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帝王】第77集-是马是牛是人,有什么差別

【应帝王】第77集-是马是牛是人,有什么差別

00:00
11:0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是马是牛是人,有什麽差别?

我们进入到《庄子》第七篇〈应帝王〉,这一篇的整个宗旨是什么?它强调人不能脱离世间而生活,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庄子的立场是两句话:一句是“无心而为”,第二句是“用心若镜”,使用心思像镜子一样。如果无心而为的话,就可以顺从万物的自然状态,没有任何私心或偏见,任何作为都不必有什么刻意的目的。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是连算命看相的人都可以让我们迷惑,这是《庄子》后面连续几段提到有一个很有名的看相的故事。

至于用心若镜的话,就可以跟万物相处,两不相伤,自然跟人都不会互相妨害或伤害。最后结论的时候,谈到浑沌的比喻,要你守住人的本性跟禀赋。所以〈应帝王〉这一篇做为内七篇的结束,也提醒我们,庄子他并不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不管这个世界,让你修练到最后,到四方去遨游天地之外去了。他写是这样写,但那是一种精神境界,实际的人生还是在人间里面,好好过自己的日子。

〈应帝王〉这一篇,它的主题就是要怎么治理天下,因为古代的社会,统治阶级跟一般的百姓分得比较清楚。一般百姓比较缺乏自主性,他要过得平安快乐,就要看统治阶级有没有那个能力跟智慧。所以庄子在这一篇等于是告诉很多有权力的人,他们怎么做才能够达到庄子的要求跟标准。

从这边也可以知道,庄子是一个头冷而心热的人,他的脑袋非常冷静,看事情看得很透彻,总是从道来看个别的状况;他的心是热的,他的心肠很热,关心人间,希望人间过得快乐。我们在前面谈到〈人间世〉的时候,已经领教过了,在〈应帝王〉这一篇,也出于同样的考虑。

第一篇就很有趣了,先看看内容是什么,材料不多,我们一次把它念完。

“啮缺向王倪请教,四次发问,四次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啮缺因此高兴得跳了起来,前去告诉蒲衣子。蒲衣子说:「你现在知道了吧?有虞氏比不上泰氏。有虞氏还存着仁义之念,想藉此收服人心;他也确实得到了人心,但未曾脱离那失去人性的状态。泰氏安稳地睡去,懵懂地醒来;随别人称自己为马,随别人称自己为牛。他的知识确实可靠,他的天赋十分真实。并且未曾陷入那失去人性的状态。」”

这里面提到一些人物当然要说明一下,记得在〈齐物论2.12〉里面谈过“四问四不知”,当时就是啮缺请教王倪。他们的关系我再说一次: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啮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pī)衣,被衣的名字也称作蒲衣子,这边最后出现了。

在这一章里面,啮缺问王倪,王倪四问四不知,啮缺很高兴就跑去跟他的师祖报告,说他非常开心听到老师四问四不知。我们回顾一下“四问四不知”出现在〈齐物论2.12〉里面,事实上王倪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他知道什么?他知道人跟其他的生物有不同的住得舒服的地方、美味可口的食物、美丽漂亮的色彩,生物各有它的选择。

万物并不是完全无知的,人类的知比较特别:区分之知,可以再进一步发展。其他的生物,它的知都是跟本能有关。这个时候,王倪已经说了一部分,到最后王倪还进一步说神人,说得非常的生动。

在这里我们看到啮缺问了王倪,然后跟蒲衣子报告,蒲衣子说了这段话,里面提到两个人:一个是有虞氏,有虞氏就是舜,尧舜的舜;一个是泰氏,泰氏就是伏羲氏,就是发明《易经》的伏羲氏。这两个人不一样,舜是到尧之后的舜;伏羲氏太早了,伏羲氏后面才有神农氏,才有黄帝。所以这两个人年代背景,大概是这样子。

蒲衣子就比较一下,舜跟伏羲氏有什么不同。他先提到舜,他说舜这个人是有心而为,他总是强调什么?有仁义的念头,想要收服人心,就是你劝每一个人都行仁义的话,大家都归向你。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他从来没有脱离那失去人性的状态。这句话要转个弯,就是你讲仁义,那已经是人性多出来的东西了,好像人性本来有的本能跟禀赋不够,所以你讲的,叫你要行仁义、做好人、做好事,那就是脱离人性。你这个舜啊,不管做得再好,你基本上脱离了人性,你并没有回到最原始的真诚的状态,他讲的这个。

跟他相比的是谁呢?相对的就是伏羲氏,伏羲氏安稳的睡去,懵懂地醒来,代表什么?生活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要完成什么伟大的任务、要收服老百姓的人心,他没有那个问题,所以别人称之以为马,称之以为牛,你爱称我什么都可以,称我是人,当然更没有问题。但是伏羲氏他的知识可靠,天赋真实,这两个重点。所谓的知识可靠,就是他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在陷入区分之后就一路走偏;他的天赋十分真实,就代表他还是守住他本来的天性。

最后的结论很重要,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人性的状态,所以原文来说的话,还是不太好了解。两个人对照,舜怎么样:舜是“未始出于非人”,从来没有离开过非人的状态,非人就是失去人性;伏羲氏:“未始入于非人”,从来没有陷入到失去人性的状态。这个原文非常生动,但是理解起来要转个弯,我们就简单看看,这一集学到什么。

一开头,他就说啮缺这个人是满天真的,后面也会提到一段许由对啮缺的批评。你看,学生批评老师,就好像啮缺问王倪四问四不知,啮缺很开心,认为老师他这个不知道,那个不知道,跟我学生不是差不多吗?

事实上,跟你学生差不多,每一个人都差不多啊!我们现在常常会讲古代的谁最伟大,就好像后面你看到〈秋水篇〉,他提到孔子的学问、知识是最广博的,而伯夷的德行、道义是最高尚的。河伯后来就发现,这个其实不算什么,在人间,没有什么最高不最高的问题,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只有更多,没有最多。大家都在不断的改善、在进步,只有悟道不一样。

悟道是一个门槛,悟道就悟道了,你心斋了!你坐忘了!就觉悟了!你如果没有悟道,始终是在人间里面打转,无法摆脱人的观念,也就是这边所批评的舜那种还是讲仁义;讲仁义已经认为人性不够、人性不完美,所以你一讲仁义,就是失去了人性的自然状态。

伏羲氏不一样,称为马、称为牛、称为人都没关系,通通接受。完全不去区分,不去分辨;他的认知是个整体,能够悟道到启明,结果呢,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人性的自然状态。所以在这一章讲这个。

你说,一开头〈应帝王〉讲这个什么用意呢?就是你要记得讲到庄子的思想,从老子传过来的,要分辨“无为”两个用法:一个是“无所作为”;一个是“无心而为”。庄子的思想就是发挥“无心而为”,这是老子真正的思想。你不要刻意做任何事,但是并不是说完全不做事,完全不做事怎么可能是一套哲学呢?

相对于“无心而为”的是“有心而为”,像这里所说的舜就是“有心而为”;而伏羲氏就是“无心而为”。这一来就把这个对人间要怎么样的态度,做一个明确的区分。

下一集的主题是:像鸟像鼠,人也会避开灾害。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郅学辉

    我付费了的,为什么没有文字部分?

    傅佩荣国学馆 回复 @郅学辉: 标题-简介里有文字稿

  • 黑眼豆豆_xk

    打卡傅老师讲庄子80:啮缺向王倪请教,问了四次,王倪四次都说不知道,啮缺却大喜望外,因为开悟了。很多时候面对人生的困惑,我们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答案,但老师不是全知全能的,不可能帮我们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老师只能启发我们或者提供思路和方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悟,自己的困惑只有自己去解决 ps一句有哲理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 容容读故事

    道独立而不改,道无处而不在,道运行与万物 圣人知不知 让万物回归与道,让道在万物里展现吧 庄子是悟道的个人

  • 听友376468418

    在悟道者此人的心目中,别人说你是马是牛是人,已没什麽差别。 庄子希望人修炼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做到“无心而为”,“用心若镜”。谢老师!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ps德谟克利特: “明智的人不去烦恼他所没有的东西,而是能够享受他所拥有的东西。”

  • J之大盗

    世间是万迷阵,做坏事的固然是迷,做好事的也是迷,必须确定人的宗旨,才不能迷。有人说,胡、黄、白、柳能迷人,要好酒好色都是迷。必三界分清才能不迷,现在人做什么,迷什么,所以叫万迷阵,得破阵。世界是个迷魂阵,看明白了再入阵,世界是罪孽,会了才了罪,不会的还造罪造孽。庄子的无心而为是个破阵的好方法。谢谢老师

  • 摩羯同学读经典

    入世心法 无心而为 用心若镜

  • 听友240997361

    傅教授上辈子给学生的道理没讲通,今生努力读书,努力讲通道理,下辈子不累

    林工_wn 回复 @听友240997361: 道法需要自己修行,听课只是引导。

  • 听友240997361

    统治者道,道生我这么无聊的人,道也生了傅教授这么会讲书的人,命

  • 治人事天

    傅老师讲完庄子讲什么内容呀?

  • noratao

    在人间毕竟还是受到区分影响,会在乎,希望如傅老师所讲,如牛如马又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