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下)

李善友: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下)

00:00
30:35

李善友: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下)


使命终将降临



13. 羽生结弦的血色魅影

讲了这么多商业上的案例,接下来我想给大家另外一种启发。我想讲一个今年冬奥会上没有赢得金牌,但给我们带来巨大精神力量的一个人,孤勇者”——羽生结弦。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从央视解说陈滢的口中听到的。每次解说羽生结弦的时候,陈滢总是用优美的词汇形容他: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他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羽生结弦认为自己为花滑而生。


羽生结弦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运动员,从运动成绩上来讲,他是2014年获得冬奥会男子花滑冠军,这是该项目获得冠军的第一位亚洲人;2018年蝉联,是66年来第一位蝉联冠军。在他的滑冰生涯里19次打破世界纪录,是大满贯选手。
冠军曾是他的目标,但拿到两届冬奥会金牌之后,他的生命实现了巨大的超越,他开始从对外的追逐回归到对内心梦想的追逐。
支撑他留在冰场上,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动力,是跳出一种人类在正式赛场上还从来没有跳出的动作“4A
什么是4A跳?选手需要在腾空到近80公分的高度,滞空0.7秒以内完成4周半的高速旋转,跳下来时跟特别硬的冰面相撞击的力量,是体重的8倍。
4A跳的难度有多大?有人评价说,它可能相当于马拉松跑进2个小时之内;相当于百米跑进950,这都是人类这种生物无法到达的极限之处。
羽生结弦说:如果大家都说只有我才能完成这个想象中的动作的话,我想,去完成它就是我的使命吧。
他说:有了4A,我才能生机勃勃地活着,4A是我作为花滑运动员赌上人生的最后的梦想
“每一次我的身体都重重摔在冰面上,仿佛是死亡跳跃,我是带着自己说不定哪次就会摔出脑震荡,然后死掉的心理准备在训练的
“我的命是为了4A跳,我用我的生命去搏4A跳都值得
他为什么这么执迷呢?我非常不理解。我看了羽生结弦的比赛视频、采访视频、纪录片,看了他的两本传记,他追逐4A这件事打动了我,好像我也获得了某种巨大的感同身受的力量。
2021年1226日,这是羽生结弦解释的最清晰的一次,他讲自己为什么执着于4A从某种意义上,迄今为止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像壁障一样的东西,我认为就是4A,我想跨越这座壁障,4A就是我们花样滑冰选手的极限之壁,我想要创造那个超越极限的一章。
作为成功的花滑运动员,他完全可以放下追逐4A,去做更多事情。但他却要在职业生涯最后的时间里,去完成即使在巅峰期都无法完成的动作。
请问个体超越人类极限,对人类有没有意义?如果我不做,它就不会发生;如果我做到了,就相当于人类都做到了。
举个例子:一英里跑,曾经有一个公认的人类极限速度是4分钟,没有谁能在4分钟之内跑进一英里,这也曾被认为是人类身体的极限。
1954年,英国大学生班尼斯特,在一次比赛当中居然跑进了4分钟,到今天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接下来奇迹发生了,一个月之内,就有运动员又跑进了4分钟,当年有十几个运动员跑进了4分钟。
人类总会被一些无形的屏障给挡住,很多屏障都是自我设限,一旦有一个人能够跨过,整个人类都会跨进新的篇章。

从某种意义上讲,羽生结弦已经实现了超越。这正是羽生结弦作为运动员追寻一个动作的执拗,背后让我尊敬之处。人类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一个人探索的路,会成为全世界走过的路之一。
所以,一定不要小视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不需要去改变他人,你只有去改变自己,整个世界都随之改变。这就叫全息分形结构,是人之为人使命感里最美的地方。
在这次冬奥会上,没有任何其他选手选择4A跳。由于比赛中没有任何人跳过4A跳,4A跳的基础分,只高出低一级别动作1分,但难度是十倍、百倍。如果你想要拿金牌,跳4A跳完全不合理。
在最后跳之前,羽生结弦大概排名第三,他有两个选择:1. 放弃4A跳,有可能拿到铜牌或银牌。2. 我就是要跳4A
他选择了跳4A
非常遗憾的是,羽生结弦失败了,在这次冬奥会之前,他只在一次训练的时候跳出过4A跳,只成功过一次。
我觉得4A跳这件事,超越了体育精神,把我们内在本质的某种东西唤醒了。
人的一生为何而来?羽生结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在今天运动生涯的末端,作为一名老将,他依然还在追寻着自己的使命和梦想,用自己的生命去享受那种感觉。

14. 什么是灵魂使命?


讲到这里,我尝试给使命下一个论断:使命,不是我脑子里的使命,而是我灵魂里的使命。
人生为某一件大事而来。你要理解你最终的使命,就是给这个世界奉献一份独一无二的伟大礼物,它比生命还重要。
只有你能够带来这种担当。这个担当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世界,也不是别人推着你,不是责任。就是我愿意,谁也绑架不了你。你活得多么潇洒!它是你内在的某个东西的外露。
马斯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到了大学的时候,他就列出了一个人生清单: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他以使命为起点,使命自始至终陪伴着他创业的整个历程。可以说,他为人类做了两件大事:1. 因为有了特斯拉,人类可再生能源这件事提前了10年;2. 如果没有SpaceX,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将停下来。
马斯克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早一点找到自己的灵魂使命,可以更好地把我们的事业施展出来,去践行我们的灵魂使命。
既然使命如此美好,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呢?
这里总是存在着很多误区,有必要重新认识使命这个概念。
商业世界,它是对未来的一个目标,这样状态下的人毫无疑问活在时间轴上。大多数公司把使命错认成了目标——比如公司要活100年,使命不是目标。
大多数企业找公司使命的时候,先把自己封闭到郊区,头脑风暴,写几个关键词列出来让大家投票,投票选出的关键词就定为使命了。
我们以为使命是完成某个目标之后的一个状态。事实并不如此,使命不是终点,使命是现在,使命是起点,使命一直都在这。它是你的内在表达,努力找出来,激活它,找到它的频率,并与之同频共振。

15. 如何找到使命?

清楚使命是什么之后,接下来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找到使命?
通过他人找到使命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找到使命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种方法:等信号

这透露出一个巨大的信息,TA一直在给你打电话、发电报,一直在给你传送着种种信号。
《爱、死亡和机器人》里面有一集讲了《齐马的蓝》,画家齐马创作时画布上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元素——蓝色。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元素,他也无从得知。但是他坚定地捕捉住当下这个元素,听从这个信号,将自己绘画的主题慢慢向其靠拢,并且一直遵循这个颜色去寻找宇宙的真相。
结果颜色这个信号最终也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这样一个隐喻从使命角度去理解,不难发现:使命是TA给我的Calling

第二种方法:击穿一件事,使命就来了


《新世界》中有这样的阐述:享受你工作的同时,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创造中去,突然有一天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了,不仅脑子知道,连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确定我此生为何而来,通常与正在做的事情,或喜欢的事情有关,但规模要宏大很多。
“他们只是单纯地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有时几年时间,甚至十几年时间之内,他们的影响非常小,突然之间,或者逐渐地一股创造性能量流入他们的作为,然后他们的作为会扩展到他们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地步。
冥冥中有个力量引导着我们,其实这就是使命,我们完全可以透过我们所做的事情去体会其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把它拈出来。
我举一个现实世界的著名案例,纳德拉如何击穿并刷新微软的使命。众所周知,比尔·盖茨当年给微软定的使命是每个家庭每个办公桌都有一台个人电脑,纳德拉用第一性原理去追问,盖茨为什么要做个人电脑,背后的精神是什么?盖茨为什么要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都有一台个人电脑。答案是,电脑能给人类赋能,帮助人类,所以他找到了微软的初心。
这个追问价值万金,让微软重现昔日辉煌。
“我们必须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即我们独一无二的核心,我们必须拥抱只有微软才能带给世界的东西,提高生产力的平台。”——萨蒂亚·纳德拉
这个思考太棒了!请牢牢记住这个句式: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假如没有了我,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损失?可以用这个句式来找你自己的使命。
人类群星闪耀,我相信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带着使命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创造者。
《人类群星闪耀时》最棒的表述,就是这一句: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以爱之名



16. 共同创造的驱动力是什么?爱和恐惧


用爱创造一件灵魂级美好作品,对内成为真正的自己,对外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就是我此生的使命和意义。
在第三阶段,共同创造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我觉得类似于同频共振。共同创造的过程叫同频共振,在同一个使命场,大家在一起把频率调齐,然后击穿一件事情,这就是创造的秘密。
关于这个秘密,情绪是关键的反馈信号。
我曾长时间厌恶情绪,认为情绪是需要掌控,或者消除掉的低级的东西。最近我才意识到,生命给我们迭代反馈信息的居然就是情绪。
我们的生命体验完全是由情绪决定的,它是我们最大的创造工具。当我们处于消极情绪时,我们创造跟生命的分离;当我们处于积极情绪时,我们创造跟生命的合一。
驱动我们创造的最常见的情绪是恐惧。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动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恐惧而要证明自己的心理来驱动的。
恐惧是一种非常强的情绪能量,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每次创造出什么以后,恐惧会引导我们创造更大的成就,这样才能快乐。
实际上,这太痛苦了。
在恐惧的驱动下,只要我们活在世上,就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当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受害者。我们何须这么为难自己呢?
人人都有恐惧,只要你活在文明社会里,你就会被驱使着前行,就会有恐惧。
假如你有恐惧,首先要饶过自己,有恐惧不是值得羞愧的事情,面对它就好了。一路走下去,一定会遭遇至暗时刻,没有经历过的不足以称为人生,这就是上天给我们的一道考题,可能是最后一道。
恐惧并不是坏事,只有经历过恐惧之后,你才能对他人有真正的同理心。
除了恐惧,还有另外一种可以驱动我们创造的情绪——爱。
用爱来创造,于己、于人、于世界都是一种更好的创造方式。
爱是一种最恢弘、最无私的创造力工具。以前我们想当然地以为爱就是男女之爱、父母之爱、朋友之爱。
用爱创造必须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释放恐惧,如果不能释放恐惧,爱就不能流淌出来。
许多人的心外边都包裹着一层层的壳,来保护自己。为什么保护自己?因为恐惧。
恐惧就像乌云,爱就像太阳,如果不让乌云散开,太阳就无法照射下来。
第二步,是让爱自然流动,爱的流动和表达是创造的最佳方式。

17. 什么是爱?


特蕾莎修女是阿尔巴尼亚人。她21岁开始做修女,被派到遥远的印度加尔各答的一所修道院里当老师。1946910日,36岁的特蕾莎接到了使命召唤,去贫民窟里帮助最贫穷的人。
这是特蕾莎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她身无分文,但她带着极大的笃定和热忱完成了这项事业,而且超乎想象。她创办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到今天为止,这一组织还在蓬勃发展着。
1979年,特蕾莎修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她被认为是百年来诺贝尔奖得主里最受尊重的三个人之一,另两位分别是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
特蕾莎的传记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她去找加尔各答卫生局的官员,想搭建一处垂死者救助中心,卫生局的官员非常不理解。当时印度正在发生暴乱,特蕾莎身边只有12个修女,连她们自己都居无定所,却和政府官员说,我要救助所有垂死的人。
政府官员质疑说,这里有上百万人,你们救得过来吗?你们有钱吗?你们有这个能力吗?
特蕾莎是怎么回答的?她说,哪有100万人?只有眼前这一个人。
只有眼前这一个人,你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感觉。很多创业的朋友,一开始有特别好的初心,走着走着听人家说要有使命和价值观。于是,动不动就要帮助几千万人、几亿人。最后被那个数字绑架了,使命变成了一个目标,眼里根本没有人,只有那个数字。创业者的初心,最后被异化了。
特蕾莎说:一个人是如此重要,如此不可轻看,不能小看……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会是抽象的人。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人,才能真爱人类。
特蕾莎照顾的人大都浑身溃烂,身上长满了恶疮和肿瘤,身上臭不可闻,甚至长满了蛀虫,爬满了蚂蚁……想象这样的一个人,让你去给他洗澡,你愿意吗?接受不了对不对?电影里有一个记者,跟了她几十年,唯独这件事情受不了。这是正常人的表现。记者最后要走了,说我一辈子没干这件事,临走之前要干一次。于是,他走进房间去照顾一个垂死者,结果根本受不了,出来哇哇大吐。
她和特蕾莎说,这件事,给我100万我也不干。
特蕾莎轻轻一笑,说给我100万,我也不干。
那么,特蕾莎是靠什么做到的呢?
我想借特蕾莎的故事,来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我想这个问题太大了。几千年来人类都在谈论爱这个话题,但在商业课堂上谈,还是蛮奇特的一件事情。
我无法对爱的形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我觉得某一个动作在我看来就是爱的最基础的表达。我们都以为给太太买个包,就是爱她,给老公买辆车,就是爱他,送孩子一个玩具就是爱他。
我理解的爱非常素朴,给予注意力,就是爱。注意力是非常普通的词汇,却具有极为重要的行为上的意义。
《新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论你在工作场所或者任何其他场所与人相见的时候,请把所有的注意力给到他。如此一来,你在那里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觉知的场域。此时你们之间形成的场域,比你们谈的任何内容都重要。
当你不知道什么是爱的时候,我给你一个最具体的建议,当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把全部注意力给到他。
仔细想一想,你回到家的时候,跟孩子在一起了吗?你逗他的时候是否把他当成了玩具,一会儿就玩烦了。你心里想着,还有一个电话客户在等着我,心里跟猫抓一样。
孩子一定是知道的。当你跟他在一起,全部注意力在这的时候,你们之间会有一个频率场,那个场是心和心之间的沟通,他会知道。
这就是爱,非常简单,不是任何概念,是和他在一起,互相倾听,眼睛对着眼睛,心对心。
当我们谈论爱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大的误区,我们总是抽象地谈爱,每个人都显得无比有爱心。
但爱其实是行动的爱、具体的爱。换句话说,爱是在行动和具体行为当中流动的,当我们赋予它概念、抽象化地理解它时,那只是概念而已。
爱一个人比爱整个人类重要,爱一个人是具体的,爱整个人类是抽象的。无论什么时候,眼前只有一个人,临在当下。
爱的误区之二,我们鄙视小爱,认为大爱是伟大的,小爱是爱自己、爱家人,太自私了,我们永远不敢跟别人表达出爱自己。
爱是有次第的,要先爱自己,不管不顾地爱自己,先给予自己无限的爱,爱原原本本、完完全全的自己。自爱的门槛是自我接纳,无论如何都要选择接受自己,这件事情是基础,爱自己之后再去爱你做的事情,然后爱你周围的人。这件事情非常难,但又非常重要,所有爱的根基就是爱自己。
怎么爱自己?和TA(自己)在一起。算一下你一天的日程表,你什么时候跟自己在一起,睡觉不算,因为那不是清醒状态。很多人有这种病,一方面嘴里说讨厌聚会,但假如三天大家聚会不找你,你就慌了,你就开始主动去找某个酒局、饭局,仿佛在觥筹交错中你才能找到自己。如果不在人群当中你会慌。
这个迹象表明你跟自己失联了。人们恐惧孤独,所谓爱自己,要先学会一件事情,享受孤独,连接你的身体、情绪和生命力,愉悦你自己。

18. 小写的爱和大写的爱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这样表述:区分小写的爱和大写的爱。小写的爱和大写的爱我如何定义二者?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小写的爱像是一个名词,是个静态的能量,是一种占有的方式,是有条件的。我们要击穿小写的爱,任何有条件的爱一旦卡住了,最后都会变成一种负担和伤害。
父母的爱的背后有一个条件叫望子成龙,最后差点毁了他。
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是我们所说的爱中最无条件的爱的了,最后还是一种伤害。还有男女之间的爱,一旦结成婚姻关系或爱情关系之后,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占有,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一个契约就把我们捆住了。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越占有他的爱,其实他的心离我越远,很多夫妻关系最后疏离,都是这个原因。
而我说的大写的爱是流动的爱,是能量,流进来又流出去。流动的爱是灵魂的食物,当爱从我身上流走的时候,这个过程滋养了我的灵魂。
张一鸣有一个重要的见解,信息的流动比信息本身更重要。一句同构性的话,爱的流动比爱本身更重要,爱的流动就是大写的爱。爱的流动绝不是让爱在你这卡住。占有的爱越多,卡得越厉害;给出的爱越多,拥有的爱就越多。爱是唯一这样的存在。
我们完全不知道,让爱经由我们流出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我们认为付出爱比接受爱更伟大,如果别人帮你,你总是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爱。接受别人的爱也很重要。
我们乐于助人,但也要乐于被别人帮助,接受爱本身也是爱。很多人尤其是钢铁直男,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爱,结果自己成为爱的阻拦,成了阻塞。

19. 爱对终极三问的回答


最后,我们回到开始时候的终极三问,我重新回答一下:


世界是什么?我指的是无限宇宙,无限宇宙如果给它一个名字就叫

the ONE is

,没有任何宾语,没有任何对象,就是

the ONE is

。如果非要选一个对象的话,唯一一个可以在句式后面成为对象的,就是爱,

the ONE is Love

。无限宇宙就是爱,一种越用越多的能量,爱是

theONE

的本质。


我是谁?当然不是

human

,而是背后的

Being

,击穿之后叫做

I am

,没有任何宾语,如果非要选一个宾语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爱。

Iam Love

。当我选择我是谁的时候,除了大写的爱之外,任何一个东西都会造成二元对立。比如我说我是快乐,那我就不是悲伤。我是大写的爱,是唯一的选择,这个爱会产生更多的爱,不会越来越少。


再回到生命游戏这个大隐喻中,人生的意义是做一个体验者,

Doing

;生命的目的是做一个觉知者,

Being

;灵魂使命是做一个创造者,

Calling


我拈出三个词:

Doing

Being

Calling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现象世界特别容易二元对立,但在这个体系里它们是一回事。


把三件事情合成一件事情,可以用一思维的图来表达:



Love是

Doing

是击穿的单点,在

Being

Calling

之间形成迭代反馈,我想这是一张非常美好的人生蓝图,底色是

Love

,爱的流动,用爱去创造一件事情,在创造过程当中,对内成为我自己,对外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形成迭代反馈。


所以

Doing

Being

Calling

三合一的状态,就是人生最美的状态。


整个精神状态是喜悦,里边没有恐惧、没有证明、没有目标。




用爱创造一件灵魂级美好作品,对内成为真正的自己,对外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是我此生的使命和意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感动过的

    听这一段,果断取订,有点恶心,太舔了,什么马斯克不做S,太空探索就会停下?舔狗真的绝了

    Ronnie哥 回复 @感动过的: 是啊,那个羽生难道不是机会主义吗?平时都做不到,冬奥会上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