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琐碎的生活账本,写尽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曾圣人”。
精华笔记
曾国藩的一生唯恐得到“清官”的名声,他既“清”也“浊”,以“浊”为表,以“清”为里。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张宏杰的《曾国藩的经济课》,不仅是一部曾国藩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史、社会史,涉及到清代京官的收入支出结构、湘军的饷源与饷制、晚清督抚衙门的运作、陋规的形成过程、清代乡绅阶层的社会作用等诸多问题。
一、京官时期:
1. 长途秋风客: 金榜题名与集资入京(从普通农家到上层绅士,为了筹集路费而四处拜会,包揽词讼等)
2. 大北京,居不易(普通京官的日常生活,包括工资、住房、随份子、买衣服等等,即便是官至侍郎依然欠下巨债)
3. 京官如何弥补亏空(冰敬、炭敬,灰色收入)
总结:曾国藩居京十三年,坚守“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只能寄希望于体制内的收入,以至于最终欠下债务,直到任总督多年后方才还清。这绝非个别现象,京官之穷,实乃大清国的常识
二、湘军时期:
1、曾国藩湘军厚饷制度(简单介绍一下曾国藩与湘军等内容)
湘军的工资到底有多高(湘军薪水、办公银、职务加银)
2. 清代低饷制度(与湘军对比)
3. 诸将皆富,大帅独贫?
(1)曾国藩为什么没有发财(湘军统帅的收入,曾国藩的收入花哪儿了?)
(2)曾国荃及湖南军功绅士大面积崛起
总结:曾国藩所带领的湘军风气与众不同,原本作为统帅想要发财易如反掌,但他以身作则带出了一大批廉将。然而,曾国藩被解除兵权回家之后,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宽严相济,而对于曾国荃等人的敛财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就所谓“诸将皆富,大帅独贫”的局面
三、总督时期:
1、清代总督的收支结构(收入、陋规等等)
2、曾国藩的赋税改革与裁撤陋规(自身的收礼、严格周围的工作人员,大的方面是整顿包括盐务、赋税改革以及陋规的裁撤)
3. 曾国藩的家庭生活(家中女眷的日常、家里一年的支出,请客送礼、最重要的部分是幕府的开支情况,小金库的建设)
4. 由此看晚清督抚的三种类型:贪墨、中庸和清廉。(对比举例李鸿章、左宗棠,后者与曾国藩更接近)
总结: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权利的总督——两江总督,曾国藩确实整个机构和官僚中唯一“有编制”的。总督衙门这套非正式权利系统巨大的开支,只能通过所谓的“规费”来解决。曾国藩官场立新风,主导赋税改革、整顿盐务、清除劣员是否真的起了作用?作为一个既清也浊的封疆大吏,身后最终并未留下继续,真正是“不积银钱留与儿孙”。
低薪制度不是清代独有的现象,但是明代以前官员俸禄尚未至收支不匹配的程度。清代又出现的京官、外官收入不平衡,正式收入与支出完全脱节,公费收入过低等现象,可以说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薪俸缺乏制度化、标准化的安排,以至于导致官纪败坏,贪污成风。
曾国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了既清又浊的做官方式,是年轻时候立下的大志愿,也是他的出身和家庭所导致。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曾氏家族由庶民到高级绅士阶层的成长过程,与曾国藩的个人成长互为呼应。一清一浊,一内一外,一个赚里子,一个赚面子,共同推动了家族的兴旺发达。
书名:曾国藩的经济课
作者:张宏杰
撰稿人:黄薇
撰稿人简介:历史学博士,图书馆员
主播:路琨
策划编辑:左宓
总编辑:徐苑
这本很适合跟杜凤治日记一起看啊,两位日记达人记录的晚清官场镜像~
一句话,后期曾国藩是“外圆内方”,也是我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
做圣人难,对自己难,对家人也难
声音非常好听
通过科举改变家族的命运,当官的工资不高,但可以通过边际效应增加收入,解决日常的生活支出用度,“成为圣人”也是坚持的做官原则,既清也浊,看历史有借鉴参考意义!
总督衙门这套非正式权利系统巨大的开支,只能通过所谓的“规费”来解决。
呵呵,曾剃头也能让现代人吹捧
总结的个别地方不对,曾国藩以母亲过世回家是因为怕功高盖主。
那是呀!科举考上了,相当于处级干部起步呀,还有不小几率实职!现在考个博士,就能给你个县委书记干吗!?
以总人口类比科举难于高考不准确,过去文盲人数庞大与当今九年义务教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