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熙24节气生活美学(节选)• 雨水:冥冥鸿雁飞

睿熙24节气生活美学(节选)• 雨水:冥冥鸿雁飞

00:00
08:48

今天是农历壬寅年正月初二十八,雨水二候“候雁北”的最后一天。中央气象台报道说,这个周末,全国普遍性地气温上升,春天“东风解冻”的气息日趋明显。


另据报道,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达到20至21℃,而明天的气温则有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在13℃左右;春天依旧如此姗姗来迟,倒真是象极了刘长卿《雨水》诗中的“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而后两句,“鸿雁声声传消息,轻转飘洒满天涯”,或者李白的“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则更契合了当下的雨水二候“候雁北”,以及《易经》用于雨水的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换句话说,就是雨水二候“候雁北”,大雁翩翩北归,美则美矣,但其真正的涵义,实际是以“鸿雁”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南北迁徙,例如《吕氏春秋》所说的“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的“意象”,表征雨水时节的气象变化,包括《易经》所说的卦爻之变,“有动则有变,吉凶皆生乎于动”,——只是,最好不要像这几日突然暴发的俄乌战争,瞬间天动地摇,生灵涂炭,或者“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说到“生灵涂炭”和雨水的“候雁北”,我想起我们在以前的节目中曾说过的《诗经•鸿雁》。对《诗经•鸿雁》,我倾向于朱熹所说的,《鸿雁》是“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这也是“哀鸿”常常代指离家失所或远陡他乡之“流民”的由来,而成语“哀鸿遍野”就更令人肝胆欲裂了。至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将“余寒驾春风”时节的“鸿雁”,审美地化为具有哲学意味的灵性之物,则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王安石《余寒》


结合上下诗文,“冥冥”似应与苏轼《喜雨亭记》中的“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同解。宇宙天际,苍茫、深邃、幽远,似鸿蒙(浑沌未开)而恒在。鸿雁作为颇有灵性的候鸟,则应天时而动之于地,展双翅而飞之宇。在这里,雨水二候“候雁北”,实则就是《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所说:“互震为雁,坤为岁,故曰候”,以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亦即王安石的“此鸟知阴阳”,正仿佛是《吕氏春秋•执一》所说的“五帝以昭,神农以鸿”。


于是,王安石的《余寒》便有了宏大而深刻的“用典”式的哲学背景和伦理视野,更为接下来的“鸿雁”的审美意象化,增添了另一种理性或者人性的光辉:


冥冥鸿雁飞,
北望去成行。


请注意“望”字,再加一个“去”字;望,远视,远远地看去,或者仰视且带着某种期盼、盼望,甚至如《尚书•舜典》所说的“望于山川”,带着祭祀大地山川、日月星辰的神圣意味;而“去”,离开或者前往、向往,抑或“失去”,甚至于“去世”、死亡,如《史记 • 周本纪》所说:“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则有着淡淡的忧伤——由此,一个苍穹之下仰天凝眸着的沉吟哲人便从诗中跃然而出了!


鸿雁,是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哲学与审美意象,雨水二候,即“孟春阳气既达,候雁自彭瑟而北矣”;“候雁北”,潦潦三个字,绝不仅仅是说什么“雨水二候”时,冬天飞往南方的大雁开始飞返北方驻地,而是古人以“鸿雁”表征着天命四象、24节气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甚至某种政治理想与警示,如适用于雨水时节的《周易•泰卦》就说,“城复于陛,勿用师”和“城复于险,其命乱也”……这虽然有些说来话长,且有迷信与愚昧之嫌,但我还是不由地联想到眼下正战火纷飞、难民竞相出逃的乌克兰,以及那惟恐天命不乱的美立坚政客与商贾们的狰狞嘴脸,——但愿这一切不要应了我们祖先雨水二候“候雁北”所隐含的谶语,不要太多地伤天害命吧!


同样,我们明天又将“天命”般地迎来时令的规律性变换;《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说:“上艾动,坤变为良,良为山林,故为草木”,即雨水节气的第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明天是雨水节气的三候“草木萌动”,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天之命地之运,是任何政治、经济或军事行动都改变不了的,也是在解读与我们始终相随相伴着的24节气时,我们所应有的知识性自觉与生活原则。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雨水时节,还是用我们曾引用过的这一句诗,遥祝天下人平安康宁,天佑中华!


我是睿熙,感谢您今天的陪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魅力玫林

    声音很美👍

    好运笛儿 回复 @魅力玫林: 感谢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