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对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毫无察觉。仍然认为刘邓野战军是北渡不成,又不敢再战,而被迫南撤。所以,只以少数兵力在沙河布防,调动20个旅分路追击,另调4个旅在平汉路策应,企图将刘邓主力消灭在黄泛区与沙河之间。8月17日,刘邓野战军主力通过横宽达40里左右的黄泛区。黄泛区又称“新黄河”,是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军进攻,下令决开河堤,使黄河改道而造成的。黄河归故后,一片汪洋的“泽国”变成了眼前的黄泥滩。此处遍地积水污泥,浅则及膝,深则及脐,没有道路,没有人烟,行走困难。为了和国民党军抢时间,刘邓大军不顾疲劳,奋勇前进。刘伯承、邓小平手拄着棍子,脚踩齐膝深的污泥,和所有的指战员在黄泛区中共同跋涉。原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杨国宇回忆说:“过黄泛区是很难的,陈锡联的大炮陷在里面没法走,邓小平下决心大得很。有些人哭的哭,叫的叫,走不动,前面又是飞机,后面又是敌人追击。他(指邓小平,笔者注)狠心一下,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打到大别山去。大炮炸掉,不惜一切地炸掉,汽车甩掉,人陷在里面,邓小平、刘伯承拄着棍子,跋上跋下,黄泛区过了,又过沙河。”
刘邓率部渡过沙河后,蒋介石察觉到解放军是有计划的战略行动。他慌忙调整编八十五师和整编第十五师的一个旅沿平汉路南下,企图先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南岸布防,与尾随刘邓大军的20个旅南北夹击,歼灭刘邓大军在汝河一带。8月23日,刘邓第一、二纵队胜利地渡过汝河,第三纵队进抵淮河。但当刘邓率野战军指挥部、中原局机关和第六纵队到达汝河北岸,准备抢渡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沿平汉路南下的国民党军已到达汝河南岸,占领了汝河南埠等渡口,在飞机的配合下截断了刘邓野战军的前进道路。而紧跟在背后的3个师的国民党军队,距离汝河北岸只有五六十里,不用一天工夫就可以赶到。前有阻师,后有追兵,形势千钧一发,万分险恶。部队能否在几个小时内抢渡汝河,关系到整个跃进大别山的成败。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刘伯承一改往日温儒风格,高声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邓小平接着说:“千钧一发啊!现在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路,就打!过不去或转回去,就完不成党中央和毛主席赋予的战略任务!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牺牲,坚决打过去!”在刘邓指挥下,当夜部队开始强渡汝河。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各纵队干部也到各团营指挥,指战员们浴血奋战,终于在天亮前突过汝河,在敌人防御阵地中杀开一条血路,使中原局和司令部顺利渡过了汝河。8月26日晚,刘邓率指挥部和第六纵队主力来到淮河北岸。淮河是刘邓大军跃进到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险关。此时淮河河水突然上涨,既不能徒涉,又缺少船只,更不可能架设浮桥。而蒋军19个旅正从背后赶来。如果刘邓不能于2天内渡过淮河,势必将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境地。
又是在危急时刻,邓小平主动承担重任。他果断地说:“我已考虑好了,我和伯承分开,伯承、际春带司令部先行渡河,指挥已渡河的部队,实行战略展开。李达留在淮河边,继续指挥渡河,能渡多少,就渡多少。我负责组织部队阻击尾随敌人,掩护全军渡河。”情况紧急,刘伯承命令立即执行邓小平的决定。8月27日黎明,刘伯承发现有一处可以徒涉,于是命令部队立即抢渡。8月27日,抢渡淮河成功。刘邓大军胜利进入大别山北麓的潢川、固始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伟大任务。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但在邓小平与刘伯承的领导下,“三个月后,形势变了”。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的大别山,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西至平汉路,东至淮南路,北傍淮河,南临长江,突出于武汉、南京之间,物产丰富,地形险要。依托该区可以瞰制中原,威胁南京、上海、武汉,为进行战略机动争取中原和进军江南之重要战略阵地。但在大别山站住脚也并非易事,“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对于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艰巨性和重要性,邓小平与刘伯承心里是雪亮的。为此,他们在到达大别山伊始,就迅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到达大别山的当日,邓小平就起草了以中共中央中原局名义向所属部队发出的《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指示》,8月30日又以刘伯承、邓小平名义将此文上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该指示要求:一、全体人员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兄弟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苦斗争的过程,必须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才能站稳脚跟。因此,应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具体任务。三、应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四、应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五、军事上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城镇,肃清土顽。争取打些小仗,熟悉地形,习惯生活,学习山地战,为大歼灭战准备条件,但在半年内要歼灭敌人十个旅以上的兵力。六、充分发动群众及游击战争。军队严格执行纪律,严整军风军纪。该指示明确规定了进入大别山后的任务以及实现任务的办法和要求,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指明了方向。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乘国民党军追堵部队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区极为空虚的有利时机,邓小平和刘伯承研究决定,立即分遣部队,实施战略展开,迅速抢占大别山中心地区的县城和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为了适应大别山区的斗争环境,各纵队普遍缩减了机关,减少了重武器和牲口,每个纵队只留1个山炮连,每旅只留两门山炮,使部队更加精悍、灵活。在刘邓野战军主力实行展开时,蒋介石慌忙以23个旅的兵力跟过淮河,企图乘刘邓大军立足未稳,和刘邓大军争夺大别山这一战略要地。9月,在河南商城、光山地区,刘邓部队与蒋军打了三仗。这三仗虽打得不够理想,没有达到全歼敌人的预期目的,但将蒋军全部机动兵力调到大别山北麓,保障了第三、第六纵队在鄂东、皖西地区展开。
关于如何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尽管邓小平起草的指示电中明确规定:在军事上,我们在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争取打些小胜仗,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保持高昂的斗志。但是,当时部队要打仗的呼声很高,有急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和刘伯承于9月27日在光山县白雀园召开了各纵队首长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强调指出:大别山的斗争,胜败不是决定于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能不能够站得住脚。这就要求,对兵力的集结和分散要掌握得好,关键是不打硬仗,避开敌人主力。邓小平深知,在这种情况下,打不得败仗,一败就不可收拾。几十年后,他回忆起这次会议的情况时说:“我召集了一个会议,十几个人参加,有的纵队司令骑马走一百多里来开会。我说服干部,不打硬仗。他们回去后,情绪稳定了。3个月后,形势变了。”
表个态度很好
雷锋做事不留名 回复 @涂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