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史铁生: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00:00
12:53




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


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


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叶子素心

    他的母亲不离开,他就还在自暴自弃,他的情绪一半是向着命运,一半向着爱他的母亲。那个小心翼翼的母亲的爱,那么深,那么痛,那么无奈,又那么的无地自容……

  • 塞北寻梦

    作者真实的心路历程…而他的母亲;那个当年遥遥相望的身影…定格了脑海的永恒!

  • 青青木叶

    小学时课本里有一篇《秋天的怀念》

  • 我从天上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主席。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他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 人生不如不想见

    孩子获得成长与救赎的背后故事往往是血淋淋的。小的时候我总天然地黏着母亲;可是慢慢地我忙着上学母亲忙着养我,我开始逐渐适应缺少母亲的时间;再后来我有了青春期的叛逆,不愿再服从大人们的管束,一心渴望着自以为的自由,开始与母亲有越来越多的争吵;然后是我进入大学,内心充满着由穷小子与城市文化碰撞所带来的自卑与学习上苦求不得而来的迷茫,于是在他人面前谦逊有礼的我变得只在母亲面前暴躁易怒,只会将自己如今的不幸归于大人们的“指手画脚”,愤怒指责着她为我而活的样子;再往后,我步入社会,我才逐渐发现自己曾经的浅薄无知,自私任性,开始逐渐与她和解试着珍惜她。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发觉自己又被打脸了,

    人生不如不想见 回复 @人生不如不想见: 在以往的每次冲突中,我总以为自己知道了母亲有多么为我好,总觉得她有多么不理解自己,并为这种不理解而痛心不已。可我却没有想过一个全心全意为自己而活的母亲在渴望理解孩子而不得,渴望帮助孩子而不能时的无助。真的很幸运能读到今天的这篇文章,让我能更距离地与母亲接触。

  • 乔治安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 六屋

    质朴,情在言外;自然,毫不娇作。

  • 一毛说书

    好听

  • 听友287396837

    文中有错别字

  • 只是代号罢了

    听到看见母亲的背影顿时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