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千里跃进大别山03

019千里跃进大别山03

00:00
09:29

白雀园会议的另一议题,是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的作战方针,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反对右倾情绪和违法乱纪现象。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只看到局部的困难,而看不到全国战局的变化,甚至不敢积极主动歼灭敌人,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丧失信心,思想上存在右倾情绪。邓小平严肃地指出:“现在,有的领导不敢对战士们讲困难,你不讲,困难也客观存在着,我们不要怕讲困难,相反,应该勇敢地正视困难,要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讲明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在讲到如何解决目前部队纪律松弛的问题时,邓小平要求所有高级指挥员都必须带头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部队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问题,“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因此,必须当做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去抓。会后,各部队根据会议的精神,坚决地向右倾情绪和违法乱纪现象展开斗争,大大地调动了部队的积极因素,增强了战斗意志,使部队在艰苦的斗争中,士气高昂,意气风发。

刘邓部队在展开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国民党桂系主力在大别山地区长期盘踞,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刘邓野战军所到之处,敌人以残酷的手段胁迫群众实行空舍清野,使部队吃不上饭,找不到带路的向导,给刘邓大军的生存立足带来严重的困难。部队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连续行军作战,与优势之敌周旋。由于在夜间行军,山高路窄地形不熟,加上极度疲劳,稍不注意就会甩不掉敌人或追不上敌人。部队因饥饿、劳累、迷路而牺牲的事屡有发生。要在大别山立住脚,创建新的根据地,关键是发动群众。但由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先后四次撤出大别山区,群众受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加上刘邓大军初到,反动势力还未彻底摧垮,仍在暗地里威胁群众。因此,群众对刘邓大军这一次能否站住脚还有怀疑。

为了尽快解除群众的顾虑,争取大别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邓小平指示各部队,要把争取群众的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群众有顾虑,不敢接近我们,主要原因是“怕我再走和希望我们整好纪律”,所以,“能否发动(群众)决定我们能否打几个胜仗和整好纪律”。他一面指示部队要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一面要求部队,要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做宣传工作,要他们相信刘邓军队决不再走。与此同时,邓小平要求全体指战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它作为争取群众的重要一环。进入大别山后不久,邓小平即与刘伯承起草了一份《粮草通知》,要求部队征集粮草一定要给钱,未付钱的要打借条,等革命胜利后再如数还清。为解决部队纪律坏的问题,9月上旬,邓小平在经扶县小姜湾村专门主持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亲自为所有到达大别山的部队规定了约法三章: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他还要求所有干部、战士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并指示成立了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不久,发生了野战军警卫部队的一个副连长未经店主同意,拿了店里的粉条、花布、火柴等东西。邓小平听了汇报,当即下令按约法三章办事,枪毙了这个副连长。这件事对全军将士震动很大。从此,全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再也没有发生破坏部队纪律的现象。为了加快建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步伐,1012日,邓小平以中原局名义,起草并签发了《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这个指示总结了进入大别山以来的工作,肯定了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严重的右倾现象,即:部队还没有把发动群众、实行土改看成自己的头等任务;无论是部队与地方,都不敢大胆发动群众分浮财;错误利用保甲长;对消灭土顽缺乏进攻精神;在筹款时不讲政策与方法;筹粮方面,用普遍摊派的方法等。邓小平要求各地对已经出现的右倾表现和刚开始萌芽的“左”倾现象必须迅速纠正。同时对今后的工作作了全面的、具体的部署。

指示下发到各地后,在中原局的领导下,地方工作很快发展起来。主力部队在作战的间隙,积极组织力量进山剿匪,打击地方团队,摧毁反动政权,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各个工作队则全力组织贫苦农民开仓济贫,召开诉苦大会,斗争恶霸地主和反动分子,激发群众的斗争热情。通过一段时期的工作,群众逐渐接近解放军,真正拥护和支持解放军。他们组织起来,帮助解放军抬送伤员,送粮食,送情报,当向导,做军鞋,掩护地方干部等。“看见了群众,全军情绪大变”。刘邓大军已开始扎根于人民之中。在争取和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刘邓大军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经过2个多月的战斗,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3万多人,地方保安团队2700多人,先后解放了几十座县城,控制了广大的乡村、城镇。与此同时,也加快了政权建设的工作。各县较普遍地建立了农会,成立了乡、区政府,并相继成立了县人民民主政府。到10月底,建立民主政府的县由月初的17个增加到23个,以后又增加到33个。

11月中旬,皖西、鄂豫两个区党委、行署、军区成立,正式宣告大别山根据地已重新建立起来了。这块北起淮河,南到长江,东抵前淮南路,西到平汉铁路的根据地,拥有1200万人口,成为威胁敌人长江防线和南京、武汉的战略基地。从而实现了毛泽东所指出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一个前途。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刘邓不得不暂时分开,邓小平挑起坚守大别山的重担,领导渡过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腹,使敌人惶惶不可终日。与此同时,挺进苏鲁豫皖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和挺进豫陕鄂地区的陈谢集团,都已胜利展开,站稳了脚跟。三支大军在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已经形成。不仅调动了山东、陕北两重点战场的敌军主力回援其根本重地,而且迫使敌人把战线由黄河移到长江,把敌人进攻解放区的战略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前进基地,并直接威胁国民党江南统治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战局的这种变化,国民党统帅部惊恐不安:既怕刘邓大军在中原立足生根,更怕解放军南渡长江,突破大巴山防线进入四川。11月下旬,蒋介石亲自宣布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直接掌管豫、鄂、湘、赣、皖5省军政大权,要以总力战与共产党争夺中原,并确保其长江大动脉。而首先要集中兵力肃清大别山解放军。白崇禧受命之后,即组织15个整编师和3个旅的兵力,并以驻汉口战斗机、轰炸机等及海军舰艇部队作支援,于1127日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考验大别山的关键时刻到了。

面对愈益严酷的敌情,刘邓冷静地分析了敌我情况,认为敌人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且密集靠拢,向心合击,难以捕捉战机;而我根据地新建立,群众尚未充分发动起来,中心区山高路陡,回旋余地狭窄,粮食困难,不便于大兵团宽大机动,不宜集中过多的部队在大别山打大仗。基于此,刘邓决心采取“避战”分兵的方针。即抽一部分主力留在大别山,利用大别山的复杂地形、在内线进行小的战斗和游击战争,打击和牵制敌人;同时在外线再开辟三个战场;以第十纵队向桐柏挺进,开辟桐柏解放区;以第十二纵队向江汉地区展开,创建江汉解放区;以一纵队由大别山内线向北转出,前进五百里,北渡淮河,在淮西展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468613hiv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