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红底金框的照片被挂上展板,不少老人围到展板前逐张“欣赏”,时不时互相打趣:“看这个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哈哈哈,看那谁,眼睛都成一条缝了”……这一幕,是摄影师杨鑫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个画面。视频中老人们欣赏的“影展”,竟然是为他们免费拍摄的一张张遗照。在杨鑫的相机中,已经有超过2000位老人的笑容被定格。今天,我们就从这条新闻聊起。
在手机摄影普及的今天,给别人拍张照片并不难,但在一些农村,因为地处偏远,或是不想“乱花钱”,有些老人除了身份证没拍过其他照片,有的直到去世都找不到一张可以用作遗像的照片。杨鑫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决定发挥专长,策划组织“老有所忆”免费拍摄活动,为当地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从拍摄到制作的全程服务。在农村的小广场上或老人的小院里,志愿者把红色背景布支起来,一开始还有些紧张害羞的老人在引导下逐渐放松,咧开嘴,露出牙齿或者没有牙齿的牙床。“老人们都希望能够留下最美的笑容,不光是说去世了后用,就是平时看着自己笑得这么好的照片,也感觉十分舒心。”杨鑫和拍摄团队在给老人们送去关爱和温暖的同时,也感动了许多网友。
死生亦大矣。这则新闻里的遗照,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代表着悲伤,抑或是晦气,恰恰是对生命的敬重,恰恰是给老人的心理安慰。一张体面的照片,让老人为世界、为儿孙留下最美的笑容。毕竟,“比起死亡他们更害怕被遗忘”。所以拿到装裱精美的遗照后,很多老人露出了笑容,有的反倒孩子似的互相比较起谁更好看,“有一位老人还站在小广场的正中间,唱起了秦腔”。打开故事的更多细节,无疑可以收获更深层次的触动。老人们面对生死的郑重与达观,提醒人们在城市高楼塔吊、钢铁森林、车水马龙之外的乡村里,还有一群空巢老人不应被忘记。
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一些美好的事物正在拔节生长、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名叫许凯的年轻人同样将镜头对准了农村留守老人,用聊天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老人的距离,用相机留下他们生活的美好瞬间;一名理发师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每周抽出时间穿梭在村庄的大街小巷为老人免费理发;一位博主有一辆移动爱心餐车,坚持免费给村里的老人做饭……借助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这样的真情和善意被不断放大,彰显了社会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心与关爱。
不论是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乡土都是绕不开的存在。未来,全国基本实现城镇化后,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即便在城市扎根,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会被轻易斩断。吾乡吾民,故土难忘。农村是亿万国人的精神原乡,承载着割舍不掉的乡愁乡情,珍藏着关于过去和历史的记忆与眷恋。田间地头、屋里屋外、池塘河边,到处都是别样的景致,到处有捡拾不完的“诗行”。也正因如此,那些带着泥土气的文字,那些对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镜头和画面,那些针对农村老人群体的善行善举,总能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在相关新闻和视频的留言中,有网友写道“我想爷爷奶奶了”“回家也要和家人合影”。的确,关爱空巢老人,关键还要靠家庭。力所能及的照料,来自远方的关心,常回家看看,尤其是珍重每一次难得的相聚,定格团圆的瞬间,都将给老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切莫重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才能真正让更多晚年得到安慰、得以安度。
关心关爱农村老人,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现实生活中,不少农村办起了幸福食堂,搭建起日益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朝着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不断迈进。物质生活有保障,情感需求和精神关怀也不能落下。杨鑫等人的尝试启示我们,关爱农村老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农村老人们厚重的人生之书里,珍藏着无数关于乡情故土和过去岁月的故事,值得更多人去阅读、去感悟、去记录,去续写新的篇章。
这正是:敬老爱老不可少,精神关怀很重要。
(文丨张近山 主播|殷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