺。


天启初年,东林党人势力大盛,掌控朝政。而此时,魏忠贤开始崛起。他害死王安而成为司礼监太监,逐渐掌握大权,不甘心失败的五党人士,开始投靠魏忠贤。魏忠贤也正因为东林党抨击自己专权而不满,于是与五党人士一拍即合,结成阉党。


天启四年六月,东林人士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但是由于天启的袒护,魏忠贤平安无事,并随后开始了疯狂报复。在魏忠贤的高压政策之下,凡是与东林有关的官员全部被迫害,与东林政见不同的五党人士重新被启用,以致于五党的无耻之徒,还为魏忠贤兴建祠堂,天启末年也成为明代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


二、崇祯末路


天启七年八月,天启病死, 年仅二十三岁。由于天启没有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检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帝位, 改年号为崇祯。


当时,明朝内部国库空虚,民变频发。从万历二十七年至四十二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兵变数十次。尔后民变规模日大,演变为武装暴动或农民起义。晚明时期大旱、饥荒和瘟疫盛行。陕西、河南地区连年大旱,粮食绝产,吃人现象普遍,人民只能离开家乡四处流浪。由于大规模的流民出现,瘟疫也日益猖獗。陕北李自成农民起义不断扩大。


由于晚明国内民变频发,精锐军队都在关内镇压民变,而东北边防军在援朝抗日战中又消耗很大,所以边防松弛,努尔哈赤为首的满族势力迅速崛起,严重威胁明朝的边防安全。而在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也趁着明朝国力衰微,不停骚扰侵袭,荷兰殖民者在1624年占据台湾。


除了内外交困的局面之外,崇祯即位后大刀阔斧地清除阉党,但对于明朝来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崇祯力图振作,决心重用袁崇焕来彻底清除东北地区的军事威胁。袁崇焕战功赫赫,但由于他是东林党人举荐,所以深受阉党嫉恨,屡次遭受打击报复。崇祯虽然十分看重袁崇焕的才能,但他刚愎自用、猜忌无常,最终将袁崇焕打入大牢杀害,东林党人也遭受重大打击。


袁崇焕被杀,明朝失去了最厉害的大将。崇祯十年,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安内方可攘外”的策略。虽然满族铁骑不时侵扰边境,但是辽东的山海关、宁远边防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倚据坚城,暂时与清军保持局面平衡;而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中原大地是腹心要地,李自成的起义军四处搅乱,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必须要首先解决。在崇祯帝的大力支持下,杨嗣昌的“安内方可攘外”的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对清议和却遭到了重大的阻力。杨嗣昌是想将东北精兵调回关内,一举摧毁李自成的闯军,然后再回师辽东,解决外部危机。崇祯帝内心表示赞同,但迫于言官舆论压力,不敢直接批示允准和议。杨嗣昌再次上疏,希望崇祯不管言官高谈阔论,明确让边臣主持和议。消息传出,廷议大哗,言官纷纷攻讦杨嗣昌卖国,和议不了了之。


和议的失败导致明朝全面被动。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改国号为大顺,分兵两路,合击北京。在这种紧急形势下,崇祯提议迁都南京,然而大臣中没有一个人敢支持南迁之议,生怕被人扣上临阵逃脱的帽子。最终,崇祯被迫放弃南迁之议,并且否决了太子在南京监国的方案。16443月,北京陷落,崇祯上吊自杀,明王朝就此灭亡。


三、结语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的大变动时期, 当时的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网络中。将其放入全球化视野中进行探讨,这一点是《晚明史》的第一个贡献。


另一方面,《晚明史》也在呼应德国历史学家弗兰克的“亚洲经济中心论”。一直以来,全球化理论都是在“欧洲中心论”视角下解释的,直到1998年,弗兰克出版《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提出了“亚洲经济中心论”,即1518世纪“经济全球化”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颠覆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作为对这一观点的声援,樊树志通过晚明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两个角度,对”亚洲经济中心论“进行了史实论证和补充说明,也分析指出,全球化使得中国卷入世界潮流,明朝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


同时,作者对待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良心和素养。例如在作者笔下,海盗王王直只是一个想要开放海禁的商人,并非所谓穷凶恶极的倭寇。而顾宪成也不是东林的政治领袖,只不过是通过道德修养恢复宋明理学的学者,由此,他也认为东林并不是政治团体。


当然,此书也并非毫无缺点。《晚明史》既然是关于晚明历史的著作, 应该包括该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然而,从正文的内容来看,仍然是一部王朝兴衰史,关于经济部分描写还不够,关于明后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对商人和商帮的作用,在书中的论述也不够。因为当时巨额白银流入所造成的财富效应,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各大商人集团迅速发展,这些商人集团的兴起,带动了长途贸易的兴盛和市镇网络的发展,与作者重点描述的市镇网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晚明灭亡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腐败和内耗,樊树志尽管强调全球化的因素,事实上,对全球性的因素到底给晚明亡国造成如何的影响,却没有深入的展开论述。最近二十年,关于晚明如何亡国的研究越发深入,认为晚明亡国是“十七世纪危机”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十七世纪危机”,就是十七世纪全世界处于战争、瘟疫、频繁的王朝更替和动乱当中。除了明朝灭亡,还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三十年战争等。


瑕不掩瑜,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剧烈的变化。透过这部《晚明史》对于“历史大变局”的揭示,我们不由得反思明朝错过的历史机遇,比照当下,未尝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书名:《晚明史:15731644》(下)

作者:樊树志

今日解读:不敏

解读人简介:青年学者,自由撰稿人

主播:石头说话2017

策划编辑:周向荣

总编辑:左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我的桃花源记

    言官就是最早的喷子~

  • 海风0214

    这书写的一般,格局有些低了

    四面边声连角起 回复 @海风0214: 前面说了,这本《晚明史》出版于2003年。之所以觉得好像都是常见的信息,是因为最近十年明史比较普及。而无论是畅销书还是电视剧,都是参考(客气地说)樊树志先生和一大批明清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樊先生1992年就出版了《万历传》,其后关于万历或晚明的作品,大都都是根据樊先生的路数来的。怎么说呢?这是源和流的问题;如果是非专业人士,去读属于”流“的通俗作品,也没有问题;但是读了通俗作品,却还要来质疑这些属于”源“的开山祖师的作品,那就是本末倒置、不认祖宗了。不过稿子最后也有说到此书的贡献与不足,供参考。

  • 翁意

    这本书没有提到一个根本问题 就是集权王朝的改朝换代是必然规律

  • 烟雨阁的梦

    魏忠贤不是一无是处

  • 海阔天空山高路远

    袁崇焕是我中华楷模

  • 听涛枕霞

    内外交困,以致灭亡!

  • 心枕_nr

    客氏,音为且

    四面边声连角起 回复 @心枕_nr: 还是读ke。qie是河北乐亭的古音,明清时期读qie,现在汉语词典也统一读ke。只有乐亭,比如将待客读成daiqie。感谢关注!

  • 新昵称改成

    党争误国

    付岩旺 回复 @新昵称改成: 认同。

  • 于志伟_gj

    感觉没有把全球化突出出来,只是开头提了一下。

    四面边声连角起 回复 @于志伟_gj: 樊先生后来把导语扩充成另外一本书《晚明大变局》。其实本文前面也说了,《晚明史》这本书导语讲全球化,主体部分还是通史的写法,说明在这个大变局下,晚明王朝内部都在做什么。两相对比,我们就能明白其灭亡的原因

  • 90冷冰秋

    曾经听到个说法,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因素也在于全球时候变冷

    义龙1 回复 @90冷冰秋: 骆驼一定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但也是被所有稻草合力压死的。王朝灭亡都是家底变薄没有抵御风险和容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