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覆不疑不慢现在讲到卷六,第 220 页。这是比较麻烦的部分,在讨论的部分。220 页倒数第二行的下面开始,现在是讨论十一种善行的心所。现在开始倒数第二行的“不覆”,不覆藏。 不覆藏呀,有两种意义,一种意义就是光明清净的时候,恢复到本性光明清净的时候,那么,整个八识——就是整个心性之体,没有遮住了,没有盖着的。这是讲形而上成就,大成——成佛的境界。如果我们讲没有成佛以前,乃至凡夫、罗汉、菩萨等等,那么,在八识的有些部分是有盖覆的。所以,凡夫的心理的盖覆就很多了。譬如说,我们不能自己“明心见性”,不能证得佛法,就是被盖住了,自己被无明盖覆了。 那么,在行为上什么是覆藏呢?我们有许多过错呀,自己会把它掩饰。自己自心的作用,会把自己那个错误的地方掩饰起来。这就是“覆藏”的意义。所以“不覆”,能够修到心行没有覆藏,这是一种大善行,属于善行之一。所以,现在讨论“不覆”。 “有义不覆。唯无痴一分。无处说覆亦贪一分故。”他说另外有一派的理论,现在讨论“贪、嗔、痴”。能够做到不覆藏,完全自性光明清净了,那么,就是无痴了,破除了无明。“无处说覆亦贪一分故”,他说,没有一个地方、一本经论讲“覆藏”也属于三毒根本贪、嗔、痴那个“贪”的部分。“覆藏”的道理不是属于“贪”,它也不属于“嗔”,是属于“痴”的部分。“痴”就是无明暗钝、黑暗迟钝。所以“不覆藏”属于“无痴”的一部分。那么这是一种讨论,他是一点一点地讨论。 “有义不慢。信一分摄。谓若信彼。不慢彼故。”另外一个善心 ,“不慢”不骄慢。怎么样叫“骄慢”?它是个坏的心理呀,我们凡夫的心理。马上这一段讲完了,就要讨论烦恼心理。就有它老兄这个“慢”的出现了,“慢”的意义。现在是讨论善心。修到“不慢”,这是证果的境界。那么这一派的理论说“不慢”,得到正信,“信一分摄”,所包含在“正信”的部分。正信佛法了,他就绝不傲慢。换一句话说就是最谦虚。那么它的理论呢?譬如我们普通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信心,对佛、菩萨,“三宝”,善知识,“谓若信彼”,只要信仰他,自然就会对他谦和,自己不会慢。“不慢彼故”,绝对不会对他起骄慢心。这是一派学理所讲的。 “有义不慢。舍一分摄。心平等者不高慢故。”另外一派的大师、唯识学家认为,不骄慢的心理属于“舍”,十一善行里头行舍,能够一切放下,空掉了、丢掉了。什么理由呢?一个人的心、此心真能做到平等了,自然不会贡高我慢了。所以,它属于行舍,一切坏行、烦恼、杂念都空光了。 那么,另外又有一派的大师们讲,“有义不慢。惭一分摄。若崇重彼。不慢彼故。”那么,另外又有一派的大师们讲,“不慢”自己不骄慢的心理,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好德性,自己处处惭愧,觉得我不如人,推崇别人,尊重别人,自己就不会骄慢了。这么,这是三派唯识大师的理论,玄奘法师在《成唯识论》都把它拿上来,这里没有下结论。因为“慢”的确定结论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什么是“不慢”。它现在是附录这一段。从佛以后,各位菩萨对于所悟道的道理、证道的道理,在“根本智”上都相同。“根本智”,悟的那个道体是相同;在“差别智”上又不同。所以说,佛教1465有一句名言“根本智易得”,明心见性悟了道,还不难;“差别智难求”,差别智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譬如说,言语的“差别智”,(举例)这两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老朋友,他也是和尚、洋和尚。洋和尚、天主教的神父,辅仁大学那个文学院的院长高先生,平常我去,他对我是恭敬万分,客气得很,七八十岁了,突然失踪了。今天报纸上看到说他心脏病突发,不晓得是死在路上还是死在哪里?内容我没有看,我蛮惋惜的。很可惜这个洋和尚!态度非常好。洋和尚同我们中国和尚不同,见到人:“啊!你来了!”那个味道,“南老师呀!”(非常有感情的语气)马上就给你抱着。这是洋和尚的爱,慈悲那个味道。碰到我这个老粗心,他这么一抱,碰到我这个老粗心,我一把就把他拉过来了。肚子又大,又胖,好像一两百斤肉一样。可是你看他,通十一国国家的语言。当然英文、德文、法文……样样懂。也的确是个读书人,也的确是个出家人。我看蛮可惜的,不过人老了终归要完了。“完”得这个样子,失踪了。昨天报上说他失踪了,我想打个电话问问是不是真的失踪了。已经翘翘了,翘在哪里还不知道,报纸详细的我还没有看。为什么提到这个呢?像他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形,他的“差别智”就很多,学问、世间上的知识蛮多。 所以“差别智”呀,你不要认为容易哦。所谓“无量法门誓愿学”这句话容易念哦,大家都做早晚课,都是嘴巴“哇啦、哇啦”,木鱼一敲就念过去了,无量法门你真学还难呢。譬如讲我经常笑自己,学文字言语我就很讨厌。从小学习外国文字,不学不学,我不去当外国人。这个就是慢。像高先生那个样子,高和尚那个样子他就通十几种国家文字。所以有时候我问,某一个字在德文里面是怎么说的呀?他就给我“唔、唔、唔、唔”(指用德语翻译)弄一大堆。我说还有呢,比利时文?“唔、唔、唔、唔”(指用比利时翻译)快得很。这就是差别智的道理。现在为什么讲到这一段呢?你看这三段都讲“慢”,各派大师好像不同,很矛盾,其实一点都没有矛盾。所谓所证、所见分、所用处不同,都是有它的重点,所以把这个道理跟大家讲一下。那么,玄奘法师这就是做学术性非常客观的,他把该记录的资料都记录下来了,你再去研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