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云何为慧?“印证”的过程如何?

349云何为慧?“印证”的过程如何?

00:00
12:07

云何为慧?不然,你以为打坐就是定啊?那你是在那里打妄想,打坐正在那里打妄想。你想守住一个空的境界也是妄想,你守住一个不空境界也是妄想,你昏沉更是妄想,散乱也是妄想,没有不是妄想。你懂了这个定,那才可以了,才可以修定,也很快会成就了,因为这个理你认清楚了,这条路你认清楚了,你不会走错了,自己碰到什么境界就清楚了。 好,现在第五个别境,慧:“云何为慧。”什么叫做慧呢? “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什么是智慧的境界?由定生慧。“于所观境”,你所修持所观的境界。“简择为性”,这个“简”古文叫简,现在翻译过来就是选,选举那个选。你能够简选,“简择”,“择”,这个是好的我拿起来,这个不好我不要。等于你到百货公司买东西,菜市场买东西,你会拣选那个好的。“简择为性”,“哎,这个对!”“断疑为业”,到了定得了以后,生出来的智慧,断除了心中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叫做智慧。 所以,我常常讲有些同学,用功打坐有一点问题,研究了一点问题,在日记上说:“老师,你说我这个怎么办?”“老师,这样子……。”老师不是帮助你修行啊,我给你答复了没有用啊,答复了你,下面又不懂了,你自己不修定、不修慧,光是问老师怎么办,那有什么用啊?老师告诉你,前面还有个门,你过去吧。过去后,门前面有个电梯,又跑回来问:“老师,前面门我找到了,有个电梯按不按?”我说你去按。按了以后,“老师,那个电梯到了五楼,不到十一楼,你说怎么办?”去你的!教学生碰到这样的,我这个老师倒了三辈子的霉,一点慧力都没有啊。所以,叫你修定,就要修慧。你修定为什么不做观慧,所以永远是笨蛋。那你的修持,你的打坐都是白费。所以,“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你以为你在这里用功啊,没有用啊!在造了孽啊,造孽就损了福报了。那么好一个环境,不向慧力上去修。 所以慧,要特别注意,“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这是释迦摩尼佛悟到的,他找谁印证啊?!自己的慧出来了,一个问题就解决了,一通百通。“老师,你说我这样是不是啊?”可见你还在疑中嘛,你问我干什么?我可以给你印证说完全对了,(但)你若对了,这个人不需要问问题,已经对了。你真对了,所以古人很多了,悟道真对了,到他前面一来,一看:“你回去,对了!”不等他开口,那才叫印证!你说:我问你,我有个什么境界,我做一个什么梦,得了什么,老师啊,你给我印证下。去你的!一脚给你踢开了,给你个“脚印”,就是踢开了,叫做印证。所以印证是这样。 所以你看参禅,我们看满清三百年以来,两百多年前你看雍正皇帝,在家里没有当皇帝以前,一个人打七,四十九天参禅。对了以后来看章嘉国师,章嘉站在门口一看,“这个,贝勒爷,对了,回去!”那个时候他还不是皇帝了,还是世子啊。雍正笑一笑就回去了。很多嘛!你看古人,你看《指月录》上,有些对了的,对面一看到,师父一看到,把扇子扇两下,“回去!回去!”就对了。一看那个情况,已经断疑生信。慧就是这个东西,叫做慧。那么,这是慧的这个性质讲了。它的效果呢?1402 “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慧的功能,它的效果。“德失”,得到了那个境界,成就了,自己也晓得对了,就是证了,成就了;“失”,糟糕!走错了路,自己也知道这是错了,这叫做慧。学佛,我一直告诉大家,是慧学啊,不是不是慧学。 “俱非境中”,怎么叫做“俱非”?既不得也不失,既不善也不恶,无是无非,都不是,空?连空也没有,这个境界。那我何以知道这个境界是对了?你的自性慧所发生知道。“由慧推求”得到“决定故”,由于慧的推求,得到决定,都靠智慧的推求,抉择推求得到“决定”。 “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那么,相反这个慧的作用,没有经过定慧训练的人,在那个“非观境”界,普通凡夫的境界上,不属于观慧的境界。“愚昧心中”,一天到黑心里头笨笨的,也没有智慧,茫茫然。“无简择故”,自己没有智慧的简择的能力,这个就是慧没有发起。何以没有发起?没有经过定的修持来。所以慧,定慧也是心理训练特别的境界,不是一般能够有的。因此,它不属于“遍行”,属于别境。那么,这里提一个问题:有人天生的智慧特别高呢?因为他前生修持过。这里没有包括三世这个问题,没有告诉你,包括了三世十方,包括了多生多世的问题都在内。那个问题是另外讨论,是在三世问题里头,不在这个里头。 那么现在,提另外辩论的意见:“有说尔时亦有慧起。但相微隐。天爱宁知。对法说为大地法故。”他说,这是另外有一派,佛过世以后,唯识学兴起,所谓天是“大天”,也是一个法师的名字,也是佛的后世的弟子,也是领导一派修行人的,不过他没有到家,当时在印度影响也很大。他们说:这个慧不一定是这样,人的心中随时有慧,不过这个慧的相、心态“微隐”,力量不够强,大天一派的学理是这样。他这里说,大天一派的学理不谈了,后来各派各派都把他批驳的很多。“天爱”,他自己爱这样说。“宁知”,他哪里知道,那就不讲了。 “对法说为大地法故”,“对法”是什么呢?“对法”就是逻辑的辩论,就是逻辑的相对的论辩学派。所以《阿毗达摩论》,达摩这个音是梵音,翻过来就是论,讨论的论,叫做论藏。阿毗就是“对法”,跟人家彼此对立的论辩,相对的。“对法说为大地法故”。 这一部分的道理啊,我们要详细讲就麻烦啦,要引出来《俱舍论》,俱舍宗一派的理论,俱舍宗也专门成立一个学派。不过,到了唯识法相学出来,已经把它吸收了。不过,日本啊、英国啊,外国有些学者专门喜欢研究《俱舍论》,这是现代一百年以来很有趣的事情。实际上,过去已经被唯识完全吸收了。不过,我们大藏里头,《俱舍论》的诠释解释等等,也有保留。现在有些新兴的佛学者,还专门喜欢研究那个,拿到鸡毛当令箭,也来讲佛学,当成真的,那就很笑话。这里都不谈,把它批驳了。“诸部对法。《俱舍论》的串释、解释等等,那么也有保留。现在有些人新兴的佛学者还专门喜欢研究那个,拿个鸡毛当令箭,也来讲佛学,当成真的,那就很笑话。这里都不谈,把它批驳了。“诸部对法。展转相违。汝等如何执为定量。”他说,在唯识法相来讲的,玄奘法师的总集下来,诸部佛过世以后,佛的弟子各派的修持大师们,都自有一套理论, “诸部对法”,逻辑论辩的方法“展转相违”,各派所传承的思1403想,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矛盾,“汝等如何执为定量”,你们后世研究的人,不可以拿那些东西认为是确定的,绝对性的真理,叫做“定量”,这是不可以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烛影摇红谒金门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