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底层逻辑判断自己应不应该读博和做科研?

如何从底层逻辑判断自己应不应该读博和做科研?

00:00
04:35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每天为你带来知识大餐。


前不久,我在公司APP行业大咖课栏目里听了一节课,是关于药理学的。药理学,听起来有点晦涩,光看名字你可能会说是研究药物的原理吗?还真被你说中了。药物进入人体内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人体如何吸收和代谢药物,都是药理学的研究范围,每一种药物在临床研究前,都要经历药理学的全面测试。


行业大咖课直播后,预留了十分钟给现场学生提问。这次课程里,同学们不仅问到了和药理学研究直接相关的问题,还提了两个非常普适性的问题。而主讲人金老师的回答让我很受启发,我认为有必要通过一期节目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有一位同学问:“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博士?”我们先暂停一下,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你觉得自己适合读博士吗?接下来我们看金老师是怎么回复的。


他说,没有不适合读博士的学生。很少有人从小就酷爱某个领域,然后一直学习,做研究,再从事相关工作。这样的人或许有,但是非常少,大部分领域的专家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喜欢上这个领域。所以说,只有亲身去体验、去做,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而对于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比如物理、生命科学、医学等,前期投入时间都比较长,硕士毕业后有些就业机会是够不着的,因为就业门槛就是博士。所以说,同学们在思考要读博士还是硕士时,可以从自己的职业目标出发,如果你的目标就是到企业就业,走技术路线,实战路线,硕士学位完全没问题,但如果你未来的职业目标去高校研究所、企业,做教学,做研究,那么读博士,甚至博士后就是必须的了。


还有同学问:“读硕士的话,是不是各个专业都重视科研经历?”我们再暂停一下,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可能有人会说,理工科似乎如此,但是文科类专业科研不重要。好,我们来听听,金老师是怎么说。


他说,其实每一个硕士专业都看重科研经历。为什么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生招生时,教授想要看到候选人的专业能力,也就是你成绩单之外的综合实力。那么如何证明呢?不是说你读了多少文章,能发一口标准的伦敦音,教授就会觉得你很厉害。真正能衡量专业能力的东西是科研经历。科研本质上是一个trouble-shooting的过程,你能用课堂上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说明你真正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内化成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做科研一定不要错过,如果学校有资源,就充分利用,如果校内没有资源,就在校外创造机会做起来。


这两个普适性的问题,不分专业,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相同的迷茫。我之所以想和大家分享金老师的回答,一方面,我觉得金老师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从底层逻辑出发,一旦能看到问题的本质,决策就会更加明智,而不会被表面的琐碎带偏了方向。另外一方面,关于读博和做科研这两个话题,大多数同学都很关注,金老师给出了大方向的指导,如果你碰巧有这两方面的疑问,那么以上的内容一定对你有启发。


最后再宣传一下,百利天下教育APP里有一个栏目叫行业大咖课,就在首页,里面有各个专业领域的高校教授以及各行业职场精英为同学们讲解前沿研究和职场就业,目前课程都是免费的,抓紧时间下载APP,把丰富的课程学起来,保证你收获多多。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留学声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