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01】世俗第一义 第三无因生

【2-47-01】世俗第一义 第三无因生

00:00
15:14


《楞伽经导读》112


2-47-01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内容提要


第二品第47


【偈颂】:


1、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1.1、“心为境所缚”的“心”,梵文是citta,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


1.2、“境”梵文是viṣaya,是外境,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


1.3、“觉想智随转”的“智”,梵文是jñāna,是圣者能见的圣者心。这里的“圣者”是指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的菩萨。


1.4、“觉想”梵文是tarka,就是凡夫的思量、臆度、计度。


1.5、“无相最胜处”的“无相”,梵文是nirābhāsa,是无似相,是登第八地菩萨的境界。


1.6、“平等智慧生”的“智慧”,梵文是prajñā,就是加强的jñāna,是登八地之后攀缘真如的“正智”。


【阐述】:这个偈颂短短4句话,把从凡夫到成佛的境界,以立足于圣者境界的角度全都概括进去了。


第一句“心为境所缚”,就是“心”总是与外境相关联,这是见道前凡夫的特征。


第二句“觉想智随转”,就是在凡夫的思量、计度之中,“智”转起了,这是见道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境界,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第三句和第四句“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就是在殊胜的“似相”都没有之处,这就是登第八地到成佛的境界,这时攀缘真如的智慧生起了。


1.7、三个核心词:cittajñānaprajñā,请回顾第二品第7段经文,第一讲中的“七种第一义”的前三种第一义,这三个词对应着大乘修行的三个阶段。


2、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阐述】:偈颂体,由于有音节数量的限制,所以用词都非常简洁,要结合教理才能准确解读。


2.1、遍计所执自性在凡夫认知中是存在的,但在圣者能见的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不存在的。以迷惑执取而成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成立无分别。


2.2、“迷惑”,梵文是bhrānti,就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


【阐述】: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之影误执为的心外之毛,执取心外有物而成遍计所执自性。而佛陀安立圣者能见的依他起自性,目的就是解构凡夫的虚妄分别!


【特别强调】:


1)、安立依他起自性,不是在为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寻找存在的依据;不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出了心外世界。


2)、恰恰相反,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是为了告诉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凡夫以为心外有物,而执取心外之物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分别是虚妄的。


4)、安立依他起自性,目的是转分别的“识”,为无分别的“智”。


3、种种支分生,如幻不成就,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


3.1、第一句梵文是:vividhāṅgābhinirvṛttyā,实译“种种支分生”,但从这个偈颂整体上不好理解“支分”aṅga这个词在这里的法义。


3.1.1、这个偈颂在《楞伽经》的第十品中再次出现,是第296颂。在那里,这第一句的梵文是:vividhāgatir hi nirvṛttā,“支分”aṅgagati替换了,gati是“去”或“灭”的意思。


3.1.2、翻译为:“种种去与来”,或“种种生与灭”,指的就是凡夫以为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按照这第十品第296颂的梵文来理解,法义就清晰了。


3.2、这个偈颂可以理解为:生生死死的轮回如同幻术,是不成立的。在这个如幻的轮回之中,分别种种的心外之相,也是不存在的。


4、彼相即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


4.1、此偈颂也出现在第十品,是第297颂。与这里相比,梵文在文法变格上有一点不同。


4.2、意思是:只要认为有外相(nimitta的存在,就是错误的,心就会有束缚。


4.3、遍计所执自性是以无知,而依他起自性所起分别。


【阐述】:就是依他起自性杂染种子显现似相(ābhāsa,而凡夫无知,将似相(ābhāsa妄想分别为外相(nimitta,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5、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


5.1、遍计所执自性的心外之物,其实仅仅是依他起自性的显现。


5.2、种种遍计所执自性,都是在依他起自性中的分别。


6、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6.1、只有世俗和第一义,没有世俗与第一义之外的第三者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只有世俗和第一义,没有第三者


6.2、遍计所执自性就称为“世俗”,断除了遍计所执自性,就证入圣者境界。圣者境界就是“第一义”。


【阐述】:断世俗就是破增益,证圣境就是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绝没有第三件事!


7、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计相如是。


7.1、对于修观行者来说,凡夫心外种种事物并没有差别,显现为同一件事——就是“心识”的显现。


7.2、因为心外种种事物根本不存在,只是对“心识”的显现的妄计分别相而已。


8、如目种种翳,妄想见众色,彼无色非色,不了缘起然。


8.1、如同被生翳病的人,分别妄想种种所见之色。


8.2、这所见之色不是色,翳影也不是色。同样地,被无智者分别妄想依他起自性,也是这样。


9、如金离尘垢,如水离泥浊,如虚空无云,妄想净如是。


【阐述】:这一偈颂是对证唯识性时的境界的描述,用了三个比喻。


9.1、清净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真切地领受遍计所执自性从来、压根不存在,


这时的境界:


9.1.1、如同纯洁的金子。


9.1.2、如同去除了污浊的清水。


9.1.3、如同万里无云的晴空。


10、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坏。


10.1、这一偈颂在第十品,第305颂再现,两处梵文略有差异,互参。


10.2、遍计所执的事物不存在,存在的是依他起。


10.3、没有了妄想分别,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凡夫的增益和损减也就消失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听友483804411 回复 @于晓非_: 老师 能加一下我的微信吗 17762106827

  • 于晓非_

    想要深入学习《楞伽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 于晓非_

  • 法号静放俗名秀兰

    我想買于老师编的金纲圣,心圣合计怎么買?清告诉我!

    于晓非_ 回复 @法号静放俗名秀兰: 京 东 淘 宝

  • 小美人魚兒

    適逢觀世音菩薩聖誕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于晓非_ 回复 @小美人魚兒: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小美人魚兒

    頂禮于老師 願正法永駐

    于晓非_ 回复 @小美人魚兒: 🙏

  • 惭愧斋

    断世俗就是破增益,证圣境就是补损减,绝没第三件事。

    惭愧斋 回复 @听友28681175: 增益与损减是连带性错误,破增益的过程,水到渠成地补损减。如果压缩成一件事,依他起性的转识成智就是在破增益和补损减。

  • 梦游227

    【心为境所缚,觉想随智转,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这短短四句话,把从凡夫到成佛的境界,以立足圣者境界的角度都概括进去了。感恩顶礼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梦游227: 🙏

  • 听友193583035

    顶礼于老师! 感恩于老师法布施!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93583035: 🙏

  • 琉璃藏

    清净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真切地领受遍计所执自性从来、压根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