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新编》16-德经34-37章

《老子道德经新编》16-德经34-37章

00:00
15:42

第三十四章 无为无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

注释:
载:助语词。如“夫”。
营魄:魂魄。魂是精神的,如灵魂;魄是物质的,如体魄。
抱一:合一。指魂与魄合一,即合于“道”。
专:以“抟”作解。意把精和气结聚在一起。
玄览: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览,以“鉴”作解,镜子,比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天门:指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
开阖(hé):打开、关闭。指动和静的变化。
雌:柔顺;宁静。
知:通“智”,指智巧、心机。

译文:
保持自己的精神和形体合一,能够须臾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达到柔和温顺,能够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自己的心灵,能够没有一丝瑕疵吗?自己的感官在感知外界事物的动静变化时,能够处于宁静自然的状态吗?已经明了万物、通晓四方了,能够不使用智巧、心机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够遵行道的法则,始终坚持“无为”的原则吗?

导读:
这一章主要讲修身和治国,从修身讲到治国,从“修之于身”自然流行到“修之于天下”。从内容讲到形式:修身要达到什么都知道,但是表现的方式却是“无知”;治国要达到什么都知道,但是行为的方式却是“无为”。
合形神而不离、抟精气至柔顺、涤心灵而无疵、感万物而宁静、通全知却无知,经文一连五问,五问即是五答。修行步步升高,合道渐入佳境,当达到身心同一、精柔气顺、内涵深邃、包容一切、彻底觉悟的时候,一切就会去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时时与道同在。修身若此,达于精充、气足、神旺;精充则不思淫,气足则不思食,神旺则不思睡;以至于“无知”,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玄德”之境了。
“修之于身”的结果,会自然流行到“修之于天下”去,这就是爱民治国。统治者如能深谙以上修身之要,其爱民则自然贵德“无知”,治国则自然顺道“无为”。
人有无为之德:无为无知。

第三十五章 闻道立行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

注释:
上士:道德水平高尚的人。
亡:通“无”,没有。

译文:
道德水平高尚的人听到道以后,必定立即勤勉地去施行;道德水平尚可的人听到道以后,则是将信将疑、犹豫不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听到道以后,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们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了。

导读: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可以分为三等,即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指的是高明的贵族阶层,中士指的是平庸的贵族阶层,下士指的是浅薄的贵族阶层。本章老子也把世人分为上、中和下三个等级。但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三个等级跟世俗社会中的等级不同,它是就认识和道德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上士是敏而悟道的人,中士就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是对道完全无知的人。
由于每个人对道的领悟程度不同,所以在听到道以后,就会对道产生的不同看法和行动:
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能够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并将领悟到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
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不能完全理解到德行的真谛,而且总是半信半疑,或者不能把领悟到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这种人是很难做到真正解脱的。
至于下士,他们听人讲道的德行,听完后完全否认大道的存在,还会对所谓的道进行嘲讽,更不用说运用大道的道理去指导实践,引导自己的行为了。
“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的无知和嘲讽,老子也是只有无奈和自嘲:如果没有受到下士的嘲笑,大道也就不能称之为大道了。
本章的本意不在因下士对道的嘲讽而表达对下士的无奈,也不在因中士对道的狐疑而表达对中士的宽容,而是在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表达对上士的赞赏。并由此而引导世人,对道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应该“闻道立行”。
人有尊道之德:闻道力行。

第三十六章 行道不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3]

注释:
我:指得道者。或曰老子自托。
介然:专一;坚定不移;坚定不动摇。
施:疑同“迆(yí)”,曲折意,引申为“邪路”。王弼注中有“施为”之意。
夷(yí):平坦;平安。
径:小路,此引申为“非正道”;“邪路”。
朝甚除:一说宫室整洁。如王弼注:“朝,宫室也。除,洁好也。”一说朝廷政治败坏。这里从后者。
厌:饱;满足。后作餍(yàn),吃饱;满足之意。
盗夸:大盗。
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译文:
假如我对道已经有了坚定不移的认知,正行走在践行大道的道路上,唯一担心的就是害怕走入强作妄为的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偏要舍弃大道而喜欢去走那邪路。朝廷政治已经腐败至极,弄得田园荒芜,仓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人君却仍穿戴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着精美的饮食,搜刮的财货富富有余,这哪里是人君,十足就是个窃国的大强盗。是多么无道啊!

导读:
真要践行大道,就要顺其自然,无施无为;切不要胡作非为,误入歧途,走入邪门歪道,则非道即盗了。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在批判无道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提醒行道者,要走平坦大道,不要走歪门邪道。
这里的平坦大道,指的便是采用清静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不去颁布过多的政令,不发动无谓的战争,尽量不去骚扰百姓。同时,统治者本人也应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给百姓增加过多的负担。如此,必然会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而所谓的走上邪路,则是指统治者违背治理国家的大道,穿着漂亮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以夸耀自己的强悍,饱餐美味佳肴,占有富余的财货而不去接济他人,一味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知道体恤百姓,就是像个强盗一样。
总之,不走大道走邪路的结果必然是朝政腐败不堪,百姓的田园荒芜,国家的仓库空虚。最后,统治者离灭亡也不远了。
人有尊道之德:行于正道,不走邪径。

第三十七章 守道不欲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为袭常。[52]

注释:
始:本始,指道。
母:根源,指道。
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王弼注:“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
勤:此作“勤劳”讲,有劳扰的意思。
袭常:袭承常道。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其本始,这个本始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既然知道了万物的根本,也就认识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如果再谨守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也不会发生危险了。堵塞住嗜欲的孔穴,关闭住欲念的心门,就可以终身没有劳烦扰心的事。打开了嗜欲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情,使你终身得不到救治。
能从细微处察见事理的叫作“明”,能够守住柔弱的叫作“强”。运用外在的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殃及自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延绵不绝的常道。

导读:
天下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母,即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它是万物自然规律的共性方面。道又衍化出事物不同特性的方面——子,即万物自然规律的个性方面。我们可以把道比作生养万物的母亲,而把万物比作道的孩子。虽然子之性各不相同,但是其母却是唯一的、根本的那个道。我们应该从万物的多种变化中去追索其共性,把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守住道根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万物的个性,不至于僵化、教条,这样才能“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用其光”就是“知其子”,是知道道生万物,变化万端;“复归其明”就是“复守其母”,是回归道的怀抱,守住道的根本,才能“无遗身殃”。
需要强调的问题还是控制欲望,首要的是要卡住欲念的一切来源,要坚决“塞其兑,闭其门”,只要坚定信念,不被过度的欲望驱使,就不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终身都会平平安安,不会被辛苦劳烦所缠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人有尊道之德:坚守大道,不开欲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