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发病条件症状及防治方法

番茄晚疫病发病条件症状及防治方法

00:00
04:26
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又称番茄疫病,是由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番茄上的病害。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叶、茎、果实均可发病。

番茄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番茄种植区域普遍发生。特别是在冬季设施栽培的番茄,因高湿低温易发病。该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一般减产50%左右,严重时毁种绝收。

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种植抗病品种,再进行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在疫病大范围发生时,喷洒农药是防治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喷洒药液要及时、周到,以防为主。

该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

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叶、茎、果实均可发病。[2]

幼苗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并逐渐向主茎蔓延,使茎基部变细,呈水渍状缢缩,最后整株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着生白色霉层。

叶片发病:多从植株中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和果实蔓延,初期为暗绿色,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病健交界处无明显界限。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会迅速扩展,叶背边缘可见一层白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斑呈浅褐色,继而变为暗褐色后干枯。

茎秆发病:茎秆发病,初呈水渍状,渐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腐败状,病茎部组织变软,水分供应受阻,严重的病部折断,植株萎蔫。

果实发病:多从青果近果柄处发病,病斑呈不明显的油渍状大斑,逐渐向四周发展呈云状不规则斑,病斑边缘没有明显界限,后期逐渐变为深褐色(好像铁锈),病斑稍凹陷,病果质硬不软腐,周缘不变红,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果实病部出现条状裂纹。






目录

番茄晚疫病:由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番茄上的病害1.4万 49"

番茄晚疫病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椿兮如霖

番茄晚疫病又称番茄疫病,是由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番茄上的病害。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叶、茎、果实均可发病。[1][2][3]

番茄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番茄种植区域普遍发生。特别是在冬季设施栽培的番茄,因高湿低温易发病。该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一般减产50%左右,严重时毁种绝收。[2]

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种植抗病品种,再进行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在疫病大范围发生时,喷洒农药是防治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喷洒药液要及时、周到,以防为主。[4]

中文名

番茄晚疫病

别名

番茄疫病

为害植物

番茄

为害部位

幼苗、叶、茎、果实

病原

疫霉菌

相关视频



春季低温高湿气候番茄晚疫病易爆发,3分钟教你识别和防治

1.3万播放

|

02:37

快速
导航

为害症状



侵染循环



流行规律



防治方法

病原特征

病原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该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1]

形态特征

菌丝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很少的丝状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病斑上的白霉是病菌的孢隔梗和孢子囊。孢囊梗3-5根成丛,由叶背气孔伸出;病薯上也能形成孢囊梗,由皮孔或伤口处外露。孢囊梗纤细,上部常有3-4个分枝,其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当一个孢子囊形成后孢囊梗又继续生长,把第一个孢子囊推向一旁,呈侧生状,其顶端再生第二个孢子囊。这样每一分枝在短时间内可以陆续产生好几个孢子囊。凡曾着生过孢子囊的部分均肿胀,因此使孢囊梗的主梗和分枝先端普成粗细不匀的状态。孢子囊长可达1毫米,基部宽约10微米。孢子囊无色单甩,卵圆形,大小为22-32微米×16-24微米,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在低温高湿投机条件下能产生6-12个游动孢子,从孢子囊顶端乳头状突起处释放出来。游动孢子肾状,在凹入部位侧生两根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失去鞭毛,不久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高温下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膜厚,黄色,直径24-35微米。此外,本菌也能在土壤中形成薄壁圆孢了和厚垣孢子。薄壁圆孢子直径为15-24微米,褐色,均具有致病能力。番茄晚疫病菌的致力很强,有生理分化现象。[1]

生理特性

菌丝发育适温24℃,最高30℃,最低10-13℃。孢子囊形成温限3-36℃,相对湿度高于91%,或18-22℃,相对湿度100%最适。孢子囊萌发,10℃条件下需3小时,15℃2小时,20-25℃1.5小时芽管才能侵入。该菌只为害番茄和马铃薯,且对番茄的致病力强。虽然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番茄致病力弱,但经多次侵染番茄后,致病力可以提高。[3]

为害症状



共9张

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叶、茎、果实均可发病。[2]

幼苗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并逐渐向主茎蔓延,使茎基部变细,呈水渍状缢缩,最后整株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着生白色霉层。[2]

叶片发病:多从植株中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和果实蔓延,初期为暗绿色,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病健交界处无明显界限。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会迅速扩展,叶背边缘可见一层白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斑呈浅褐色,继而变为暗褐色后干枯。[2]

茎秆发病:茎秆发病,初呈水渍状,渐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腐败状,病茎部组织变软,水分供应受阻,严重的病部折断,植株萎蔫。[2]

果实发病:多从青果近果柄处发病,病斑呈不明显的油渍状大斑,逐渐向四周发展呈云状不规则斑,病斑边缘没有明显界限,后期逐渐变为深褐色(好像铁锈),病斑稍凹陷,病果质硬不软腐,周缘不变红,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果实病部出现条状裂纹。[2]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保护地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有时可以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流行。[3]

流行规律

适宜的气候条件:番茄晚疫病是一种适温高湿型病害,白天气温在22-24℃,夜间在10-13℃,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即可侵染植株,尤其在连阴雨、弱光照的条件下更易发生流行。

品种抗病能力差:植株感病番茄品种,易引起番茄晚疫病的发生流行。

栽培条件不利:植株郁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土壤贫瘠,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番茄与茄果类蔬菜连作:许多地区由于耕地少,蔬菜轮作倒茬困难,存在番茄与茄果类蔬菜连茬种植或番茄与茄果类蔬菜间套作,一旦上茬番茄晚疫病晚疫病发生严重,则为下茬番茄种植提供了大量的病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