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晚明史:1573—1644》(上):全球化浪潮中,晚明如何应对大变局?

历史|《晚明史:1573—1644》(上):全球化浪潮中,晚明如何应对大变局?

00:00
28:22

全球化浪潮中,晚明如何应对大变局?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樊树志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这本《晚明史:15731644》,出版于2003年,是关于晚明历史的第一部通史类著作,全书110万字,立足于全新的“全球化的视野”来探讨明朝的存亡问题。全书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即:晚明面临怎样的全球化世界潮流,为什么称之为大变局?


全书正文共计十三章,我将分上下两集来讲解这部大作,上集讲述《导论》中的“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和正文中万历新政,下集主要讲述晚明的党争乱象,以及崇祯时朝明朝的灭亡,并探讨晚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走向衰亡。好,我们先来看上集。


一、 中国是卷入全球化浪潮


樊树志在“导论” 中以“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为题,探讨了在大变局的历史帷幕开启后,明朝的海禁政策、经济以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


中国卷入全球化浪潮,要从澳门开始说起。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世界开始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大洲之间通过资本、商品等的流动,进入了相互联系依存的状态。葡萄牙人操纵的几条国际航线,都是以澳门为中心。澳门成为中国通往世界各国的海运中心,明朝也被纳入了国际贸易体系当中。但是,当时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政府禁止民间的私人海上贸易活动,只允许保留周边国家有限的官方朝贡贸易。


当时的葡萄牙人贸易并没有得到明朝的官方许可,与他们贸易的主要是活跃在东南沿海的中国走私商、海盗以及日本商人。中国走私商利润丰厚,再加上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先进火器,势力迅速壮大,形成了大规模的海盗集团,便有了对抗明朝军队的优势,想要进一步冲破海禁政策的束缚。这样就诞生了很多海盗王,比如有名的“徽王”王直。嘉靖三十八年,巡按御史王本固奉旨诱捕王直,最终在杭州将王直斩杀。与此同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也奋力剿灭倭寇。


但是,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再加上商业利润的吸引,倭寇仍然前赴后继,不能禁绝。明朝政府渐渐认识到,嘉靖年间的倭患无法依靠武力剿灭,严格的“海禁政策” 只会让走私贸易和倭寇之患源源不绝;要想解决“倭寇”,不能靠暴力,而是官方开明的政策转向。终于在隆庆元年,即1567年,明政府取消海禁,准许人们航海前往东洋、西洋进行私人贸易,所谓的倭寇之乱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取消海禁政策之后,以葡萄牙正式占据澳门为标志,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


晚明时期,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美洲生产的白银共计30000吨,保守估计有10000吨,也就是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大量财富的流入,再加上国内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使得明朝国力大增,让明朝成为当时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和经济中心。突然扩大的海外市场,数额可观的白银流入,促进了明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江南市镇网络的发达。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也由此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早期的工业化。


中国在科学文化方面也卷入了世界潮流,开启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令当时的知识阶层耳目为之一新,短时间内形成一个“西学东渐”的小高潮。耶稣会士自译或与明代官吏合译的书籍,例如《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泰西水法》等书,都代表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水平,对晚明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明思想家李贽、东林党人的邹元标、冯琦等人,都与利玛窦交好,思想交流频繁。复社名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一书,书中介绍的西方光学、声学、力学等知识,与耶稣会士的“西学东渐”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从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开始,在朝鲜战场上,明朝军队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军队,使得朝鲜免于亡国,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中国军队在国外打胜仗的事例。


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上有万历新政;再加上经济的繁荣,军事上抗日援朝的胜利,以及葡萄牙人贸易、耶稣会士的来华以及西学的进入,可以说是诸多利好因素,足够迎来一个新时代。可是在这种大变局下,中国却未能像西方世界那样产生颠覆传统制度的大力量,晚明灭亡,满清入关,封建君主制度重新开始, 一切又照着历朝历代的老路走下去,中国失去一次现代化的机会。那么原因何在,晚明政府在面对这个大变局时,到底都在做什么?


二、万历新政


我们知道万历新政由张居正主持,最初给国家带来了新局面,可是却未能善始善终,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明朝政府内部的权力纷争所致。要明白这一点,还得从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之间的权力纷争说起。

万历是隆庆皇帝的儿子,继位的时候刚刚十岁隆庆皇帝在病床前,曾托孤给高拱、高仪、张居正以及冯保四人。其中前三人是内阁辅臣,所谓的内阁,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明成祖朱棣所建立的用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成员称之为阁臣。阁臣中,内阁首辅的权力最大,主持内阁大政,当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


然而明朝的内阁权力却受制于司礼监,所以首辅高拱常常被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掣肘。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处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中,最具有权势的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最后的审核盖印。除此之外,冯保还是东厂提督。也是因此,被冯保掣肘的首辅高拱,十分忌惮冯保的权势,生怕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于是谋划除掉冯保。高拱把一切都告知了当时任内阁辅臣的张居正,希望张居正可以和自己一起扳倒冯保。但高拱不知道是,张居正早就不满于久居人下,便将消息透露给了冯保,自己和冯保联合对付高拱。结果,高拱罢官回乡,立刻离开北京,不许停留。


冯高之争的最大得益者是张居正。此时,卧病在家的另一托孤大臣高仪,听到高拱革职还乡的圣旨后,大惊失色,病情加剧,呕血三日而死。三位顾命大臣,一逐一死,剩下张居正一人,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阁首辅,还赢得了慈圣皇太后的信任,把教导万历的重任一并交给了张居正。首辅张居正刚上任,万历就在皇宫单独召见了他。由于隆庆皇帝在位从没有召见过大臣,所以这事在朝野引起轰动,大大提高了张居正的威信。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掌握内阁大权的张居正大刀阔斧厉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晚明时期开启了新的时代。


首先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同时,考成法规定监察官员需要向内阁辅臣报告,因此张居正就由此控制了六部,使得内阁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在新政实施的过程中,这样便于事权统一,有利于改革各项措施的推行。考成法的成功,克服了官僚主义的弊端,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为张居正推行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改革方面,针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等情况,张居正提出丈量田地和清查赋税。由于整个官僚体系效率的提高,到了万年十年,丈量田地和清查赋税两项工作成绩显著。前者清理出被隐瞒不缴纳税收的耕地一亿八千万亩,占全国耕地的三分之一,使财政收入就增加了三分之一。清查赋税方面,张居正主要是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平民分开缴纳的税粮和劳役折算在一起,用白银缴纳。这样不仅增加了国库收入,方便了普通百姓,也顺应了全球化潮流下白银交易的趋势。


然而,新政的成功也孕育着巨大的危机,这就是万历皇帝与张居正、冯保之间的矛盾。万历年幼的时候,对冯保、张居正的专权或许并不在意,但年纪渐大,皇帝与首辅、太监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万历八年即1580年,55岁的张居正身体与况日下,而且也担心功高震主,上奏提出要退休。这个时候,慈圣皇太后坚决不放张居正离开,还要他辅佐万历到三十岁才行。这个决定,让万历皇帝很是尴尬,皇太后的话,意味着张居正一日不死,自己就一日不能亲政。由这个退休事件开始,万历对张居正由畏惧到怨恨。而与此同时,张居正求治心切,没有摆正位置,他自己常说“我非相,乃摄也”,相是臣子,摄是摄政,显然后者的意义要不同于前者。张居正的僭越态度,加上退休事件种下的危机,是他死后招致万历严厉报复的根本原因,这个我们在后面会说到。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立刻罢黜冯保,将其赶出北京。


张居正与冯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与掌印太监,这两个对皇帝权力最大的威胁都去除了,万历开始亲操政柄,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了。为了打压“威权震主”的张居正,万历刻意制造冤案,差点将张居正剖棺戮尸。封建帝王视臣子若草芥,可以捧上云霄,也可打入地狱,即使有盖世之功的张居正也概莫能外。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憎恨,朝野间的倒张运动,最终导致方兴未艾的新政被废,给晚明经济社会带来的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万历被后人诟病最重要的原因。


万历新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运动之一,在短短的十年间取得很大的成功。张居正当国的时候,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国库存银400万两,一改隆庆末年国库亏空150万两的窘境,明朝国力大增。从万历二十年开始,明朝先后在西北、东北、西南展开三次重大军事行动,这就是“万历三大征”,分别是指平定宁夏哮拜叛乱、援朝抗日、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特别是1592 1597 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外国取得重大军事胜利的战争。


新政的成功,除了张居正个人超群的才干和勇气之外,还在于他赢得了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与冯保两人的权力结合,内阁首辅与太监的顺利合作,为张居正辅佐幼主,推行新政,创造了一个较理想的政治氛围。但是这种合作也给新政的推行种下失败的祸根:因为张居正和冯保的结合,权臣们的结党行为,侵犯了皇帝的权力,引起了万历的极度嫉恨。


同时,张居正因为性格刚直,谋国而不计身,其雷厉风行的改革,得罪了守旧的官僚,导致树敌过多。随着张居正去世,冯保被放逐,万历也释放了一个明确的政治信号,于是被张居正压制的官僚们,开始大举上书弹劾张居正,这也开启了晚明时期无休止的党争,为明朝灭亡埋下了最大的祸根,这也是之所以史学家一直声称“明亡于万历”的原因所在。张居正的去世,称得上晚明衰亡的起点。




书名:《晚明史:1573-1644》(上)

作者:樊树志

今日解读:不敏

解读人简介:青年学者,自由撰稿人

主播:石头说话2017

策划编辑:周向荣

总编辑:左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彭彭_dy

    在很短的时间,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感谢喜马拉雅精彩的讲书。

  • honorlily

    把国家系于皇帝一身,大多数根本担不起,也是封建体制最大的风险。

  • 守騃斋

    很一般,没有什么新东西,还是所谓唯物史观+拾西方牙慧那一套,在明史研究里算凑数的吧,说什么万历抗日援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外作战取胜的战争,可笑。

    四面边声连角起 回复 @守騃斋: 樊树志先生这本书,是中外专家一致认为的明史研究里程碑。万历援朝抗日胜利之前,中国很少在国外土地上援助作战胜利的先例,这句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 uroholic

    明史基本上就是一系列猪皇帝带领人精大臣的故事

  • 万般皆下品16

    海盗汪直,不是王

    四面边声连角起 回复 @万般皆下品16: 这里用王直没错。据考证王直原来是徽州的汪姓商人,因为害怕连累族人,所以改姓为王。感谢关注

  • shaley_1B

    考成法,就是现在的月度kpi考核呀哈哈

    邪灵若海 回复 @shaley_1B: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 瑧红

    感谢分享

  • 一把凳子jayden

    这位老师的声音太喜欢了

  • 小丹_壹佳剧社

    好奇大明怎么会放任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基因检测钟俊源 回复 @小丹_壹佳剧社: 对明朝有利,可以接触新科技新武器,葡萄牙成为武器中介商。

  • 雅士_we

    宋朝中国失去了引领世界贸易的机会;晚明中国失去了跟随先进世界贸易的机会;晚清中国被动加入世界贸易的机会;1980-2015中国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的机会;2016后中国被迫(再次)失去引领世界贸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