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64集-人生的烦恼来自好恶之心,读懂这一段才能活得潇洒

【大宗师】第64集-人生的烦恼来自好恶之心,读懂这一段才能活得潇洒

00:00
10:5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人生的烦恼来自好恶之心,读懂这一段才能活得潇洒。


我们进展到《庄子》内篇的第六篇〈大宗师〉。大宗师所说的就是道,能够悟道的个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这里上场的真人。他一开头强调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我们常常强调人的德就是认知能力,把认知能力推到最高能够悟道,也就是像真人一样有了真知。真人什么情况呢?


在上一集,我们再整个归纳一下,真人有两个特色。第一,情绪不受干扰。譬如说,错过时机而不后悔,赶上时机而不得意。第二点是生理状态稳定,也就是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


在这一集要谈的是什么?谈的是他可以从容接受一切,照这三点来看的话,就知道他进展的顺序。第二章是今天的重点,开头他也提到古之真人如何如何,但是后面一半会提到圣人,很多人认为后面那一半是后学加进来的,事实上未必如此,等下再说为什么。


在开头的时候,第一大段描写古代的真人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刚刚说的从容接受一切,我们看庄子怎么写。


庄子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古代的真人,不懂得去喜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时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时不会过度隐藏;只是从容地去那儿,又从容地来这儿而已啊。他既不探问自己的起源,也不寻求自己的归宿;对任何遭遇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而回复本来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不用心思去损害道,不用人为去辅助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真人。


像这样的人,他的心思陷于遗忘,容貌显得淡漠,额头特别宽大;他凄冷时像秋天,温暖时像春天,喜怒与四时相通,随着事物而表现合宜,以致无法探知他的究竟。”


从这一段听到什么?就是今天谈的主题:没有什么好恶之心,从容顺受。在这短短的一段话里面,他提到八个“不”:不知说(yuè)生,不知恶死;不会太张扬,不会太隐藏;不探问起源,不寻求归宿;不用心去损害道,也不用人为去帮助自然。


连续八个“不”什么意思?就是一般人都是那样做的,真人就不那样做。因为他悟道了,悟道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后面又提到很多像春天,像秋天。他的身心状态如何?他的情绪跟四时配合,他能够顺人而不失去自己的立场,用“不”来描写人生的修养,是一种很高明的办法。


譬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孔子的学生曾参反省自己的时候,就用三个不:“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称赞颜渊的时候,他也说:“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最标准的一句劝导学生的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都是用“不”、用“勿”,用反面的方式来强调什么?一般人都那样做,悟道的人就不会那样做,否则怎么可以说是悟道。为什么?道是一个整体。


一般人的想法都是有人间的价值观,有各种“好”跟“恶”,而真人超越这一切。我们也常常强调,道家的思想是不以人为中心。掌握这句话,对于这里所描写的古代的真人就觉得很亲切。



我们对于真人的认识,已经有三个重点了,再重复一下。第一,情绪不受干扰;第二,生理状态稳定;第三,从容接受一切。下一章还会有对真人的描述,但在这个地方,就在第二章里面后半段,忽然提到跟圣人有关,还提到圣人用兵如何如何;最后再总结有八位古人都是很有名的,他们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到底怎么说?


我们把这一章的下半段先做个介绍,庄子继续这样写着。


“所以,圣人指挥作战时,能消灭敌国却又不会失去人心;以恩泽加于后代万世而不是因为偏爱世人。因此,快乐不与万物相通的,不是圣人;有所偏爱的,不是仁者;等待时机的,不是贤人;无法明辨利害的,不是君子;为了名声而失去自我的,不是读书人;牺牲生命但失去本性的,不是可以治理别人的人。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等,都是被别人驱使,让别人安适,而不能使自己安适的人。”


这篇内容相当丰富,前面就提到圣人。很多人认为,圣人在这边是不是后代的人所写的加进去,其实未必如此。为什么?因为他提到圣人怎么用兵。很多人怀疑说,圣人怎么可以用兵?但不要忘记,在《庄子》书中出现的圣人是跟人间比较有连结的。


从老子开始,他就是悟道的统治者。所以他的统治者身分,有时候还会出现,但他指挥作战,跟一般人一样吗?完全不一样。消灭敌国却不会失去人心,代表他做的是正确的;恩泽加于后代万世,而不是因为偏爱世人;这都是跟“道”学会之后具体的表现。活在人的世界,总是要让人的世界安顿,这个时候不得不用一些世俗的方法,以达成那种高尚的愿望。


后面提到几种描述很有趣,譬如圣人,他的快乐与万物相通;仁者,他没有偏爱;贤人,他不等待时机;君子,能够明辨利害;读书人,不会为了名声而失去自我。你要治理别人吗?你不能失去自己的本性啊!


最后提到八个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譬如说,狐不偕:是尧的时候一位贤者,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不要,居然去自杀了;务光:商汤要把天下让给他,他也不要,也自杀了。后面几位譬如说,纪他:听说商汤把天下让给务光,他怕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也带着学生去自杀了;申徒狄:听说纪他的事,也去跳河了。


你说这些人,实在是怎么想的,将来在《庄子》的杂篇里面有〈让王篇〉再做说明。另外像伯夷、叔齐,我们都很熟悉了,他反对周武王去讨伐商纣,周武王成功之后,两兄弟就不愿意吃周朝的食物,饿死了!至于说箕子,很熟悉啊,他是在商纣的时代,假装发疯才避过一劫;胥余,情况跟箕子类似。


我们现在看到这八位古代著名的人物,庄子认为他们都是怎么样?被别人驱使,让别人安适,而不能使自己安适的人。在这个地方,庄子强调:你要自适其适,自己要过得舒适,不必想太多别人的情况、天下人的情况。这种想法不见得是代表自私自利,至少代表说我管好我自己的事情。


活在世界上生命这么可贵,珍惜它好好过完这一生,过得自在过得轻松一点,为什么不可以?这八位贤者是儒家或是其他学派所推崇的,但是庄子不见得认可。他认为说,好好的人生总有其他选择吧!


这一集,我们学到很丰富的材料,一方面从上一集接下来,把古代的真人做进一步的说明,他们能够从容接受一切,没有什么好恶之心,这样才能活得潇洒。而后面提到圣人那一段可供参考,最后那八位古代的贤者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要从里面照见自己,应该怎么样过得安适。


下一集的主题是:天与人可以相安无事。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悟省行

    做不到真人的境界,也很安适,知道这辈子也不及傅教授的学问,也很安适,我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这也可以安适,那夫复何言呢。知道做不到,就这样吧,也接着安适地听课。

  • 阿白聪明豆

    真人的情緒不受干擾,生理狀態穩定,從容接受一切。

  • J之大盗

    无所执着,顺应一切,成就一切。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而无不为。谢谢老师

  • gh0001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自适其适

  • 治人事天

    古代的真人,不懂得去喜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时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时不会过度隐藏;只是从容地去那儿,又从容地来这儿而已啊。他既不探问自己的起源,也不寻求自己的归宿;对任何遭遇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而回复本来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不用心思去损害道,不用人为去辅助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真人。

  • 善吉868

    人的德就是认知能力。

  • 容容读故事

    修道之人,从不离辎重,既悟道就不会做一些丢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情绪不受干扰;第二,生理状态稳定;第三,从容接受一切。 但是不解为什么庄子说那真人脑门是宽宽的,难道就是宽宽的?想必庄子看到过真人修道时的样子吧!😀

  • J之大盗

    用其知养不知——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学做“八不”达到形与神俱,从而做事中正平和得人心。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让别人安适,也能使自己安适。安顿好自己 ,平常心是“道”。

  • 君悦读

    道家的思想是不以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