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69集-如何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大宗师】第69集-如何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00:00
11:3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如何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听到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大家都觉得很开心。这是《庄子》里面非常标准的一句名言。但是,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要跟谁去相视去莫逆呢?


这一集所谈的是《庄子‧大宗师》的第七章,里面提到有四个人,他们如何可以成为朋友,就是需要有什么样的觉悟。接着第二段就谈到里面有两个人:一个生病,一个去探望他。两个人对话内容就是一种觉悟的验证,是不是真的觉悟了?验证一下。第三段就是生病的人会有各种假设,在这一章出现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叫做造物者。我们把这三段照顺序加以介绍,有重要的概念再做说明。


先看第一段,怎么样才可以成为这样的朋友。

庄子是这样写的。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在一起谈话,说:“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尾椎;谁能明白生死存亡是一个整体;这样的人,我才要同他交往。”四个人相视而笑,内心契合,于是结为朋友。”


要交这样的朋友需要有条件的。他们四个人因为一起觉悟了,人的生命根本上是怎么回事,要把『无』当作头,代表什么?所有的一切从『无』而来,几十年前,一百年前我们都不存在。我现在活着,要把『生』当作脊梁,我们的脊椎从头往下;把『死』当作尾椎;最后到尾椎就结束了。


这生、死、存、亡是一个整体,它不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或是时间的概念。不是说你住什么地方,有多大,你活多久,今年几岁?不是那个问题,它是一个整体。所以生死存亡要看开,没有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进而对于人间的得失成败也都能够看开,知道这些都在“道”里面。


交朋友真的很困难,跟一个人交往,观念不一样那就麻烦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当然,也可以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定要喝酒吗?不一定的!真的有对人生的体悟,像这边所说的四个人,那是非常愉快的境界。不用说话—相视而笑,笑笑就好。事实上很多时候,朋友在一起说话说半天,越说可能误会越多。等到散场之后,回家越想越不对,再打电话吵一架,这种事情很多的。


接着,有两个人的故事要继续了。这是第二段。


庄子怎么写。

“不久,子舆生病了,子祀前去探望。说:“伟大啊,造物者竟然把你弄成这副蜷曲的样子。”子舆弯腰驼背,五脏挤在背部,脸颊藏在肚脐下,双肩高过头顶,发髻朝着天空,气血错乱不顺。但是他心情悠闲而若无其事,蹒跚地走到井边,照见自己的身影,说:“唉呀!造物者竟然要把我弄成这副蜷曲的样子。”子祀说:“你讨厌这副样子吗?”


这是第二段,在这里说明人难免会生病,会老,样子会变。生病的是子舆,他的情况一看,以为是支离疏来了,情况居然很接近。他五脏挤在背部,脸颊藏在肚脐下,双肩高过头顶,发髻朝着天空。这几句话完全是支离疏的翻版(〈人间世4.14〉)。庄子所能描写一个人身体残缺的情况莫过于此。


这时候提到一个词“造物者”,这点非常重要。我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先学了西方哲学,知道西方有“上帝”的观念,上帝创造世界。读《庄子》的时候吓一跳,原来“造物者”三个字,两千多年前,庄子用中文早就写下这三个字了。这三个字有多重要,你知道吗?在《庄子》书里面出现七次造物者,另外一次是造化者,看到再说。


更重要的是,有一次是在〈天下篇33.8〉里面,描写庄子自己的生命境界:“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他跟谁同游?造物者;造物者是谁?就是道。讲道,同学们跟我一样听到“道”都觉得很抽象、很难把握。现在说造物者就觉得比较清楚了—创造万物的来源。


往下的话,庄子跟谁交往?外死生无终始。又是“外”;外天下,外物,外生,外死生无终始。没有什么时间上开始结束的问题。跟这边所说的把『无』当头,把『生』当脊梁,把『死』当尾椎;明白生死存亡是一个整体,不是类似吗?庄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他就是要找这样的人做朋友,还找不到怎么办?先跟造物者做伴吧!


我们一般听到“造物者”会以为是翻译的,从英文的Creator翻译过来的,Creator就好像西方创造的上帝一样。在中文里面讲造物者,就不要把它想成创造世界的上帝,把它想成万物从道而来。对万物来说,道就是造物者。何必规定说,跟西方会不会类似?我们讲中文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担心这些?不要忘记!造物者是非常明确而纯粹的中文!

人活在世界上看一切都在变化,然后说应该有个造物者,这很自然。庄子就是第一位这样说的。造物者来了,后面就要问:“你子舆的身体变这个情况,是怎么回事?你会不会讨厌这个样子?”子舆怎么回答,这就是这一段的重点。


庄子继续写着。

“子舆说:“不,我怎么会讨厌呢!假使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使把我的右臂变成弹丸,我就用它来打鸟再烤了吃;假使把我的尾椎变成车,把我的心神变成马,我就乘坐这辆马车,难道还要找别的马车吗?


再说,有所得,是靠时机;有所失,就要顺应。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中。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除倒悬。那些不能自行解除的人,是被外物束缚住的。再说,外物不能胜过自然的造化,那是由来已久的啊,我又讨厌什么呢?”


这段说得多生动,前面三个假使。的确,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遭遇。要经常问:假使是我这样那样,该怎么办?多潇洒!左臂变成公鸡,用来报晓;右臂变成弹丸,用来打鸟再烤了吃。这样的话都很熟悉,以前也已经看过了。不要太着急,才看到蛋就想说孵出来是公鸡可以报晓,才看到弹弓就想说要打鸟烤了吃(〈齐物论2.14〉)。他用类似的句法来说明三个假使。假使怎么样?顺着做就好了。


有所得,靠时机;有所失,要顺应。后面就是庄子的名言要记下来—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一句话:安于时机顺应变化,哀乐之情不能进入心中。记得前面说过,庄子所说的无情是说:不要让哀乐之情影响到内在心中的处境(〈养生主3.5〉)。不是真正的没有情感,这一来的话不受外界的各种状况所影响,这样就解除倒悬。


古人常常用倒悬,把人倒挂起来多难过。如果活在世界上只有人间的价值观,那叫做颠倒错乱。就好像一个人被倒过来一样,想起来就很难过。解除倒悬让你昂然挺立,头在上脚在下,站在天地之间多么快乐。


最后结论是说:外物不能胜过自然的造化。整个自然界再怎么变化,我的身体再怎么样变化,这是自然的造化。我又讨厌什么?就是把我的身体再怎么变,再怎么扭曲;我只要活着,还是继续有认知能力,我就可以进入到启明的境界。身体的状况,什么年岁;是不是生病,离死亡不远;根本不是问题!


在〈大宗师〉里面,前面庄子多次用各种方式描写古代的真人,后面就讲到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界跟人类获得道之后的情况;最后几章就要描写有好几个人他们都是悟道的,彼此成为朋友。而这种朋友的相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做一个描写。


下一章的主题是:造化有如熔炉,何必计较太多。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悟省行

    有所得要靠时机,有所失就要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中,这就是古人说的解除倒悬。 做不到,也是因为没有真的知道。知道了而做不到不是真的知道。 感恩傅教授,没听您的讲解之前,自己预习庄子,根本就没得到主旨。

    悟省行 回复 @悟省行: 谢谢所有点赞的朋友,我自己也拾起了那时的理解,在今天的情景,安时处顺,一直都需要。

  • 善吉858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安于时机顺应变化,哀乐之情不能进入心中。

  • 善吉858

    有所得靠时机,有所失要顺应。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安于时机顺应变化,哀乐之情不能进入心中。

  • 听友376468418

    从头到尾 ,从无到有, 从生到死是一个整体。 无始无终我都在道里与道和而为一, “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造化,即便是我老之将至身体残破不堪,我一样的快乐,因为我知道我离着“启明”越来越近了,我就真的是休息回家了。

  • 听友376468418

    庄子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与迦叶的“拈花一笑”,大概都是两者心灵相通,然后会心一笑的境界吧?

    我想一个人____静静 回复 @听友376468418: 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 容容读故事

    安时处顺 有人说道家有些宿命论 我说不是,当真正了解老子的无为含义,就会了解。

  • 渊静5615

    谢谢傅老师!早安!

  • heart1965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 1332399ytxz

    为什么买了课程想重复听不行啊?

  • M睡不醒M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