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鸡汤吗?有没有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自我效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鸡汤吗?有没有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00:00
18:16

第一章第46讲 人格(8):心理资本(上) 活出内心的英雄

——打造有价值的性格品质

朋友,你好!欢迎来到《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博导,王垒。

这一课,我给大家讲一组特殊的心理品质:心理资本。听到这个词,你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什么是心理资本呢?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

一、什么心理资本:真心英雄

埃及曾经有一家非常著名的国营酒店,曾在埃及酒店行业排行榜首,然而随着埃及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私有化遍及全国,这家酒店打算把它卖给私营机构,有不少知名的酒店连锁集团都是潜在的买家。然而,这时候的酒店已经不再辉煌,管理非常差,到处充满着懈怠;房间设施陈旧,出租率不到10%,会议室成了储藏间;员工心不在焉,上班打卡后,就跑到隔壁私人旅馆做兼职,而管理者对此却视若无睹。


为了让酒店能卖个好价钱,必须进行管理整顿。为此酒店聘请了新的经理,新经理走马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理员工队伍,他决定裁掉那些不称职的员工。他对所有的员工逐一面试,只问了一个问题,“你相信酒店还能重新成为全国最好的吗?”若回答“是”,就留用,回答“否”,就被辞退。原因是,只有你相信这个酒店能够再度辉煌,你才会真地用心投入,努力工作,实现目标。最终,酒店起死回生,卖了个好价钱。


这个故事说明,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心理资本”,具有极大的价值,会把你的梦想变成现实。

以你的能力为杠杆,以你的信心为支点,你能翘起你的世界。


著名学者陆森斯教授最先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并著有《心理资本》一书,几年前我和我的学生翻译了该书的第二版。

陆森斯教授是双料学者,既是管理学家,又是心理学家。在大学期间,他是双主修,同时学管理学和心理学。他和知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教授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是校友,也一直追随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认知、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共同决定的。陆森斯教授是在主流的管理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被引用最多的学者之一,因此入选美国管理科学院名人堂。

他是第一代的组织行为学家,把心理学应用于组织行为的管理。他游历全球五大洲,考察各地的文化与管理,推动东西方管理的交融与借鉴。


陆森斯教授提出心理资本这个概念,其背景是21世纪初动荡的世界大环境:恐怖袭击,超级海啸,金融危机,经济萧条,企业倒闭,人心惶惶。在这个时代,要想存活下来,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力量,它就来自于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具有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它不同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你知道什么”,掌握什么技能和才干;“社会资本”是指“你认识谁”,有哪些人脉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网络。心理资本则是指 “你是谁”,以及“你将能够成为谁”。相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具有更大的动力作用,能够驱使你迈向目标,实现梦想。

有心理资本的人,用自己发的光,照亮自己的路。

心理资本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结构,有多个成分。要想成为一种心理资本,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有理论基础和研究证据;第二,能被有效地测量;第三,可以被改变,被开发提升,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特质;第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别是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

陆森斯教授确认了四个重要的心理资本要素,包括希望(hope), 效能感、或者叫自我效能(efficacy),韧性(resilience),乐观(optimistic)。这四个要素的英文单词首字母拼起来,刚好是hero,英雄。也就是说,提升心理资本,使你成为自己内心的英雄。大家可以到文字区,看一下我放的心理资本结构示意图。


我先来讲解自我效能这个人们相对感到陌生却十分关键的要素。

二、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简称效能,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某种行动,并通过行动达成所期望的目标的信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教授提出来的。他发现,很多时候人们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和能力直接相关的,而是和人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相关的。只有当你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并发挥这个能力的时候,你才能达成相应的目标。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么,行也不行。换句话说,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不相信自己能行。


比如说,大学生加上助跑跳远,女生一般能跳三米多,男生多数能跳到四米多。但是,如果换个环境,想象在山上有一个三米宽的断崖,下面是十米的深沟,请问你敢跳吗?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不敢,但其实如果是在地面上,你完全可以跳得比这个更远。为什么在高空一个断崖,你就不敢跳呢?因为你害怕了,不相信自己行,结果就真地不行了。


在常见的户外拓展活动中,有一个项目就是断桥跳跃,架在空中的木桥断开了一米多宽,要求单脚跳跃过去。这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很多人连一米多宽的断桥都不敢跳,这意味着心理效能感太弱了,自己吓唬自己,越想越害怕。


又比如,前面埃及酒店的新经理,为什么要炒掉面试不合格的人?因为那些人没有酒店能再现辉煌的信念,也就不会为这个理想付出努力,这些员工是靠不住的。


再比如,我的右胳膊曾经被拉伤了,连使用电脑鼠标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刷牙了。我就想,如果能用左手刷牙就好了。开始我不太相信,但后来我决定试一试。结果大出我的意外:我明明可以用左手很好地刷牙!生活因此就被改变了。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例子。我们不去尝试,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能行,这就使我们和很多成就失之交臂,错失良机。

如果苏炳添不相信亚洲人也能跑进百米十秒大关,他就不可能会坚持努力,刻苦训练,实现梦想。

如果袁隆平不相信水稻亩产能超过1500公斤,也就不会在这上花上一辈子的工夫。

如果马斯克不相信火箭可以回收再利用,也就不会去做相应的开发,历经多次失败终于成功。

如果不相信人的心脏可以换用动物的,就不会去研究相关技术,成功实现给人移植猪的心脏。

生活中,人们常常太小瞧自己了,没有意识到人还有很大的潜能,这也导致我们面对困难,畏惧不前,缩手缩脚。这个时候,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就十分重要,它将改写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所以,第一个心理资本就是,要有自我效能感,要勇敢地相信自己。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培根说,“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高尔基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意志。”

威尔逊说,“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巴尔扎克说,“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

成功人士都有很高的自我效能。

没人能生而英勇,但你能选择无畏。

自我效能感为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动力。人生就好比在大海里航行,要相信自己能驾驭风浪。否则,理想就会化成空想。正如班杜拉教授所说的,要相信自己,那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理想。

研究表明,具有自我效能的人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其一,他们会主动选择较为困难的任务或目标,这就使他们不断拉开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他们是在主动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改变现实,让自己能够不断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二,他们喜欢挑战,通过战胜更大难度的困难,来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换句话说,他们真正骄傲的不是满足于现状的自己,而是挑战一个优秀的未来。他们是一个永不知足的自己;他们不是为了现在而活着,而是永远为了未来而活着。

其三,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总是会非常专注地努力,不放松,并且不断地自我激励,相信自己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有的时候他们会自己刁难自己,专门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自我考验,并坚韧不拔地成就自己。

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平凡与伟大,而在于信念和努力。

三、提升自我效能的方法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呢?给大家推荐如下建议。

第一,基于认知重构,树立信念

自我效能,不能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客观的自我评价建立合理的目标预期,并建立达成目标的认知地图。也就是说,要在认识上做足功课。比如,假设你要完成一个产品开发,那么你要评估任务的难度,关键的环节在哪里,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什么方面,你需要哪些信息、查阅哪些文献、请教哪些有经验的人士、和哪些潜在的用户进行交流,以及你要在头脑里想象这个产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些认知加工过程,把你未来的目标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并象征性地表达出来。通过这些过程,你能明确要采取哪些行动步骤,从而达成结果。由此,你会变得内心踏实,不慌不乱,有条不紊,更有信心。

第二,不断熟练、获得成功

熟能生巧,巧则能成,成功则能加强信心。不断获取阶段性成功,是提升自我效能最有力的强化剂。而信心也能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努力和成绩,带来更大成功,由此形成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循环。一方面,要相信“只要功夫够,铁杵磨成针”,花足够的时间不断熟练,自然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另一方面,让成功来得更及时、更丰富的策略是,把大目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不同类型化解为一系列小目标。比如练毛笔字,先练各类笔画、偏旁部首,都练熟了,再练间架结构;间架结构又可以按左中右、上中下、内外不同类型分别练习。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是对自己最好的激励。人们看到自己不断努力的成果,就会更有信心。所以,要做好大、小目标的有机结合。

第三,观察和模仿

有的时候,直接尝试的成本很高,而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可以大大降低失误的风险,避免自我效能受到挫败。观察模仿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观察那些优秀的人士如何为人处事,模仿他们的言谈举止,这个过程是你体验成功者最高效的方法。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成功的捷径。第二类观察模仿的对象是周围与你比较相似的人,因为如果你能观察到他们的成功,你会相信既然他们行,我也能行,就会加强你的信心。而且,要善于想象自己按照榜样的行为获得成功,这等于“把未来拉近到现实”,或者“将未来在现实中预演”,这个过程会使你加强信心。

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冠军苏翊鸣从小就崇拜那些滑雪名将,把他们视为偶像,仔细研究、学习他们的比赛视频,模仿他们,使自己向榜样看齐,相信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这给了他很大信心,即使当有一天他与这些偶像同台竞技,他也无所畏惧,并秀出夺天撼世的超人绝技。

每个人都能运用这些策略提升自我效能,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再平凡的人生,也都是绝版!不要活成别人的复制版。

四、多才多艺还是百通不如一精

也许有人会问,到底应该是多才多艺,还是“百通不如一精”?哪种情况自我效能感更高?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你精通音乐,你会对音乐很自信,但不意味着你能对体育很自信。假如你擅长体育,你会对体育很自信,但不意味着你可以对绘画艺术很自信。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是非常具体的,针对特定领域的。你在某一个领域里有很强的自我效能,不一定意味着你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强的自我效能。

即使同样是在音乐领域中,你钢琴弹得好,不等于你小号也能吹得很好。在体育领域里,你射箭技艺高超,不等于你滑冰也能滑得很好。换句话说,自我效能并不是“吹牛”,而是来自于每一个方面的锻炼和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班杜拉教授不太偏好用“自信”这个词,而是用自我效能,因为每一种效能都是指完成某一个特定任务的信念,不是可以盲目扩散的。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和态度,而是对自己具体能力的合理的认知评价。

但是,自我效能可能存在累积效应。假如你在一个领域做得很成功,在第二个领域、第三个领域同样也做成功了,那么你对学习第四个领域的技能,就会更有信心。相反,如果你第一个领域成功了,但是你第二、第三个领域都失败了,那么你对第四个领域的新的学习能否还能成功,就会更加怀疑。

因此,多才多艺的人是积累了更多方面的自我效能,对于学习新的领域的知识会更有信心。而这和“百通不如一精”的说法并不矛盾。你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使自己很广博,同时你可以在其中若干领域深度钻研,变得很渊深。也就是说,你可以在“精”与“通”之间相兼顾,而不必顾此失彼。

何况有的时候,不同领域的学习,可能是相通的。比如,绘画和书法有相同之处;声乐和钢琴之间并不矛盾;如果你会骑马和跳芭蕾,那么对于你滑雪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们都要用到很好的平衡技巧。

所以,“渊博”就是在纵向(精深)和横向(广博)同时加强自己,提升自我效能。兼顾、平衡两者,是上上策。


小结

这一课,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心理资本,讲解了心理资本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自我效能”,说明了自我效能的作用,介绍了提升自我效能的方法

下一课,我们讲心理资本的另外一个要素:希望。

我是王垒,感谢收听本期《生活中的心理学》课程,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14150432

    《心理资本》的作者是路桑斯,文稿上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