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听古典
课程资料:添加助手微信 zhushou100wen(完更领取《古典音乐手册》电子版)
96 肖邦:钢琴诗人的精神孤岛(下)
与小说家乔治·桑的爱情
1837年,肖邦通过李斯特认识了抽着雪茄的小说家乔治·桑,并与她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乔治·桑对肖邦的意义非凡。这十年,肖邦的情感生活充实而炽热,进而在创作方面,也是他创作力最旺盛、成果最丰盛的鼎盛时期。
乔治·桑比肖邦大六岁,成为了肖邦的情人和保护者。
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女人,赞成一妻多夫制,践踏着一切社会旧俗与伦理,为性自由而抗争,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从外表上看,乔治·桑更像是一个男人,没有传统女性的那种温柔气质;而肖邦则具有着女性的气质,他生性敏感,容易紧张有些神经质,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他总是文文弱弱、羞羞怯怯的。或许两个人的结合,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因为两个人的性格可以获得彼此互补,但最为重要的是两个人互相之间对对方的艺术才华的欣赏。
创作的鼎盛时期
乔治·桑在巴黎以南150英里的诺昂有一处夏季别墅,肖邦的许多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那里完成的。正是这段有着爱情滋养的日子里,肖邦的创作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完成了诸多的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夜曲、玛祖卡、波兰舞曲、幻想曲等等。这些体裁全部都是钢琴曲。
是的,肖邦是西方音乐史上唯一只专注于一件乐器——钢琴创作的作曲家。他把对交响曲、歌剧等大型音乐体裁的思考,都汇聚到他所热爱的钢琴艺术中去了。正如李斯特说:“肖邦没有创作宏大的管弦乐的抱负,他只满足于在象牙塔琴键上完整地表达他的思想。”
是的,钢琴就是肖邦所有的寄托。他的钢琴曲绝不是那种流俗不堪的作品,而是具有着自己灵魂、祖国灵魂与时代灵魂的音乐——既有着深沉的忧郁和哀痛,又有着悲壮与豪迈的爱国热情,既有着梦幻般的诗意,又有着清澈见底的宁静。即使身处巴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波兰,比如他的玛祖卡以及波兰舞曲等,都是围绕祖国元素展开的作品。
但,肖邦又“不是浪漫主义运动全心全意的参与者,浪漫主义者的激进思想、激烈言辞、过度热情,狂乱无序以及对教堂、国家与传统的猛烈攻击都让这位精细讲究的波兰人深感不安;而那些吵嚷、喧闹、叫嚣更让他不寒而栗,使他对其敬而远之。肖邦希望自己能为祖国和人民救苦救难,但他拒绝砸毁偶像,也不愿为达到理想而在阴沟中艰苦跋涉。肖邦不是一位斗士,但回首过去的半个世纪,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恰恰是他那从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的微小却像金子般灿灿发光的诗人之声,而不是同时代的那些煽动性的滚滚咆哮。”(——《肖邦画传》)
孤独凄苦的晚年
1847年,肖邦和乔治·桑结束了这段长达10年的恋爱关系。肖邦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在持续恶化,晚年的肖邦是孤独凄苦的。他的创作力急剧衰退。
1848年“二月革命”后,在巴黎的肖邦陷入了困境。许多巴黎贵族社会的女学生都逃离了巴黎,教课收入减少,音乐出版的生意也萧条,肖邦手上没什么作品可以卖钱……总之这个时期的肖邦,是万念俱灰的。4月,他决定带病赴英国伦敦演出教学,以改善拮据的经济状况,正好也换一个生活环境。但事与愿违,他的音乐得不到那里人们的理解,且肖邦身体状况更加糟糕了。在英国逗留8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巴黎。
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时间。他的肺结核病日益恶化,他时长剧烈的咳嗽,还吐血。
可以说最后的时光,肖邦是凄苦的,是黯淡的。虽然创作力剧减,但他仍然留下了不少作品,比如《e小调夜曲》《#c小调圆舞曲》,这些作品就像是天鹅临死前唱出的绝美、孤寂、哀婉的歌声。
在1849年10月17日夜里,年仅39岁的肖邦逝世于巴黎。后人遵照着他的遗愿,将这位客死异国他乡的同胞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至今安放在华沙的一所教堂里。
把乡间变成诗意梦幻的世界
这就是肖邦的一生。孤独、愁苦、忧郁、悲愤,他沉浸在自己的沉思默想中,与倦怠的情绪作斗争。他的作品里既有灵魂深处的哀伤,也有世俗世界的明朗。总之,他留给了世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一切“浪漫的、抒情的、英雄的、戏剧性的、奇妙的、深情的、甜蜜的、迷离的、辉煌的、灿烂的、简洁的、有悲剧性的……”都可以他的作品中找到。
正如海涅所说的:“肖邦的感官十分灵敏。他不只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他从莫扎特、拉斐尔与歌德的国度而来,把乡间变成一个诗意梦幻的世界。”
好了,我们用了两期节目对肖邦的生平故事做了一个大致的勾勒。接下来,我们就去聆听赏析肖邦的作品,会给大家精选出各类钢琴体裁的曲目,系统聆听一遍。
下期,我们先走进肖邦最动人的夜曲。
感谢收听,下期见!
书杰说肖邦的语言,最诗意和充满情感,听着都心碎惋惜。
英国人的taste总是很迷,无论是美食还是各种形式的艺术。深有感受,真是bad taste。不过,还是有一些极小众喜爱肖邦的。
华沙圣十字教堂,Here rests the heart of Frederic Ch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