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多余人”是指那些胸怀崇高理想,却缺乏行动力去改变社会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反叛上层封建势力,却又不能被底层人们所理解,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沦为“多余的人”。本期节目,许知远将带大家进入屠格涅夫的时代,一起阅读他笔下的“多余人”。
| 时间线 |
2:58 古典音乐是个复杂的世界和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对古典音乐的欣赏
5:28 所有的阅读本身都是在进行某种自我阅读,那些跟自我契合的东西往往最让人有强烈的共鸣
11:01 分享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他象征了当时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被动
17:51 《罗亭》节选
| 工具箱 |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1.9—1883.9.3)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罗亭》
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主人公罗亭与娜塔莉亚的爱情为主要线索,以各种人物的对话、观点、评价为辅助线索。小说通过对拉松斯卡娅、皮加索夫以及罗亭后来相随的那个爱好科学的先生的描写,展示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地主保守、庸俗、无聊、反动的生活,同时,通过描写波克尔斯基和罗亭,使读者看到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的活动。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1841.9.8-1904.5.1)
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为作者受邀到美国期间所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4交响曲》《第7交响曲》《狂欢节序曲》《奥赛罗序曲》《胡教徒序曲》《随想谐谑曲》《幽默曲》(又称《诙谐曲》)《斯拉夫舞曲》歌剧《水仙女》《阿米达》,以及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妖》《金纺车》《野鸽》等。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6.6—1837.2.10)
俄国诗人、作家。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1809.4.1—1852.3.4)
笔名果戈理,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魂灵》(或译:《死农奴》)和《钦差大臣》。1809年,果戈理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素罗庆采镇。孩提时期的果戈理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戈理从小就把文学看做是为人类服务的高尚事业,为此曾不断试笔,但未获成功。1830年春,《祖国纪事》杂志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1831年5月,他同仰慕已久的普希金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为果戈理走上文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相继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二部,作品给他带来巨大声誉。1835年相继出版的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迈出了创作的新步伐,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密尔格拉得》中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4部中篇小说。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42年5月正式出版小说《死魂灵》。1852年,果戈理烧掉《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不久后去世。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0.15—1841.7.27)
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莱蒙托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罕内度过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皮亚季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马丁诺夫决斗而死,年仅27岁。外祖母将其安葬在塔尔罕内。
哎呀,这段的配乐是《And I love you so》啊~
有一个若即若离的异性朋友是什么感觉
现在人与人的认真相处太少了
许老师娓娓道来,非常治愈。《罗亭》年少的时候读过,似乎被时代远远抛开的一代人……在这里听着,全是青春回忆。
这段让我想到了 无间道里 梁朝伟去心理医生那里睡觉的桥段
许老师总给我一种腻腻歪歪的感觉
一直很喜欢这里的音乐
来了
离群索居者
配上背景音乐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