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子:爱在心、口难开? | 睡前聊一会儿

中国式父子:爱在心、口难开? | 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5:34
最近热播的年代剧《人世间》中,小儿子周秉昆与周父两场剑拔弩张的争吵,由于“过分真实”而在不少人心中激起强烈共鸣。明明互相在意却偏要彼此否定,渴望理解却话赶话争得面红耳赤,让不少人看到了自家的影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中国式父子。 “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一句流传甚广的歌词,成了很多父子的真实写照。一个沉默寡言,一个年少倔强;明明饱含爱意,却从不流露出来;满意深藏心底,批评却常挂嘴上……不只是拧巴、疏离,甚至有人形容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点燃战火的,可能是父亲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可能是吝于赞赏肯定却总拿着放大镜挑错。战火也在孩子寻求认可、渴望尊重、追求自我的挣扎中越烧越旺。在社交平台上,话题“中国式父子为何难相处”阅读量达1.2亿,可见一斑。 事实上,去除极端个案,大部分家庭里哪有那么多不可调和的是非对错,之所以难相处,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缺乏沟通以及不善于沟通所致。有人说,父爱像禅,不方便问、不容易说,只能领悟。沉默、严厉,很多人给自己的父亲贴上这样的标签。这种典型性格背后,有儒家文化在表达感情时的含蓄隐忍克制,有特殊成长经历和代际认知差异的局限。在作家朱自清笔下,“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就是内敛的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孩子的感情同样隐忍克制。不仅如此,爱之深责之切的父辈还极有可能打着爱的旗号过度干涉孩子的人生。一个不问、一个不说,对抗情绪就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堆高,成为横亘在亲子关系中的大山,让彼此越发疏远。 然而,严厉、沉默,不代表不爱。时光流转、角色变迁,不少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渐渐读懂沉默背后的脉脉温情、看见坚强背后的脆弱和艰辛。也有父辈会在看到一直放心不下的孩子已经成长为生活的勇士、挑起生活的担子时欣慰放手。针尖对麦芒的紧绷总会随着一方的撤退而土崩瓦解,达成与过去、与彼此的和解。这是生活的温情所在。 不过,虽然从影视作品到文学创作都喜欢设置尽释前嫌的环节,但生活往往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情节。现实中,长久的疏离哪能轻易跨过时间的河流,更多的理解也不一定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没有上帝视角的普通人,可能永远无从知道那些严厉的表象下,藏着多少深情厚爱、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亦无从探寻对抗背后的误解与真相。亲密关系里的创伤,很可能成为彼此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很多时候,伤害就是伤害,不是所有的误解都终能消弭,不是所有的遗憾都有机会弥补。这也是生活的残酷之处。 显然,在亲子关系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谁是胜出者。如今,这样的议题得到了更多的探讨,也引发了更广泛的思考。虽然惯性难以扭转,但觉知带来了改变的契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曾经身处困境的人们,有意识地实践新的相处模式。或许,放下彼此的评判标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好好说爱,松弛的关系会让彼此的联结更加紧密。其实,不只是父子,其他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正是:父子本连心,奈何隔山海?做不成知己,也别成甲乙。 (文 | 钟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