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3:没有任何掠夺的发展!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昨天我们说到了,商人和商业,是一切工业革命的基础,但问题是78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任何的商业概念,那么我们是如何实现冷启动的呢。秘诀就是中国农村的政府结构,和土地集体所有制,虽然当时把土地承包给了农民个体家庭,但是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不需要长期漫长的土地兼并,而只需要集体的领导同意,而实际上那些农村的官员,就是整个乡镇企业最早的CEO,在政策放开之后,他们有迫切的需求,带领一个乡镇发家致富。所以会不遗余力的调动手里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果。而且这种组织形式,还克服了当时高昂的交易成本,轻而易举的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老齐给你解释下,虽然当时我们没有商人,但是一个特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让一个乡镇就相当于是一个企业,只要政策放松,其实就相当于完成了英国上百年的土地兼并之路。
后来美国学者,也分析了,说中国乡镇企业在78年-88年集中爆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这些乡镇企业有了产权收入的权利,他们成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商人,乡镇和乡镇之间的合作,以及物质交换,就形成了最早的商业往来。
中国这种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没有殖民,更没有贩卖奴隶,也没有进行任何掠夺,但是发展的却极快,年均增长在20%以上,主要就是因为国内的巨大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那时候简直太贫乏了。所以对于物质的需求,几乎上升到了刚需的程度。所以我们总结一下,78年之后的成功主要在于2点,1是放松了限制,唤醒了商业,开始改革开放。2是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保证,迎来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发展机会。而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之中,从来没有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清政府和民国时期,没有强大统一的国家做后盾,而建国之后,有了强大的国家保障,但是又没有去发展商业,也没有去开放。只有78年之后,这种生存的底层需求,才重新被调动起来。
在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当中,确实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些腐败寻租也随之产生,但是作者认为,这种腐败其实是带有激励性质的,也就是说,官员们会在制造某种繁荣之后,才可以拿到相应的好处。所以在早期的发展之中,半官半商的性质尤为明显,为了当地的业绩,以及自己的政绩,甚至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好处,很多官员差不多365天都去招商引资,为当地发展提供各种便利。而在这种官商合作当中,其实也逐渐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作者说,中国早期的这种腐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腐败是有本质区别的,其他那些发展中国家,甚至直接把政府拨款或者银行贷款装进自家腰包,而我们这些早期的官员,则是在市场化的过程当中,自下而上的产生了个人利益。
当时领导人也对这个路子很满意,认为乡镇企业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0%,找到了出路。瑕不掩瑜,既然要发展,腐败和过度投资的一些问题就在所难免。所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确实一部分人就先富起来了。早期的企业家们,发展路径也基本都是一样,都是跟政府有着些许见不得人的联系。
我们现在一说GDP就是经济的代名词,但作者说,GDP增长并不是经济表现和工业化进程的正确衡量方式,第一,GDP并不提供关于经济产业结构的很多信息,而且测量的误差也很大,第二,他有很多的内容与工业革命并不相关,比如农业和服务业,作者更关注工业产出增长率这个指标。比如当年英国工业革命最早的20年里,纺织品增长超过30倍,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起飞时期,纺织机的数量增长了40倍,但当时他们的GDP增速也就1.5%。同样,美国在1810年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棉花纺锭数量每年增长13%,并持续了20年。而这些东西光看GDP是看不出来的。建国之后,其实我们的GDP增长也挺快,但是却没有太多的工业品产出。所以注定这次工业革命的尝试是不会成功的。
工业革命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发育过程,要有国家稳定配合,以及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而从上到下,则很难发展,比如当年东欧的重工业化,以及过分依赖外国贷款和技术,其实都很难得到持续的发展。当年清政府一口气建立了150多家现代大新工厂,包括造船厂,机械制造厂,纺织厂,钢铁厂,这些工厂都是政府出资或者国外贷款,而且都集中在了发达地区。但是这些东西,跟小农经济格格不入,甚至完全没有交集。商业活动也没有任何空间,而到了民国时期,也依旧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工业也是先集中在了大城市,虽然有一些民营企业家,但基本也都出在了上海,南昌这些地方。而广大的农村地区,依旧是原始的农业经济。也就是说,全国除了几个特定城市之外,是没有任何市场,也没有任何需求的。再加上当时政治不稳定,连年战火,所以也得不到发展壮大的机会。反观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明治政府调动了农村的全部劳动力,去参与原始工业化的积累,并且促进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开展国际贸易。明治政府没有把大的现代化制造厂建立在核心城市,相反,他在农村地区,集中力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小型纺织厂和食品加工厂。逐步在日本建立起了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商品,轻工业的基础,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其实跟我们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轻工业连接,从而刺激需求。然后通过这些需求,再实现重工业的发展。
其实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大量的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工业积累,都是棉纺织业,这是最简单的农业和轻工业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一开始是进口纺织品的,但在1900年,进口量下降为零,转而对亚洲邻国开始出口面纱和布料等纺织品,同时开始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他也干起了来料加工的生意。在一战之后,日本的产业才逐渐转移到重工业上面,比如钢铁,轮船,化工制造这些。而这些产业,一开始是国有工厂,后来日本竟然允许,工程师和工人自己建立私有工厂,也生产这些军火生意。所以日本一些私营企业开始进入重工领域,并将西方的商品技术广泛传播。日本就这样完成了工业革命,也是亚洲唯一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就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日本的成功,其实已经让很多史学家困惑,因为日本的文明时间太短,而且也极度缺乏自然资源,所以他们能发展起来,更多地可能要归功于国民性。但其实本质仍然是重商主义和改革开放的路子。让商人活跃了,给了老百姓收益的权利和希望,民众的智慧和勤劳勇敢,才能被彻底激发。农业,轻工,重工,服务业,高端制造和科技,这种发展路径,是确定的。你如果不按照逻辑走,总想跳跃发展,那么一定会受到惩罚。最典型的就是苏联和东欧国家,重工业极其强大,但轻工业几乎没有。最后经济一塌糊涂。只能是崩溃,我们复刻了很多年的苏联模式,结果也走到了崩溃边缘。现在的印度也是一样,跳过了中间环节,就要发展高科技,最后印度的高科技人才确实不少,但最后基本都移民了,而本国依旧很贫穷,甚至连轻工产业都没做好。
之所以要走这样的顺序流程,就是因为产业需求是一层一层被激发的,你需求太小,根本就没有上流水线的基础,没人需要的东西,你生产再多他也是卖不掉的。最后还是会亏损。比如苏联,老百姓想的都是吃饱饭的问题,没人关心你的卫星到底上不上天。发展中国家往往过于着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在原始工业化还没形成之前,就开始去搞大规模的重工业进程,最后造成的问题就是生产和需求脱钩,比如我们国家现在的南北差异,其实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东北就是没有轻工,直接上重工的结果,而南方则是基于需求不断扩张的结果。所以现在南北差距比东西差距还大,东北无论怎么振兴也都是无效的,因为这种重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根本就没有需求了。所以东北的收缩,将不可避免。也无法挽回了。明天我们再来讲讲,工业革命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中国的奇迹到底能不能被复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