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先进第十一》第一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推荐比自己小21岁的子羔出去做官,老师孔子为何提出了反对?
这和孔子眼中的先进、后进,野人、君子有什么关系?
对这句话,历来解释非常多。为什么大鱼老师认为,这句话,和两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关?
孔子说,“吾从先进。”小朋友们认为,哪种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呢?
马上开始,听大鱼老师的讲解吧。
(子路画像)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论语》的下部了。
总体看,《论语》上部和下部,古人叫“上论”、“下论”,也就是前十篇和后十篇,是有区别的。就好像我们看电视剧,上一集和下一集,人物、故事,是有连续性的,在情节、内容上,又有很多不同。
《论语》上部重在讲“学”,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自我完成;下部重在讲“用”,我们如何认识别人,如何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好比,上部重在学习,下部重在我们毕业了,要到社会上去工作了。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说,《论语》前十篇,多“学而优则仕”一边语,学习当然是为了工作,但重在如何学;后十篇,多“仕而优则学”一边语,工作中当然也要学习,但重在工作,为社会做事。[1]
这个区别在《论语》二十篇的题目上也有体现。上部讲学(如《学而第一》),讲为政(如《为政第二》),讲礼制之礼(如《八佾第三》),讲仁爱之仁(如《里仁第四》),这些和个人修养相关的内容多一些;而下部几乎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有孔子的学生(如《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子张第十九》),有上古帝王(如《尧曰第二十》),有封国君王(如《卫灵公第十五》),有上卿重臣(如《季氏第十六》),也有陪臣家宰(如《阳货第十七》),讲社会,讲是非,讲学以致用的内容多一些。
这些理解,有没有道理,等我们学完了整个《论语》下部,再来做一个总结、做一个印证。
接下来, 我们就正式来学习《论语》下部第一篇,《先进第十一》的第一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每一篇,都是以这一篇第一章,除“子曰”之外的头两个或三个字来命名的。《先进第十一》,也是如此,显然取名于今天这句话中的“先进”二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自古以来,争议就非常多。大鱼老师认为,这句话讲的是,孔子对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看法,以及他的倾向性,他认为哪一种更好。
讲这句话之前,我们先讲个故事,也来自于《论语》中的这一篇,《先进第十一》。
有一次,勇敢而鲁莽的子路,推荐年轻的学弟,子羔,也就是高柴[2],比子路小二十一岁,让他去做费(bì)邑宰。当时,子路应该在做季氏宰,鲁国最有权势的大臣季氏家的内外事务总管,就推荐子羔去做季氏的封邑,私人领地费邑的一把手。
孔子得知了这件事,就批评子路,说你这是害人家啊。言下之意,子羔学习还没毕业呢,礼乐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学得还不扎实,贸然让他走上领导岗位,那反倒会害了他。
子路有不同意见,马上顶撞老师说,这怎么是害他呢?那里有人民,有土地,有宗庙祭祀的场所,有各种办事机构,让子羔直接在工作中历练不就行了吗?“何必读书,然后为学?”难道只有读书学习才叫学吗?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就不叫学吗?一定要先学习,再工作,我看没这个必要吧。
孔子一听,你这个子路,又拿话来噎我。很生气,就批评子路说,你这是抬杠,强嘴利舌,实际上是你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没有道理的。言下之意,孔子反对不学习就出仕做官,对于先学习再工作,还是先工作再学习,这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孔子是主张先学习的,也就是“学而优则仕”。
大鱼老师认为,这也是今天这句话,《先进第十一》的第一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来看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对于这句话中,什么是先进,什么是后进,什么叫野人,什么叫君子,解释很多,争议很多。
有人认为,所谓的先进、后进,指时代的先后,比如夏、商、西周以前是先进,之后是后进,或者五帝以上是先进,三王以下是后进;野人,指民风质朴、内心诚恳,体现了礼乐的精髓;君子,相反,指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表面的东西多,而缺乏真诚。
而“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呢?很有厚古薄今的味道,好像时间越久远,越原始,就越符合礼乐精神。这个理解,我们感觉不合理。
或者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时候,是先进于礼乐的时候,孔子赞许,愿意遵从,但说文王武王时的人是野人,现在春秋末期了,礼崩乐坏,人民却变成了君子,从字面意思上也说不过去。所以,这种看法,我们认为站不住脚。
还有一种解释,注意到了《先进第十一》后面的内容,基本上说的都是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以及他们和孔子老师的对话,所以认为,孔子讲“先进”、“后进”,并非泛泛地谈历史,而是指学生们向他求学,以及学业有成的先后之分。先跟他学习礼乐,觉悟道理,提升修养的,是先进,指早期的学生,弟子中的前辈;后入学的,晚期的学生,是后进,弟子中的晚辈。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是说,早期跟随孔子学习的弟子,大都是贫寒之士,普通人家的孩子,比如颜回父子、子路、闵子骞、冉伯牛、漆雕开等等,都是家境不好的苦孩子,所以称他们为“野人”,和后面的“君子”相对应,主要指社会地位的高低。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说,后期跟随孔子学习的弟子,就有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地位比较高的人了,比如周游列国期间招收的子贡,是商人家庭,很有钱;比如司马牛,是宋国的贵族。孔子晚年,不少学生也纷纷出仕做官了,比如子路、冉雍、冉求,都做过季氏宰;子游,曾做过武城宰;子夏,曾做过莒父宰;宓不齐,曾做过单父宰等等。君子,原本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道德品行好的人,和小人相对;一个是指君之子,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出仕做官的人,和野人,也就是平民百姓相对,这里指的是后者。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用之,一个理解,是指选用人才,那先进和后进,选哪个呢?孔子说,吾从先进,早入门的弟子,虽然家境贫寒,但质朴、淳厚,好比子路,而且早期入门的弟子,很多曾跟随孔子在鲁国出仕过,孔子做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时,都跟着历练过,周游列国期间,更是跟随孔子老师认识了各国的风土人情、政情民情,经历过世态炎凉、挫折打击,实际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更强一些,质更胜文一些,虽然“质胜文则野”[3],还没有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的境界,但孔子认为,如果选用从政的人才,还是会优先选用早期的弟子,吾从先进。
而晚期的弟子呢?很多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才跟随他学习的,不少人小自己四十多岁,比如子游、子夏、子张、有子、曾子。这时,孔子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人生进入晚年,用世之心平淡了,不再想出仕为官的事儿了,精力更多用在修诗书、正礼乐、写《春秋》、研究《易经》上,用在文化和教育事业上,所以他晚期的弟子,也多在文的方面比较突出,比如子游、子夏,都是文学科的高材生,学生们有“文胜质”的特点。说起来,可能头头是道,但具体做事能力要差一些。所以,后进的晚辈弟子,虽然看起来更文质彬彬,像君子的样子,但选用治世的人才,孔子还是更倾向于认可早期先进的学生。
我们觉得这种理解更有道理一些。但是,孔子一向因材施教,主张“后生可畏”[5],如果他一刀把弟子们分出早期的和晚期的,早期的就先进,就好,晚期的就后进,就不好,是不是也过于简单粗暴,没什么格局了呢?这也不太像是孔子的本意。
最后,说说大鱼老师对这句话的理解。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期,社会阶层固化的情况已经有所松动。之前,贵族是世袭的,文化教育是垄断的,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贵族的儿子生下来就是贵族,而平民百姓永远是平民百姓。
到了孔子的年代,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人兴办私学,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学习六艺,具备出仕治国的能力了,新的士的阶层,或者说知识分子的阶层涌现了,出现了新的社会上升渠道。
也就是说,当时出现了两种人才培养的方式。一种,就是今天说的“先进于礼乐”,进,有接近、进入的意思,引申为学习、掌握。一个平民百姓,如果先学习掌握了礼乐的知识,修己安人安天下的道理,之后才出仕做官,孔子说,这就是培养“野人”的方式。
野人,这里并非指粗野、落后的疯狂原始人,而是指在野之人,不在官位上的人,平民百姓。最初,王城之内的贵族,被称为君子,而居住在郊外的平民被称为野人。野人,就是没有官职的平民。现在,新闻中也常说,在野党,就是指不执政的党派,和执政党相对而言。常说,某某领导人下野了,就是从执政的位子上下台了。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这是指一种人才培养的方式,就是“学而优则仕”。
还有一种,是“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也就是“仕而优则学”了。
当时的贵族,卿大夫,都是世袭的,不用上学,不用读书,就可以接班做官。比如鲁国的三桓,季平子之后是季桓子,季桓子之后是季康子,子子孙孙都可以继承贵族地位。而其中有想法,想要有所作为的,虽然已经接班做官了,还是想好好学学礼乐这些东西,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修己治国之道,这种“后进于礼乐”的方式,就是培养君子的方式。
最后,孔子说,“如用之,吾从先进”,意思是,如果在这两种人才培养方式中做比较、做选择的话,我还是更支持“先进于礼乐”的方式,也就是主张“学而优则仕”,主张用人唯能、唯贤,而不是唯亲、唯血统、唯出身。“吾从先进”,既是孔子对学生们,虽然出身平民,但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治国本领,改变自身命运的勉励,也明确表明了,他反对当时不学习就出仕做官的官员世袭制度。
孔子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子一生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出身平民,但“学而优则仕”的学生,推动了“士”这个阶层的整体崛起,这是孔子重要的历史贡献,也是《论语》把今天这句话放在《先进第十一》开篇第一章的原因。
纵观中国历史,治国人才的产生方式主要就是两种,一种是贵族世袭,一种是所有人公平竞争,普通人也可以靠学习改变命运。而后者取代前者,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孔子兴办私学,是其中一个相当大的推动力。
到了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布衣卿相频频出现;再到秦帝国大一统后,人才靠举孝廉,社会阶层再次趋于固化;再之后到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再次全靠出身,出现了门阀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普通人实现中国梦的大门又几乎被关上了;再到隋朝,创立科举制,宋朝之后,不断完善,平民百姓通过学习、考试,获得晋升机会,才成为一种成熟的制度。再到今天的高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被人们公认为是最公平的一项制度了。
追根溯源,我们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通过学习、高考,实现人生飞跃,还是要感谢2500多年前孔子的努力。
说到不用学习、不用考试面试,就能出仕做官,贵族阶层对权力完全垄断,历史上,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是个突出的表现。接下来,我们就讲讲,东晋时的大士族,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谢安,和淝水之战的故事。
[1] 见《论语新解》,钱穆著,第256页,九州出版社。
[2] 高柴,字子羔,齐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据说是孔门中寿命最长的人,活了128岁。
[3] 见《论语·雍也第六》。
[4]同上。
[5]见《论语·子罕第九》。
嗯。下部比上部的文字编排漂亮了!子路的画像真有趣!
买了课程有群吗?请大鱼老师告知,谢谢!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芳儿爱读书: 您可加jiebaobao815微信入群。
买了后半部的,可以听前半部吗?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潘潘紫晴: 两个节目,需单独购买。
可以下载到Mp3 吗
本人更家偏爱鲍鹏山老师讲的论语,感觉大鱼讲的太枯燥了
李衡瑞 回复 @励耕梅鹏: 🤤😠😡!!!???
有书卖吗
中正_平和 回复 @罗水妹_t4: 早就有啦。
购买后能永久收听吗?还是有期限的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随心戬: 可永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