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6:中国势不可挡的几个原因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昨天我们说到了,很多国外的经济学家嘲笑我们,只能模仿不能创新,但其实100多年前的美国也是一样的, 英国人也嘲笑美国人,没有创造力,甚至连个杯子都造不出来。但是在1880年美国就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此时的美国,创新能力依旧落后,各种科学技术,也远远落后于欧洲,甚至美国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都在抱怨,说美国的高等教育极其落后。那时候的美国,其实跟2000年的中国是比较像的,有实力,有潜力,但是还不强大,比如在中国申请加入WTO的时候,就有人问,谁乘坐过中国的火车?但现如今20年过去了,中国高铁技术,已经独步全球。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现在也依旧落后,但这都不要紧,因为趋势已经摆在了这里。
美国现在看中国,其实依旧有固有的印象,认为中国人都是给美国人打工的蓝领工人,用10亿件衬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均消费水平更低,他们觉得中国依旧很low,但其实深处其中才会知道。我们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个城市,你几年不去,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则完全不一样,甚至他们跟10年之前,没什么本质不同。像日本灌篮高手的打卡地,那都是90年代初的漫画了,现在依旧是那副模样。美国也一样,你去洛杉矶,这是美国最好的城市之一,都跟一个大农村一样。德国英国其实也一样,这些年其实已经没什么发展了。这么多国家,只有中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都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作者说,根本不用担心创新这个事,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创新,大家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一旦学会了模仿,那么距离创新其实也就很近了,至于有人说我们仿造,窃取,其实当年美国也是一样的,他是先学习,仿造,窃取英国的先进技术,然后融入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做出了创新。美国没有产生牛顿,达尔文这些顶级科学巨匠,但是却出现了爱迪生,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摩根,洛克菲勒这些超级企业家,也就是说,美国没有做理论创新,但是却很好的把理论应用于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和市场。并把这些科学创新的理论发扬光大。
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在20世纪30年代,这时候美国也就超越了英国,这期间有大概50-60年的时间,而日本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二战打断了10年,这中间也是5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们90年代末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估计2050年,应该可以彻底完成超越。甚至我们都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我们也在做着这样的准备,我们已经是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中心,所以我们需要全球分销体系,来运输我们的产品和机器,并且从全世界各个地方吸纳原材料,原来西方国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海路运输,但我们正在改变这一模式,开始了一带一路计划,通过我们的高速铁路网,正在从陆地上,直接连通南亚,中东,俄罗斯,还有欧洲。一旦这个铁路网建成,那么我们可能就会成为整个世界的交通枢纽。我们正在主动创造一个,依靠陆地运输的全球贸易新时代。这可能让运输效率提升很多倍。
中国势不可挡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中国有一个高度集权化的重商主义政府,通过行政政策,来集中调配资源,降低内部消耗。现在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在通过政策调控,来尽量维护商业繁荣。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反复强调,积极对对外开放,但这种开放却又显得小心谨慎,因为我们也看到过太多的发展中国家,把大门开放的过猛,结果国家经济反而轻易的被外国资本给摧毁了。所以作者说,民主和开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个强大的商业主导的政府,以及商业和贸易政策指导下的国家建设,也并不是要自由资本流动,让外资肆意攫取我们的财富,而是要让这些资本,为我所用,发展我们未来的高端制造业。
另外,强大的重商主义政府,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我们的高铁运输网络,以及我们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没有一个集权政府,是肯定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一直强调,重要的是重商主义导向,而并不是所谓的制度形势,即便印度有民主制度,也照样发展不起来。但其实老齐只能说部分认同作者的观点,因为我们也不是全国上下都发展的那么好,现在看长江以南,或者东南沿海发展的比较好,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样宏观调控,却成效甚微。比如东北振兴,喊了多少年了,也没有啥实质性的变化。这个可能跟观念有关,一旦形成了那种计划经济的观念,可能几代人才能扭转过来。所以这个东西,有时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天时地利人和都得赶在一起才行,东北和华北就是直接跳过了轻工发展阶段,进入了重工业计划经济,现在再想往回调,有点困难了。这些老国企无论怎么改制,也很难焕发活力,而且你还不敢让他出清倒闭,因为他又承载着巨大的就业,有的城市20%的就业人口,都在一个连年亏损的大企业。所以这就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你越是救他,他就越是没有活力,但又不能不救,结果就吸收了大量的社会优质资源,投入到了这个无底洞当中。所以严重浪费了社会效率,但现在看,也没什么其他的好的办法,所以只能这么维持。相反在南方就没有这样的历史包袱,市场一轮一轮的出清之后,效率就会越来越高。所以这南北的差距,也就越拉越大。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我们不但没有制度劣势,反而是有制度优势的,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非常快速的修建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我们的崛起已经表明,民主并不是工业化的基础,重商主义的政府意识才是发展和繁荣的根基。所以,作者认为,我们的制度形势不但不会阻碍我们发展,反而会大大加快我们的发展进程。
下面我们看看一些案例,有一个地方叫做永联村,这是东海岸长江流域上,一个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归江苏省苏州市管辖,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这里人多地少,只能去围垦造田,但在70年代没有机器设备,只能手工挖掘,所以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候人均耕地只有1亩,到了1980年,经过艰苦的造田之后,也只有1亩2,而美国的人均耕地则大于12亩。所以可想而知,永联村几乎穷的已经吃不上饭了,甚至这里的村民都没有砖房,而是住在茅草屋里面。粮食不够,只能每天吃2顿饭,还都是没有蔬菜和肉类的稀饭。人均年收入只有60-70元,是的你没看错,是人均年收入。当时这个村子的人口才800人。几十年来,村子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上,虽然也参与了整个国家关于工业化的运动,但是非但没有变富,反而越来越穷了。而他们此时已经欠下了6万元银行债务,是一个村子年度总产值的2倍。当时的村民也没有任何的市场化,利润化的意识。
在78年末,全国开始改革,而乡政府任命了一个叫做吴栋财,来担任永联村书记,这个人对于整个村子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发现永联村虽然土地稀缺质量差,但是好在靠水,于是决定把一些土地干脆改成鱼塘,鱼在当地还是很畅销的,而且也能为村民日常的生活,补充一些高蛋白。鱼的繁殖期还比较短,所以大大降低了前期投入,和商业风险,很快全村集体行动,冒着风险把村子80亩地全都改成了鱼塘。吴栋材带领村民,在晚冬的泥地里奋斗了整整60天,只是用原始工具,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完成了鱼塘的改造。从当地合作社借来了5000元贷款,买来了鱼苗,这次转型是非常成功的, 第一年末,他们就把贷款还上了,还有了600元的利润,80年,他们又增加了3个鱼塘,收获了1000公斤鱼,销售额达到2万元,净利润8000元。村民们成为了股东,分红6000多。很快养鱼业已经成了永联村的大买卖。那么这个贫困村,日后又是如何发展成为钢铁城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