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以类聚分:红豆绿豆怎么分开?

9、以类聚分:红豆绿豆怎么分开?

00:00
16:34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一个人炒了一锅豆子,一半是红豆,一半是绿豆,混在一起炒,炒熟之后倒出来,他把红豆和绿豆迅速分成两堆,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大家想出来了吗?下面我来揭示答案,他就炒了两颗豆子,一颗红豆一颗绿豆。刚才我说把红豆和绿豆迅速分成两堆,其实说的是分类的道理,而分类的道理在《系辞传》里讲得非常精彩。

我们继续学习《系辞传上》第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第一章的前三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俗语叫“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或者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说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按照类群相区分、相聚合的。也就是同类的东西常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常常相聚成群,不是同类的东西,不是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分开。这个俗语中的“类”和“群”意思相同,“群”就是“类”,就像我们现在建的微信群,朋友圈,总是同类的人在一个群里,在一个圈子,群有群主,有群规,最重要是群里的人必须价值观一致,也就是同类人,群里人发言可以观点不同,但总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否则是不受欢迎的,严重者会被踢出群。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其实这一俗语最早出自《系辞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是什么意思呢?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不同的群类而相聚和相分的,吉和凶就产生了。“方以类聚”的“方”可以指方位,也可以指观念、意识,属抽象的范畴。“物”指具体的事物。这句话是讲天下各种观念按照门类而聚合,各种动植物按照群体而区分。吉凶正是不同门类事物的必然结果,不同门类的事物有的导致吉、有的导致凶的结果。


说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想起一个《战国策》的故事。顾名思义,《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也就是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的策略、谋略,包括这些策士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还有权谋智变斗争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不止一个人,最后是由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是分不同国家写的,所以被称为国别体史书。但这里面记载的很多故事都相当精彩,有很强的文学性,所以又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其中《齐策》记载,齐国有一个人叫淳于髡[kūn]长得很矮,身长不满七尺,但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轶闻来劝谏齐王。当时的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7个贤士,那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淳于髡是贤士,所以他的周围就聚集着很多贤士。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还是一种分类方法,也就是按照类群进行归类、类比的方法。这和西方的分析方法不一样。分析的方法可以说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越分越细,他要的是一种细分的、局部的结果。而类比方法就是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宇宙万事万物纷纭复杂,但可以简单分成几大类,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是一种整体思维。分成八类是八卦,分成四类是四象,分成两类是阴阳。


这就是《周易·文言传》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这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思维,也就是现在学术界常说的“象”思维,“象”其实就是一种“类”,“象”思维就是取象比类思维。《文言传》又称为“各从其类”,这是解释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说的,就是各自按照每类来归类。因为九五是乾卦的最佳时位,九五至尊,又中又正,“飞龙”、“天”、最大的“利”、最大的“大人”,这些都是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水流向湿的地方,火是燥的,“云”和“龙”,“风”和“虎”都是同类,放在一起比较,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魏晋时期一位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傅玄提出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会变红,靠着墨汁的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其实万物是有同频效应,或者叫同频共振效应的。同频共振这个概念最先出现在物理学中,指的是物体达到相同频率就会产生共振现象。心理学家又赋予它新的意思,往往指两个人在思想、意识、言行、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共鸣和协同状态。当两个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和共鸣点时,证明彼此之间有“共通性”。


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就是高度同频共振的人,在茫茫人海中,多少人遇见了又告别了,谁才是自己灵魂伴侣?怎么才能判断两个人是不是灵魂伴侣?可以用“同频共振效应”来检验,是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首先看三观是否一致?三观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人以地位高低为贵贱,有人以灵魂高低位为贵贱,这就是价值观不同。有人要做人上人,有人要做平常人,这是人生观不同;有人敬畏天道有人敬畏权威,这就是价值观不同。三观相合,则会生出万千趣味;三观不合,生活只能越来越乏味,矛盾也会越来越多。三观特别重要。


其次,是否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是否能做到心意相通?就是即使对方不说,也明白他(她)想法,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再高一层就是是否会常常放电放光?也就是徐志摩在《偶然》中所说:“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就像是一种镜像反应,彼此都能够感觉到从没有一个人能够这样懂我、理解我,到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程度。一见如故,一见如我,好像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情趣相投、灵魂共鸣的人聚在一起不仅是舒适自在的,而且能量会互相加持,不断放大。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为什么说能生吉凶呢?这其实就是因果报应,它告诉我们善良一类的事情的聚合一定会带来福报,会有吉祥;邪恶一类事情的聚合一定会带来恶报,会有凶险。实际上善良、福报、吉祥就是同类,邪恶、恶报、凶险也是同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超杰lichaojie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频共振,一见如故,灵魂共鸣,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量子纠缠

  • A肆玖昌明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不世希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也就是“物以类聚”的一种体现

  • 13807031afa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对自然和人类现象的总结。

  • 治人事天

    这个课是不是直接把ximi团讲过的课直接搬过来的?

    知非lyu梦菲 回复 @治人事天: 不是哦。内容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展开丰富很多。

  • 周云飞_

    在那交汇时互换的光亮!

  • 羽毛球_Ie

  • 羽毛球_Ie

  • 王文贤_n6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懂建群,点同意同样快乐来了群里面了!

  • 月亮_jgf

    我是许浩是会员!为什么总给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