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 惊世大非川(一)

75 . 惊世大非川(一)

00:00
20:34

通俗西藏史(75)——惊世大非川(一)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老布又来讲藏史啦!

上期咱们讲到,禄东赞去世以后,他的两个儿子站出来挑起了大梁。赞悉若和论钦陵这哥俩,一内一外成了吐蕃最耀眼的双子星。

他们在重新掌控了吐蕃政坛之后,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狂潮,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大非川之战


吐蕃对于吐谷浑的兼并战争,从656年就开始了,禄东赞的第一目标是位于二者之间的白兰羌。

660年,吐谷浑之战正式打响,直到三年以后,吐蕃才在卧底的帮助下,勉强地吞下了吐谷浑。

之后吐蕃的战略方针可以用六个字形容,“稳青海,争南疆”

之所以会采用这种方针,主要基于两点:

刚刚吞下的吐谷浑,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吐蕃为此举行会盟、拉拢贵族、丈量田地、编户齐民等一系列政策。

很显然,这些举措的实施需要时间,所以之后一段时间里,青海局势相对比较平静,禄东赞也在用贡献方物、请求和亲等一系列手段来麻痹唐朝。

但吐蕃也很清楚,单纯拉拢未必能奏效,不管怎么说,吐谷浑都是唐朝的属国,把一个属国生吞活剥,怎么解释都算是打了唐朝的脸。

于是“争南疆”成了“稳青海”的配套措施。

吐蕃能用“争南疆”来分散唐朝的注意力,是因为这地方投入小,见效大。

因为唐朝在太宗、高宗两朝,对南疆的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安西四镇的驻军只有几百人,根本不足以稳定局面。这就导致,本地势力的权重非常大,只要挑动本地部落的反叛,迅速就能改变格局。

另外,一提到安西四镇,大家马上就会想到龟兹(库车)

好像龟兹是远方,再往西就是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其实于阗(和田)也是安西重要的战略节点。

因为位于柴达木东缘的于阗,是直面吐蕃的最前线。

于是我们就从史料里看到了,659年攻于阗、662年攻于阗、665年攻于阗。

每次有人攻于阗,唐军都得从西州调兵援救,可见本地驻军根本不堪大用。

这一点唐蕃都看出来了,唐朝在安西大量驻军以后,分别在东南西三方设置了两个守捉、七个镇,安西都护副使也在于阗坐镇。[1]



相比于唐朝来说,吐蕃对于阗更为重视。

王小甫先生曾有过一个西藏食盐之路的假说,意思是产于藏北的食盐不光是“恒向天竺贩运,其利数倍”,而是同时也向南疆,也就是安西地区贩运。

他在《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非常明确地写道:“古代于阗和象雄之间早就存在着交通联系,由桑株达坂翻越昆仑山是这条道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穿越昆仑山孔道而出的吐蕃人,面对的第一个沙漠绿洲就是于阗。

拿下于阗,东可以攻且末,西可以攻疏勒,北可以攻龟兹、焉耆,可以说整个安西都在刀锋之下;拿不下于阗,那就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只能是丧家之犬。

敦煌文献《大事纪年》记载,“664年,吐蕃赞普巡临北境”。

这个所谓的“北境”,应该指的就是于阗到沙州一线。668年,吐蕃更是在新疆的且末修建了堡垒,作为从东部进攻的前进基地。

等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吐蕃在安西打出了一波收割局。

公元670年4月,“吐蕃连克西域十八州,随后又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被迫撤销了龟兹、吐蕃、焉耆、疏勒四镇”,整个安西的局势轰然倒塌。

张云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认为吐蕃在且末修建城堡,而后席卷四镇,可以看出当时的蕃军,已经具备了从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翼实施合围的能力。[2]

这也就意味着,吐蕃获得了当地部落的支持,在沙漠绿洲带上通行无阻。


安西局势快速崩盘,终于打疼了李治,他决定给吐蕃点颜色看看,一支浩浩荡荡的唐军组织起来,惊世之战即将在大非川展开。

由于大非川之战在唐蕃关系中的转折性意义,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这里面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疾病、民族关系、战略战术,甚至还有从星相学的角度论述的。[3]


你别乐啊,看问题的角度多点不是个坏事儿,至于说得有没有道理,这事儿要另外说。

这篇文章我是看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岁在庚午,不应有事西方”是实实在在的,至于对薛仁贵的心里产生了多大影响,这就没法评估了,毕竟古代人的思维逻辑,和我们也不太一样。

至于大非川之战的经过,两唐书里记载得非常清楚,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了。所以,战役过程我就简单叙述一下,咱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分析上。


咸亨元年(670年),李治以薛仁贵为逻裟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副之,率领唐军进入青海。薛仁贵对郭待封说:“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辐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辐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这话意思是,乌海这地方道路难走,如果大军带着辎重缓缓而行,会贻误战机,如果吐蕃人跑了,咱们还得把辎重运回来,太麻烦了。大非川的山岭上地方足够宽阔,可以建一个营地,留两万人驻守保护辎重。我们选精兵突进,趁他们不备,一举成功。


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薛仁贵的计划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再说。

定下了计策以后,薛仁贵带兵先走,在河口遇到了吐蕃军队,大破之,斩获牛羊万余头。然后他回军至乌海城,等待后援赶到。

这时候,郭待封因为是将门之后,对薛仁贵为统帅有点意见,没听他的将令,擅自带着辎重向乌海挺进,在快走到乌海的时候,被论钦陵以二十万人围歼。失去了后援的薛仁贵只能退军大非川,论钦陵再次以四十余万围困。唐军大败,薛仁贵被迫与论钦陵约和。[4]

大非川之战以唐军团灭告终。


薛仁贵在战争之后,说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今年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有事西方,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

这就是刚才说的,从星相角度上研究的主要依据。至于此战的责任人,薛仁贵、郭待封都被一撸到底,成了白丁。

我刚才说的这些记载,来自于《旧唐书·薛仁贵传》,其他汉文史料,比如新唐书、通鉴写的基本一致,没什么可说的。



战役过程就这么点内容,几句话就说完了,下面咱们开始分析的部分。

首先来说,吐蕃的战争艺术。

大非川之战是典型的狼群战术,教科书级别的游牧民族围歼战。

因为这一战的巨大影响,甚至让很多人从此认定了,吐蕃是个游牧民族的定论。

但实际上,吐蕃军队的构成方式和吐蕃国家的构成方式一样,以农耕为内核,包裹着游牧的外衣。

吐蕃军队的基本单元是卫藏四茹农业人口,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桂”和“雍”。从军队的角度上说,“桂”是战斗人员,上前线拿刀砍人的,“庸”是杂役,负责后勤供应。

在卫藏四茹之外,包裹着象雄和苏毗的游牧部落,再外层是白兰羌、吐谷浑的游牧部落。可以肯定地说,外层游牧部落的人数,占吐蕃军队人员的大多数,也就是唐史里所谓的“苏毗一蕃,最近河北吐谷浑部落,数倍居人,盖是吐蕃举国强援,军粮兵马,半出其中。”

说完了军队组成,咱们再来说说,吐蕃为什么能动辄聚集几十万人,他们是怎么解决后勤问题的。

在吐蕃扩张的早期,吐蕃军队并没有专门的后勤建制,而是在出动军队时由士卒自行解决。

在《册府元龟》里记载:“(蕃军)出疆之资,亦无定给,而临阵所得,便为己有,所以战伐吞并,往必成功”。

也就是说,吐蕃军户需要自备武器粮草奔赴前线,这种状态和唐朝的府兵制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随着吐蕃疆域的不断扩张,从卫藏四茹出发赶到前线的成本变得难以承受。

于是,吐蕃开始有意识的,在占领区建立存储粮食的补给基地。


这种储粮基地的意义双方都很清楚,之后的唐蕃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表现为,吐蕃抢河陇的粮食补充基地,唐军突袭基地焚烧存粮。

比如说《旧唐书·黑齿常之传》里记载,“永隆二年(681年)五月,赞婆屯于青海,黑齿常之率精兵一万袭破之,烧其粮贮而还。”

五月的河陇还没到收获季节,吐蕃的基地里却有了存粮,这说明吐蕃的军事供应,已经从自发携带向集团供应方式发展。[5]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固定位置的存粮基地,不可能满足军队的全部供应,吐蕃也承担不起这种运作成本。

所以,吐蕃军队的日常消耗,依旧要靠部落成员的放牧来补充。

也就是说,吐蕃军队征调苏毗、吐谷浑的部落时,被征调的部落需要全族移动,青年部众上阵杀敌,妇孺老幼在后面放牧,供应军队在食品、衣物上的消耗。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部众离前线不远,有必要时可以全族上阵,这也是吐蕃能够迅速集合数十万人,围歼薛仁贵的原因。

但反过来说,一旦战事不利,老幼妇孺很难逃走,大量被唐军俘获。

因此,唐朝对吐蕃军队的评价是“轴重疲弱”

我们在唐军获胜的战例中,能看到唐军大量缴获牛羊牲畜,正是这种后勤补给方式的体现。

薛仁贵在河口遭遇吐蕃军队,“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这支蕃军如果不是论钦陵放出的诱饵,那就是唐军轻骑深入,遇到了放牧的部落民众。

然后,论钦陵利用机动性的优势,集重兵分别围歼唐军,最后完成了团灭。

所以,机动性是此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完了吐蕃,咱们来说说薛仁贵。

从薛仁贵的用兵方略上说,看不出太大的问题。

他带着唐军从西宁出发,所走的道路都是成熟的路线。

《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这条路“经尉迟川、苦拔海、莫离驿、公主佛堂到大非川”。

到达大非川时,薛仁贵召开前线军事会议,自己都说了去乌海险远,车行艰涩”。由此可见,薛仁贵对前面的路况也很了解。

这条道线贞观八年时唐军就走过,等到贞观十五年,送文成公主又走了一次。所以,根本不存在薛仁贵道路不熟的问题。

然后,他在军事会议上安排郭待封在大非川扎营,固守大军辎重,自己带精锐轻骑突进,寻求杀伤吐蕃有生力量,也是唐军的常规操作。

薛仁贵的计划也算是取得了效果,他在河口(扎陵湖附近)击溃了吐蕃部众之后,回兵屯住于乌海(冬给措纳湖),也算是很稳妥的计划。

按照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河口与乌海直线距离约70公里,乌海与大非川(兴海县大河坝草原)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

也就是说薛仁贵带领的先锋部队,并非像苏定方那种,一日夜奔袭三百余里,不要命似的狂飙突进。

所以澳大利亚唐史学家黄约瑟先生,在专著《薛仁贵》里也写到“薛仁贵所采用的策略基本上是正确的,与贞观九年(635)李靖征讨吐谷浑时采取的战术颇为相似。”[6]


但就是这么小心翼翼,依旧让论钦陵找到了机会,一口一口吃掉了唐军。

那这场惊世之败,究竟是咋输的呢,谁应该背这个锅呢?!

咱们下期再讲!

在这期里咱们简单讲了,吐蕃军队的组织形式和后勤运作方式。

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看到比较好的文章是朱悦梅老师的《吐蕃王朝军队给养方式探蠡》杨永红老师的《吐蕃军事发展的基本特点》贺东老师的《吐蕃军事制度研究》,回头我会把这几篇论文发到咱们的交流群里。

下期咱们主要聊大非川之战里,那两个著名的背锅侠。看看这口大锅,他哥俩背得冤不冤。


参考书目:

[1]、《于阗在唐朝安西四镇中的地位》_荣新江;

由此可见,唐朝镇防体制中的军镇、守捉、镇、堡以及烽铺、馆驿、关津等各级建置及其制度,都推行到了于阗等安西四镇,“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这一镇防体系的形成,大大增强了四镇的御敌能力。于阗北与安西都护或四镇节度使所在的龟兹镇相接,经由和田河而连结两地的交通线上,戍堡、释馆比栉而立,以保障这条军事要道的畅通。针对吐蕃越南山多次与弓月、疏勒等部进攻于阗的情况,唐朝在于阗镇城的东南西三方,设置了两守捉、七个镇,严密防范吐蕃的入侵。于阗的这一北通龟兹,南拒吐蕃的镇防体制,使它成为开元天宝时期唐军向外进击的重要基地,一改此前备受攻击的局面。

[2]、《吐蕃与西域诸族的关系》_张云;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载,“及至鼠年(664年),赞普巡临北境”。所谓“北境”,即指于阗到沙州一线,这是吐蕃的新占区或进攻目标。次年(665) 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在此前后于阗已归于吐蕃统治。

公元668年,吐蕃在“几玛郭勒”建造堡垒。日本学者佐藤长以“几玛郭勒”侵“且末国’,其说很有道理。且末建堡垒是吐蕃两攻西域之前的准备工作。至公元670年4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吐蕃袭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陷之。(唐朝)罢龟兹、吐蕃、焉耆、疏勒四镇。”新、旧《唐书。吐蕃传》又称,吐蕃取拨换城。是知,吐蕃占据西域四镇,是从吐蕃及且末两个方向、沿天山南部(即塔里

木盆地北缘)夹攻龟兹等地的。藏文史书记载,这一年,吐蕃在“几玛郭勒”即且末国击败唐军,即与西取拨换城息息相关。

此后,吐蕃在西域的活动就更加频繁了。公元675年,突厥地区牲畜瘟疫流行。是年,吐蕃派大将论赞聂率兵前往突厥,收服克若木(即今哈密),进一步扩大侵略范围。公元679年6月,吐蕃与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甸联合,了逼安西。结果,十姓突厥首领为唐西州长史裴行俭诱执。但吐蕃控制西域的局面却已初具大形了。

故汉文史书称,永隆元年(880)七月,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嵩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

藏史也谓(敦煌文献),吐蕃赤都松(即都松芒布结,676---704)赞普掌政时,权位高于往昔诸王,突厥等天下别部均一一降归治下,征其贡赋。

公元687年,吐蕃大论钦陵还领兵赴突厥“固山之庭”进一步巩固其在西域的统治,直到689年才返回本土。

[3]、《唐蕃大非川之役与星象问题》_吕博;

[4]、《旧唐书·薛仁贵传》_刘昫(后晋);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要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部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

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辐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辐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辐重继进。

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仁贵叹曰:“今年岁在庚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仁贵坐除名。

[5]、《吐蕃王朝军队给养方式探蠡》_朱悦梅;

《旧唐书》卷109《黑齿常之传》云:“开耀中(即永隆二年,s81),赞婆等屯于青海,常之率精兵一万袭破之,烧其粮贮而还。”(资治通鉴)卷202唐纪32记此事在开耀元年(681)五月。

五月之季,河湟农业区庄稼尚未成熟,而吐蕃却有囤积之粮贮。这些粮贮的来源,可能有三种情况:其一为与唐军作战时的战利品,如大非川战役,郭待封押解的大批瑙重全部为吐蕃所获;其二为当地农业地区的掠夺物,如河徨地农业区后来被吐蕃呼为“吐蕃麦庄”,亦是意在粮食;其三为征调自吐谷浑、苏毗等部族。不论来源如何,开始囤积粮贮以专门应对战争需要,这是吐蕃军队远距离作战过程中由军事部落向准军事集团发展的明显进步。

[6]、《唐蕃大非川之战与赏罚不信问题》_李学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0100solc

    白发布衣 回复 @1390100solc:

  • 山里的文哥儿

    薛仁贵和论钦陵约和,那不是还算把队伍带回来了,损失并不大,白跑一趟而已?论钦陵为什么不趁天气转冷,直接把唐军全歼?

    白发布衣 回复 @山里的文哥儿: 约合也就是说得好听点,这种状态下,子来曰也约不出啥好结果!

  • 听友392636939

    不是柴达木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392636939: 嘴瓢了

  • 奔跑_ebo

    群咋进

    白发布衣 回复 @奔跑_ebo: 置顶的回复里有二维码

  • 闻者ls

    最爱听老布聊历史了

    白发布衣 回复 @闻者ls: 大碴子味,可好听啦!

  • 天山北山羊

    即然吐蕃是这种后勤方式,那就集兵力打后勤,不和吐蕃正面做战!杀老弱妇孺,抢牛马羊,烧草场!

    白发布衣 回复 @天山北山羊: 草原地形很难实现的。

  • 容儿品读

    期待精彩继续

    白发布衣 回复 @容儿品读:

  • 听友81088548

    老布,文稿取消了吗。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81088548: 没有哇,在下面呐!

  • zzhdglfpne535zdirdmd

    很精彩,等待下集

    白发布衣 回复 @zzhdglfpne535zdirdmd:

  • 老谭家的老谭

    沙发! 感谢更新!

    白发布衣 回复 @老谭家的老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