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赤光》编辑部里的“油印博士”

002《赤光》编辑部里的“油印博士”

00:00
05:19

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也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其领导机构改称为“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旅欧共青团执委会除了加紧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以极大的努力创办了自己的理论刊物《少年》,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团结广大旅欧华人,特别是勤工俭学学生。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少年》于1924年2月改名为《赤光》。与《少年》相比,《赤光》最显著的特点是更着重于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压迫中国的黑暗事实,阐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方针,配合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改理论的《少年》为实际的《赤光》”。《赤光》是半月刊,16开本,每期12页左右。该刊实行轮流编辑,周恩来、李富春、肖朴生、傅钟等都先后参加过《赤光》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赤光》创办不久,邓小平就来到戈德弗鲁瓦街17号小旅馆内周恩来的狭小房间,成为《赤光》编辑部里最年轻的成员。

最初,邓小平与李大章负责刻蜡板。由于他白天需要做工,解决生活所需的费用,刻印工作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虽身居陋室,条件艰苦,但邓小平的工作热情丝毫不减。在周恩来狭小的房间里,周恩来将修改好的稿件交给邓小平,邓小平把它一笔一画地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出,再装订起来。由于周恩来工作繁忙,正常的工作程序经常被打乱,为了保证《赤光》按时出齐出好,常常是在开会以后,或各种客人走后,周恩来马上伏案著文或改稿,刻写蜡纸和油印技术又快又好的邓小平,常常是坐在周恩来旁边,等候周恩来改好一篇,即刻印一篇。邓小平和周恩来几乎每天晚上来到这里废寝忘食地工作,小屋的灯光时常彻夜不息。由于晚上工作的时间很长,邓小平和周恩来就索性在这间小房里搭起地铺住在一起。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里,邓小平和长他6岁的周恩来十分亲近,他很敬重这位兄长式的同志和领导。周恩来身上那种坚定的信仰,对现实问题的清晰分析与把握和英姿勃勃、思路敏捷,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风度,使邓小平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使邓小平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邓小平对《赤光》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干劲、工作能力,给在法国一起留学的同志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施益生回忆道:“当时,邓小平同志负责《赤光》的编辑出版工作,几乎我每次到书记局去,都亲眼看见他正在搞刻蜡板、油印、装订工作,他的字既工整又美观,印刷清晰。”何长工也回忆道:“《赤光》也是油印的,字迹清楚,装订简雅,是邓小平同志负责,大家都称赞他是‘油印博士’。”“油印博士”,这是对邓小平辛勤劳动的赞誉和肯定,也是对年轻的革命者的鼓励。

《赤光》是邓小平第一次直接参与革命工作,是他一生革命生涯的开始。在这个岗位上,邓小平以他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信赖和尊重。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赤光》印刷份数比《少年》多,发行范围也比《少年》广,影响也大。由于它办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文章短小精悍,切中时弊,对于勤工俭学学生及华工、华人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深受他们欢迎。旅欧华人盛赞《赤光》为“我们奋斗的先锋”和“旅法华人的明星”。到1925年止,《赤光》一共出版33期。由于它是中共旅欧支部和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因此又成为旅欧中共党团支部、小组学习理论和进行讨论的资料。

1924年下半年,邓小平逐渐脱离了刻印、装订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开始担负起《赤光》的编辑工作。同时,他还拿起笔来,在《赤光》上写了不少文章,用好几个名字发表。如他撰写了《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人大肆其捏造》、《请看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请看国际帝国主义的阴谋》等文章,这些文章,诚如邓小平自己所回忆的那样根本说不上思想,只不过就是国民革命,同国民党右派斗争,同曾琦、李璜他们斗争。但其尖锐明快,言辞泼辣,战斗性强。揭露了青年党、帝国主义的丑恶行径和罪恶企图,有力地配合了旅欧党团组织同国家主义派及帝国主义的斗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3188hbux

    声音太专业了,好书好主播,点赞👍

    雷锋做事不留名 回复 @1393188hbux: 多谢听友支持~

  • 一帆风顺杨一帆

    这个可以把语速调成0.75倍的

  • 江不离的江

    语速有些赶了!

    听友239557595 回复 @江不离的江: 1

  • 初见如茶

    语速太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