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大牌局》11:“搅乱欧洲、控局亚太”,让美国坐上全球霸主的宝座

《二战大牌局》11:“搅乱欧洲、控局亚太”,让美国坐上全球霸主的宝座

00:00
11:19

听书找禾也,大家好,我是小禾,欢迎来到禾也书社,希望我们的节目能够陪伴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今天我们继续来解读王鼎杰的《二战大牌局》。


昨天我们说到,美国利用新获得的太平洋海岸线,继续跨海西进。而此时,美国太平洋扩张最大的对手就是日本。自从1853年日本被美国人强行打开国门之后,随着明治维新运动的展开,日本的军事实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而日本的扩张计划也随之而来。1893年,居住于夏威夷的一部分美国移民发动“颜色革命”,把夏威夷王国变成了美国控制下的夏威夷共和国。而日本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立刻派出最精锐的军舰去夏威夷恐吓美国人,企图抢占地盘。最终,美国通过深化当地的“颜色革命”,把夏威夷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但是这次事件,让美国看清楚了日本的威胁,接下来,美国开始对日本的扩张进行围追堵截。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随后侵占台湾。这对日本来说,相当于是站在东南亚的门槛之上。所以美国自然也不敢怠慢, 1898年美国挑起美西战争,从加勒比海一直打到东南亚,最终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这等于是把日本南下的大门给堵上了。日本一看无法南下,只有北上。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而就在日本优势越来越大的时候,美国决定出面调停,日本向北扩张的计划再一次被限制。


此后,德国的崛起和一战的爆发,让美国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欧洲事务上,并终于在一战后期向欧洲派出远征军,与英、法共同对付德、奥联盟。而此时,日本则打着对德作战的幌子,趁机在远东大肆扩张,先是占领了山东以及南洋列岛,接着又出兵西伯利亚。而这一切,很显然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在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就通过一系列的战后条约,及时限制了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并且逼日本尽量吐出前一阶段的扩张成果。


所以,美国当年的外交战略其实就是 “搅乱欧洲、控局亚太”。一方面,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组建国际联盟,提出唱道德高调的“十四条和平宣言”,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绷紧欧洲大国的关系,为新的欧洲乱局预埋火种。而另一方面,通过对日本扩张的围堵,来实现对亚太地区的控制。


随着新一轮世界大战的即将到来,这七个强国有的蠢蠢欲动,有的不动声色。除了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之外,德国力争对敌人逐个击破,意大利要争当大战的仲裁者,英国要祸水东引,法国力争躲在马其诺防线后作壁上观,苏联要利用各国的矛盾后发制人。


在这些国家里面,由于希特勒不够理性,而意大利和法国国力又太弱。所以,从牌面上看,英、苏、美成为最有希望胜出的大国。而取胜的关键就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个参战。因为参战越晚就越能保持最大的战略自由,从而获得结盟的最大主动权。于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各国轮番开始自己的表演。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先是美国立刻表明强硬的立场,宣布日本对满洲的侵略是对中国领土内政的干涉,违反了凡尔赛和约,因此美国政府对此不予承认。随后美国顺势把责任推给国联,试图让英国先行动。但是很显然,大英帝国当然不会让美国利用,所以英国代表在国联也只是动动嘴皮子,仅仅停留在对日本的口头谴责上,但绝不与日本先陷入冲突和对抗。而此时的苏联为了减轻日本北上的压力,决定与蒋介石达成和解,但也只是与中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不是攻守同盟性质的互助条约,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红军不为中国承担任何直接的军事义务,从而避免自己比英、美更早的行动。


后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此时,英美对中日问题的立场却突然发生了逆转。英国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张伯伦一再向罗斯福强烈呼吁,希望美国能和英国一起介入中日战争,维持国际道义。但是罗斯福却早看穿了张伯伦的意图。张伯伦一面怂恿美国对抗日本,一面在欧洲不断的安抚希特勒,其实目的无非就是希望让日美和苏德先开战。于是,此时口头谴责这一套又成了罗斯福的护身符。


在此后的数年内,英国一面对德国让步,希望能祸水东引,促成德苏冲突,但同时又力顶法国抗德,做最坏打算。苏联在亚洲一面支持中国抗日,一面又和日本就外蒙古、满洲国问题不断讨价还价;在欧洲一面高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面和德国大搞秘密外交。美国则对欧洲事务高挂不介入的牌子,同时在亚洲事务上则一面力顶中国抗日,一面和日本大做军火交易。所以,这些国家的战略始终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怂恿别人先参战,另一方面却两边下注,做好两手准备。


1939年,随着德国入侵波兰,英国迫于国内舆论,不得不对德国宣战,就此率先打破了僵局,同时也就意味着英国已经失去了争夺全球霸主的资格。而此后,苏德结盟,更是让美国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因为,无论到时候是苏德一起瓜分欧洲大陆,还是他们其中一个国家独霸欧洲,美国都将被彻底孤立。所以,此时,美国哪怕好牌再多,但如果再不出牌的话,可能出牌的机会都没有了。


于是,美国接下来一面提升军事实力,全力备战,一面试图通过外交的方式,来改变被动的局面。


就在德国向英国本土发起进攻的时候,罗斯福毅然决然的对英国进行援助。因为很显然,英国一旦倒下,美国东海岸线的屏障将彻底消失。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英国的顽强抵抗,让希特勒的扩张方向再次戏剧性的发生了变化。苏德战争的爆发,让苏联和美国的处境彻底发生了逆转。此时,苏联已经不得已先陷入到战火中,而牌桌上还没有出牌的人就只剩下美国了。这一次,罗斯福依然力排众议,坚持援助苏联,原因就是一旦德国统一欧洲大陆,英美的处境依然岌岌可危。而更重要的是,这一波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让美国能一边清理过时的武器库存一边赚钱,相当于用自己的旧货和别人的鲜血换取美国的安全。


此后,美国在一些问题上也出现过战略性的失误,他们先是高估了德国的战斗力,过度援助苏联,导致日本趁机南下,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又高估了日本的战斗力,急于向苏联的求助。美国这一系列的误判,让苏联利用对日作战向美国套取了大量的利益。但是,这也是苏联最后一次拥有主动权。


战争结束后,美国迅速进行战略调整,在短短数月之内,形成了全新的对苏外交和全球战略部署。从柏林危机到朝鲜战争,从古巴导弹危机到阿富汗战争,表面上看是苏联咄咄逼人,但实际上这些都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在大的战略层面上,美国的全球基地网,英语、美元的全球通行,尖端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和平年代最重要的元素,但恰恰却是苏联最缺乏的元素。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了。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大国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利益的博弈,无论什么意识形态还是人道主义,在利益面前,统统都可以妥协。俗话说,弱国无外交,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埋头发展经济,有实力才有话语权。而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尽量不发动战争,因为漫长的战争不仅会拖垮国内的经济,最重要的是,在战争中受伤的永远都是老百姓。试想一下,如果二战时期,希特勒打败苏联统一欧洲,那么,战争结束后,欧洲能够做到真正和平发展吗?当希特勒下台之后,欧洲是否会再次分崩离析,战火四起呢?我看大概率会这样。


下周,我们将开始新的旅程。我们换个口味,来读一本讲逻辑的书,这本书是由爱德华·戴默写的《好好讲道理》,作者将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找出对方表述中的逻辑漏洞,提高我们的辩论能力,我们下周见!


我们的节目首发在微信公众号禾也书社,在这里,周一到周三小禾会为大家分享成长类畅销书的解读,周四到周六小也会为大家讲一些有意思的小说和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赶紧关注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