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纲要:华托之后的十八世纪2

西纲要:华托之后的十八世纪2

00:00
26:35

音乐

 GodTB-All You Need Is Love

 Mark Knopfler-A Place Where We Used To Live - Mark Knopfler


加她进群,和志同道合的人站在一起。


正文

1742年,布歇在沙龙展出《出浴的狄安娜》名声大振,同年获得了皇室颁发的特殊津贴。

 

1745年,彭巴杜夫人遇见了路易十五,彭巴杜夫人、巴黎、洛可可之间的关系大约可以等同于洛伦佐美第奇、弗洛伦萨和佛罗伦萨画派也就是文艺复兴的那几个主力军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要小看这位国王的情人。

同一年,法国人狄德罗决定编写一本公正理性的百科全书,这是因为他在翻译英国百科全书的时候发现,里边全是老掉牙的观念,老到就连文艺复兴人都不爱看的那种。所以他想编一套更好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当时很多进步人士,包括伏尔泰(伏尔泰当时已经被驱逐出法国,但是仍然被法国启蒙运动者视为领袖)和卢梭的直持。

狄德罗像--凡·卢绘,凡·卢是布歇时代的宫廷首席,但风头并不及布歇。

1748年,庞贝古城遗址被再次发现。十六世纪的时候发现过一次,但因为时代原因没有被充分重视。这次不但是那不勒斯王国自己很重视,还引起了整个欧洲的考古热。尤其是夹着启蒙运动的风,古希腊文化尤其是共和思想再次兴起。同一年,普鲁士王国邀请布歇做王室的首席画家,拒绝拒绝了。

1750年,彭巴杜夫人升任女公爵,但不再做国王的情人,于是她有更多的时间经营自己的沙龙,而在这个沙龙中,狄德罗和布歇都是座上宾。注意,这是两伙人,一伙代表感性,一伙代表理性,看起来沙龙里充满矛盾和对抗,但这些人都是大牛,他们的对抗也是高级的。就好像古希腊的群哲辩论,春秋时的百家争鸣,这在种高级对抗中,更容易产生有推动力的思想。

同样是在1750年,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来找布歇学画,布歇一看,小伙子天赋确实很好,但没受过基础性训练,要知道基本功对于画家来说在当时是必不可少的,可这项训练需要师生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布歇太忙干不了这件事,于是就把他介绍给了老好人夏尔丹。夏尔丹勤勤恳恳的培训了小伙子半年,又把他还给了布歇,这个时候小伙子不仅是天赋好,而且功底扎实了。于是布歇倾囊相授,培养出了洛可可最后的一位大师:弗拉戈纳尔。佛拉戈纳尔的两张代表作,一个是秋千,一个是门闩,从这两张画上基本可以看出来,对感官的追求已经到了极致,在发展就只能是春宫画了,可欧洲文化毕竟以基督教为根基,终究到不了那个份上。

秋千-弗拉戈纳尔

门闩-弗拉戈纳尔,弗拉戈纳尔的晚年很悲凉,作为洛可可的代表画家在新古典时代老去是件非常残酷的事。

1755年,德国人温克尔曼发表了他的一片代表性文章:希腊艺术沉思录,其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被广泛的形容古希腊艺术:高贵的单纯和肃穆的伟大。考古热加上温克尔曼的宣传,让古希腊艺术重现光芒,大量古希腊文物的版画集在全欧洲范围内热销,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取代了罗马弗洛伦萨等文艺复兴圣地成了人们前往意大利考察学习的首选。


 1789年,大卫在沙龙展出了他的成名作《卫兵送回布鲁特斯儿子的尸体》,这幅画讲述了布鲁特斯为了维护共和制不惜大义灭亲下令处决自己的儿子。同一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英国画家约书亚·雷诺兹是英国学院派的领袖,曾被王室授爵,可见其影响力之大。然而他的作品却少有足以写进美术史第一排的。

雷诺兹-圣约瑟夫之梦


曾经美术学院的的高材生威廉·布莱克对新古典主义不屑一顾,他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倾向,对一百年之后的艺术影响很大。



威廉·布莱克《但丁的地狱》


卡斯帕·弗里德里希被公认为浪漫主义绘画鼻祖,但他的风格并没有立刻被时代接纳。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弗里德里希的画里,总有人的痕迹,要么是人物,要么是人造物,比如十字架,石门之类的。而且他的风景大多数都不是常见的自然风光,而是非常特殊的场所和非常特殊的时刻。人和人造物被放置在这样的特殊空间里,往往传递出一种孤独、荒凉的悲剧气息,好像有一种超越人甚至也超越自然的力量在无情的驱赶着一切生灵。


雾海上的旅行者


荒野中的石门


冰封之海


下一期:西纲要-华托之后的18世纪3,西班牙与戈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如梦2017

    非常有收获的一期。事实上每一期都有收获。只是总想不起来留言感谢张老师。

  • 岳蝾螈

    对于忙碌不堪的我,这个声音真是一支镇静剂,陪着我的任何碎片时光,思考着理性感性、体会着逻辑,或者仅仅是陪伴,听或不听都可弥漫着补充着我的精神世界。痴迷意味着某种缺失,尽管我不知道。

  • shesighs

    这期内容真丰富,我最喜欢听时代背景了。看过《西方美学史》,还写了长篇读书笔记,不过实在枯燥,不像法老的讲述,有点有线,把重点一网打尽。 关于“理性的尽头是没人性”,是不是跟我们的理学有点异曲同工啊?😛 法国沙龙里的争论是高层次的,估计就算阐述啥新奇的观点,也比较有理有据吧,毕竟都是些大佬。 德国则是在全民教育上使劲儿,并且成功了。 这两点让我联想到网络。全世界认字儿的人都跑网上争论,然而又不是大佬,所以…辩论的层次一言难尽?😄 康德是哲学家里我最喜欢的,因为宅嘛哈哈。人可以自主设定使命。人生的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定位。金玉良言呐,使命、定位都能从心所欲,自个儿安排…当然后果也要自负。

    shesighs 回复 @shesighs: 我们现在通常把爱呀远方呀小确幸呀看作浪漫,其实那只是“浪”啦。按《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的分析,自由高于一切才是浪漫的主旨。 美狄亚够疯狂吧,跟人私奔时砍了亲兄弟,老公出轨后她又直接杀掉自己的三个孩子,但是席勒认为不遵守惯例的美狄亚是浪漫的典范! 浪漫是打破“我们认为”,是浪后面的那个字,散漫,不合常规。自然界的灾难也是猝不及防的,人类只能硬扛,所以“美杜萨之筏”归为浪漫主义代表作。 还有弗利德里希的画,背影、萧索、侘寂,却归为浪漫主义,因为它包含冒险、探索、寻找自我等精神内核。

  • 听友250503031

    张老师太伟大了,还是免费节目,我都准备好买课啦

  • 木头榔头8

    欢迎老师回来!

  • 夏天的章鱼

    第一名🥇

  • 13922012qya

    好听,内容解渴

  • 听友205419777

    果断三连

  • 许许_dh

    谢谢

  • 老乔周末瞎转悠

    哇,更新了,辛苦啦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