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独具特色的成都历史文化地标

华西坝,独具特色的成都历史文化地标

00:00
08:46

华西坝是成都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个优美的符号,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尚的科技活力气息完美交融的历史文化地标。这里曾为五代时孟蜀后花园、明代蜀王府花园;历史上曾有梅林、花海、古城、锦江、古桥交相辉映,风光迤逦,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吟诗赋词。酷爱梅花的陆游曾留有绝句:“蜀王小苑旧池台,江北江南万树梅。只怪朝来歌吹闹,园官已报五分开。”


▲ 华西坝老建筑群一角(来源:四川大学)

华西坝古朴典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开“中西合璧”建筑之先河。优美的景色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远近闻名,钟楼映月、鸳鸯小桥、三台点兵、对牛弹琴、孤岛天堂、柳塘压雪、后坝洋坟、青春小岛等坝上八景更是赫赫有名。青砖黛瓦,画栋雕梁,流檐飞角,点缀着远古神兽、怪鸟,纷纷飘逸着典雅古朴的东方神韵;西式风格的楼基、墙柱、门窗、钟楼、浮雕装饰、拱顶壁炉等,处处散发着浓郁古雅的异国情调。国学大师吴宓称赞华西坝“神州文化系,颐养好园林”。

当时的人,用“海上”代指“上海”,用“湖上”代指杭州,而代指成都的则称之为“坝上”,可见华西坝在国内的知名度。华西坝上有中国西部现代医学的摇篮——华西协合大学。

抗战时期,为使友校不致停办、学子不致辍学,华西协合大学敞开心扉迎接友校和逃难的师生,与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在华西坝联合办学,人们习惯称这一时期为抗战“五大学联合时期”。吴宓曾为联合办学撰写了一副对联:“众志成诚天回玉垒,一心问道铁扣珠门。”联合办学期间学术繁荣,内迁高校得到保存和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浅草平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

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晚风。

酒困不妨胡舞乱,花娇弥觉汉妆浓。

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

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咏叹华西坝的诗。1943年,陈寅恪受聘为燕京大学教授和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携家人走过万水千山,来到华西坝。这位被北京大学校长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的大师让“五大学”的师生欢欣鼓舞。直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才远走英伦治疗眼疾,他在成都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华西坝是他眼中最后的光明。

抗战胜利后,内迁高校陆续返迁,四校联合撰写了《五大学联合办学纪念碑文》:“抗战军兴,全国移动。华西协合大学张校长凌高博士虑敌摧残我教育,奴化我青年,因驰书基督教各友校迁蓉,毋使弦歌中辍。其卓识宏谋固已超出寻常,使人感激而景仰之矣……”以纪念华西坝难忘的岁月。华西协合大学以独立自由的内涵、管理新颖的教育、先进发达的科研、居亚洲首位的口腔医学等,使华西坝成为璀璨的高等教育中心。


▲ 华西坝全景图(武侯区地志办提供)

华西坝兼容并蓄,包容了外来文化在这里生根、绽放,成为连接中西文明的纽带之一。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友人在这片沃土上传播先进的西方文明,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的这种情结甚至在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来自加拿大的饶和美夫妇在中国的近30年间,始终无私奉献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动了四川教育的发展,他们的这份拳拳爱心无形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儿女对华西坝的深厚感情。其女伊莎白与丈夫柯鲁克在1948年到石家庄西部南海山村的外事学校开始数十年的外教生涯,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2019年9月29日,为表彰伊莎白为中国英语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其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岁月如烟,华西坝的美好记忆已深深地印在成都人的心中。华西坝在发展医学科技事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历程中,铸刻了华西坝印记的披荆斩棘的创业创新精神、中西协合的和谐包容精神、团结奋进的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来源: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