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常识 7

共同基金常识 7

00:00
09:14

共同基金常识7:投资组合中如何选择基金?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共同基金常识,今天我们继续来讲,关于投资组合的产品选择,基金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类的,比如指数,有宽基指数或者是行业指数,另一种是主动管理类的,老齐经常跟大家说,对于主动基金的投资要被动一点,对于被动基金的投资要主动一点。买被动基金,你买的是一个配置市场的工具,买主动基金,其实买的是投资经理的能力,很多朋友总是说,某某经理持仓什么什么,还能不能投,这其实是错误的,他的持仓都是严重滞后的反映。所以我们不能以他的持仓为依据,作为购买的理由,我们只能通过持仓和历史业绩分析这个基金经理的风格和水平,看他在牛市的表现,以及在熊市控制风险回撤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该去在意的东西。



有人说主动基金风险会更小,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作者说缺乏证据,虽然他们可以调整仓位,也可以调整结构来规避市场风险,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能够在市场的重大回撤之前,提前防守。通过作者几十年来,对于基金行业的研究,他发现,市场低点的时候,恰恰是这些主动基金,仓位最低,持有现金最多的时候,而在牛市到来之后,市场疯狂上涨,基金们的持仓大幅上升。



至于结构调整方面,作者说,由于指数都是500只股票分散持仓,所以他的回调,反而比高度集中持仓的一些基金,要显得更加稳定。另外,指数由于仓位始终较高,所以在下跌之后的恢复过程当中,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比如1987年的股灾,当时市场下跌了29%,主动基金也并没有什么优势,而后来市场反弹,指数基金当年的实际回报率还有5.2%,但主动基金,就没有收益了。1996年中期的下跌,标普500指数跌幅是6.4%,而主动基金则跌去了9.5%,其实咱们这里也一样,2021年整体市场下跌幅度其实十分有限,截止9月份沪深300只下跌了5%,创业板还上涨了12%,但今年不少基金,回撤幅度已经超过了20%,其中不乏去年最优秀的一些基金,也是规模巨大的基金,反而是2021年暴涨的基金,他们去年的规模都非常微小,这说明什么,赔钱的是大多数,赚钱的是极少数。当一只赚钱的基金,突然规模变大之后,他也就离坑人不远了。所以说指数拥有更高风险,这是并不正确的思维误区,真正能降低风险的方式,就是资产配置比例,也就是说你要想真正的控制回撤,就把指数的比例降低。对于这个观点,反正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老齐也调研过很多的基金经理,分歧还是比较明显的,大家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回撤。但过往的业绩是否能证明未来呢,这个也说不好,过去的最大回撤,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交银基金的杨浩,2021年前8个月的回撤比2018年全年都要大。



现在有一种说法,高度有效的市场,才适用于指数化投资,这点老齐也很认同,也多次表达过这类观点,像A股这么没那么有效的市场,还有很多韭菜可以收割,所以指数化投资者可能暂时还跑不赢主动基金。但是作者显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跟市场是否有效没什么关系,关键在于,任何分立的市场或者市场板块中的任何投资者,都无法跑赢他们所运营的投资领域,什么意思,老齐给你解释一下,作者的意思就是说,市场中不光有好的基金经理,还有很多差的基金经理,而指数化投资,就是位于好与差之间,甚至明显偏向好的位置,好的基金经理取得的超额收益,被更多地差经理所抵消掉了。所以即便是无效市场,他也是这样,作为投资者,你可能也很难分辨,哪些是好经理,哪些是差经理。如果你要是能分辨出来,那么你可能本身就拥有战胜市场的实力了,也就不需要通过这些经理去投资了,所以这事本身是个悖论。其实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有效市场和无效市场当中,其实最大的区别在于差距,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效市场,好的基金经理和差的基金经理差距不大,但是在一个无效市场当中,则差距很大。但依旧是大多数经理跑不赢指数。



那么债券型基金需不需要指数呢?其实更需要,在股票基金里面,还有彼得林奇这样的牛人,但是在债券基金市场,则更为平均,那样的话,高成本其实就成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劣势。最后作者发现,主动债基和指数债基的差距,基本就是他们的手续费差距。



作者谈到未来的时候强调,可能有三点重要变化,1股票型基金仓位会越来越高,基本最后就不留现金,2基金的成本会下降,有指数基金在做比较,主动基金也会进一步调降费率,3基金投资组合的换手率,会下降。如果主动基金们反向而行,那么只会增长指数基金的优势。其实老齐最后就想为大家做一个标准投资品,以极低的费率投资指数基金,配置一定的债券比例,然后就是对市场风格进行微调,也就是说,在某一种风格走向极端之后,让他实现平衡。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让绝大多数投资者可以获得年化10-12%的回报。像余额宝一样,广泛推广,让那些励志要实现投资保值增值的朋友,有钱就可以买。做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投资理财爆款产品。



下面我们就具体讲讲投资风格,基金是有明确风格的,而这个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回报率,比如在某一时刻就是大盘蓝筹股持续上涨,但在2021年就是将周期和成长演绎到了极致。晨星的基金评级,就做出了9种风格箱,也就是一个井字格,分别是大中小盘,然后成长均衡价值,作者1996年,做了个记录,大盘混合基金,比例最高,多达211只,其次是大盘价值,差不多是100只基金,然后是中盘成长,90只,中盘混合84只。小盘成长60只,数量最少的是小盘混合。到了10年后,也就是2008年基金数量翻了两倍,最高的还是大盘混合,其次变成了大盘成长,接着是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和小盘成长。最少的是中盘价值。把基金划分风格是为了比较,你拿大盘价值,跟人家的小盘成长比,其实是没啥意义的。必须得是同类基金,才有比较的空间。



从回报率的结果来看,确实成长型基金会更好一些,特别是在牛市期间。但如果按照风险回报率来看,价值明显高于成长。乍一看好像是高收益高风险,体现在走势上就是更高的波动。



这就引出一个经过风险调整的回报率,比如两只基金回报相同,但是一个基金波动是11%,另一只是9%,那么波动更小的这个肯定更值得投资。这其实就是夏普比率的概念,夏普比率越高,基金的性价比就越好。但他的问题也同样明显,过往的收益率,并不能预测未来的收益率。而每种风格的基金,夏普比率也明显不一样,也就是说,当市场风格转向的时候,有些数据会出现明显偏差。比如2020年,大家认为夏普比率最高的一部分基金,到了2021年,回撤幅度都非常大,这就是完全不同的市场周期,对夏普比率造成的影响。



经过作者的研究发现,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基本上与总回报相同,所以风险无法解释回报率的差异,也就是说,高风险不一定会带来高回报。那些所谓的高回报,只是在某一段行情中产生,长期来看,并不一定成立。反而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成本反而是影响回报的最大因素,他按照基金的成本划分了额四个等级,最后发现,成本最低的组别,总回报率最高,而成本最高的组别,总回报率最低,而由于是按照成本划分,所以四个组别的风险几乎一样。



最后他们还发现了一条斜率,当费率上升1%,就会让最终回报下降1.8%,这个逻辑就是,成本越高的基金,换手率往往也就越高,而高换手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回报,甚至换手越多,成绩反而越差。这个规律不光在大盘混合基金中存在,还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基金当中。但是,费率影响较小的,其实是小盘基金,即使费率有影响但也可以忽略不计,甚至高费率的小盘混合基金,回报还要好于低费率,那么这又是怎么解释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