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赫尔曼·黑塞,这位出生在德国的瑞士籍作家,诗人,最后也像他母亲所希冀的那样,获得诺贝尔奖,享誉世界。《荒原狼》、《悉达多》、《德米安》、《玻璃球游戏》,这些或长或短的篇章都探讨了同样的命题——个人对自我认知和真实灵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讲述了中世纪修道院中两个年纪相仿的好友史诗般的友情。青春的困惑和成熟的通达,哲学的思辨和艺术的感性,诗化生存的悖论被反复挑起、磨砺。
两位少年有截然不同的个性,一位专注于冥思和学习,一位沉浸于尝试与冒险。纳尔齐斯是那个代表哲学的、思想的世界,歌尔德蒙是那个艺术的、感官的世界。正如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只有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人。
| 时间线 |
2:57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5:04 黑塞最迷人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8:32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一对截然不同的朋友
12:55 歌尔德蒙审美的人生与纳尔齐斯伦理的、宗教的人生
15:08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节选
| 工具箱 |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the last rose of summer)
它原是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民谣,曲名叫《年轻人的梦》。后来,—个叫米利金的人,给它重新填词。改名为《布拉尼的小树林》。到十九世纪,爱尔兰著名诗人汤姆斯·摩尔(Thomas Moore)对它发生兴趣,可是也对前面那两种词都不满意,于是,为它又重新填了词,改名为《夏日最后的玫瑰》。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就曾经亲自校订过这首歌。门德尔松用这个曲调写过一首钢琴幻想曲(Fantasia on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in E major Op 15)。后来,德国作曲家弗洛托把这首民歌用在他的歌剧《玛尔塔》里。由于《夏日最后的玫瑰》受到这么多有名作曲家的重视,流传得也就更加广泛了。
妮娜·西蒙 (Nina Simone, 1933.2.21-2003.4.21)
是一位美国歌手、作曲家与钢琴表演家。原名尤妮斯·凯瑟林·伟蒙(Eunice Kathleen Waymon)、以艺名妮娜·西蒙著称。虽然一般人认为她是一位优秀的爵士女伶、但妮娜不喜欢被这样归类。她的创作歌曲类型主要包括有蓝调、节奏蓝调和灵魂乐。她的演唱方式则以富有情感、带有气息的变化音(tremolo)为主要特色。她的名字有时也译做妮娜·席梦。
赫尔曼·黑塞(1877-1962)
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是黑塞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保尔·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6.6-1955.8.12)
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坛上的地位。
亨利希·曼(Heinrich Mann,1871.3.27-1950.3.12)
也译作海因里希·曼,德国作家,德国小说家,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
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浪漫的许知远,知性的老帅哥。
单向书的音频,常常轮番收听,许知远,蓬松,浓密的卷发,喜欢穿白衬衣,声音有点沙哑,透着忧郁,无奈,莫名惆怅,常常怀旧,这样的文化学者,于我,透着性感,不,是很性感。
单读是夫妇女一天中未喝完的咖啡和即将枯萎🥀的玫瑰
读错音很正常,又不是新闻联播女儿昨晚问我拾级而上的拾怎么读,我说读shí,立马被她鄙视了
Triton669 回复 @南风慕西洲: shè jí ér shàng ㄕㄜˋ ㄐㄧˊ ㄦˊ ㄕㄤˋ
18线小县城里生活了48年(包括乡下生活了12年)的中老年妇女(不害怕这个称呼)。上班路上、下了班在楼顶花园里、做家务,睡觉、无所事事的时候都会听“喜马拉雅”。平时不好意思和别人讨论书,因为自己看的很少但会看书,周围人要嘛不看书,要嘛和我看的内容不一样。能在有声书里面找到一些共鸣。比如村上春树每一本翻译成中文的书我都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原来是那种孤独感和疏离感。谢谢“单向”的陪伴!
知远甄选都是经典
许老师的音频怎会像老干妈?俺觉着像午后的黑咖啡,或者午夜的黑方。
黑塞是我最爱的作家,去年也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现在叫精神与爱欲)推荐给女朋友了。
在39岁时遇到单读,很好。
许老师录这期节目是39岁,我听到的时候40岁。四月读完的第一本书就是黑塞的《悉达多》,然后就爱上这个作家,开始读他的诗。同时,还在读托马斯曼的《魔山》。 冥冥之中,在此时此刻,听到这个节目,灵魂碰撞。
1363149cwrj 回复 @阅绘悦读Miss_Liu: 不是吧 15年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