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00:00
08:15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征程里,竹子与这古老文明的诞生、发展、繁荣昌盛似乎始终相依相伴。竹子的精神品质,不仅仅随着岁月的流淌浸润到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里,而且在这片沃土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
  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已经开始用竹子制作卜具和渔猎工具;到了炎黄时代,炎帝神农氏教导民众用竹子制作耒耜来从事农耕;黄帝则取竹子创音乐、定音律,所以后人才有了嶰谷清音的佳话传奇。嫘祖则用竹制的箔养蚕取丝……这些故事无一不告诉人们,在那久远的时代,竹子就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份渊源,从古至今,人们似乎从不吝啬对于竹子的赞赏。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赞美它:“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则留下了“曾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的感慨。清朝画家郑板桥则咏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或许这样的诗词歌赋用上一天的时间也难以尽数,然而这所有的文字,一切的语句,无一不是在表达人们对于竹子的喜爱和赞美。
  竹子是气节操守的代名词。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因有竹子一样高洁的傲骨为后人所铭记:殷商时期,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商亡后采薇而不食周粟;春秋时代,介之推割肉为晋国公子重耳充饥,论功行赏时却甘于清贫自守;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历经千难万险,杖节牧羊十九年却始终坚贞不屈。在奔流的岁月长河中,他们就像时间激流澎湃而起的浪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让每一名中华儿女都牢记他们的故事,恰如竹子一般,始终苍翠在历史的画卷当中。
  竹子是谦逊虚心的代表。或许这种品质仅仅来自于人们对于竹子“凌云虚怀”自然特征理念的延伸,但是这种延伸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暂且不说《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也姑且不论孔子曾说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单单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留下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谦逊和虚心的气度,而竹子,恰恰将这种气度彰显得淋漓尽致。也许,正是拥有了竹子这份谦虚包容的气度,滋养铸就了中华历史上至今依旧令人怀念的盛世,那是一份高山仰止的文化荣光。
  竹子是坚韧不渝的象征。竹子坚韧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特性,似乎只有在凌霜傲雪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当冰霜袭来,几乎所有的树木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唯有竹子还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当风暴压头,几乎所有的挺立都被折断在地,唯有竹子在历经动难之后还能够昂扬起高贵的头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因此抚掌赞叹:“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或许是对竹子坚韧不渝品质的最为真切的描绘。
  除却这些,竹子还有着诸多其他的品质。它淡泊名利,它本固性直,它高雅节贞,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人们对于它所代表、所诠释的精神的咏叹。竹子的品质,已然书写在了每一个人内心里,它的一笔一划,都闪烁着耀眼的光泽;竹子的品质,已然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中,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咏叹着长青于岁月的不朽风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冰淇淋八八

    好喜欢 谢谢有这么优美的声音

    小锐蕊 回复 @冰淇淋八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