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什么是真正得“定”?02

348什么是真正得“定”?02

00:00
13:17

反面的道理:“有说尔时亦有定起。但相微隐。应说诚言。”他说,有些人说:只要人静下来就有定,同我们讲话一样,替自己辩护。“哦,我打打坐,虽然老师骂我不是定,我总不错吧?!”这个也有点。“但相微隐”啊,“哦,有时候我的妄想就 没 有普 通那 么多了 , 总不 错吧 ?虽然 没 有大 功德 嘛,小 功 德总 有一 点 点嘛?!”“应说诚言”,“所以,我还是讲我是在定中,也是老实话。”这个是大家自己对自己逃避的话。 “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遍行。”说定不是遍行。他说,你要知道,定能够使“心等”,整个心里的杂念妄想,“和合”了,专一了,其他的妄念不起了,并不是被你打死了,其他的妄想受这个正念的影响啊,“和合”了。 所以,我常常跟你们比方念佛法门啊,为什么用阿弥陀佛,或者你观光明定,一个光明境界——做面包一样,擀面条一样,用这个湿的面粉慢慢擀擀,把那个干的面粉都粘拢来,它不乱飞了。所以,为什么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用这一句擀那些乱飞的心念,你一个妄念来,阿弥陀佛把你攥进来了,再来,阿弥陀佛……所以我有时候形容它是“肉包子打狗”,阿弥陀佛是肉包子,妄念是狗,狗一来汪汪汪叫,阿弥陀佛!狗一听到就不敢响了,妄念就打死了嘛,就是肉包子打狗!你一个一个妄念的狗都打完了,阿弥陀佛就出来了,那个肉包子还是肉包子,就是这个道理,“同趣一境”。 所以他说,因此定的境界,不能够一定归到别境里头,它也属于遍行。这是一派,也有道理哦,修持也有点经验,但理上不彻底。那么,辩论了:“理亦不然。”他说,你这个道理啊,虽然有一点道理,但不彻底。“是触用故”,你讲的肉包子打狗一样,我拿一个正念把其他的妄念一个一个裹了,没有了,这是“触”的作用,不是定的作用,触的境界跟定不同。 你们要回去研究前面讲的触,倒翻转来。所以,唯识的仔细就是这样。所以,一般后来学者写唯识,管他新唯识、旧唯识,自己没有在心上下过功夫,光在学理上想1399写唯识的书,影子都没有摸到。它这个是完全讲修持心理之学。所以,我在学术的地方讲,这个法相唯识学是个道德心理学,它已经有个前提摆在那里,你很难破它的。你用一般的心理学,即散乱心理学来讲它这个东西就难喽!讲到什么定啊,那么,一般没有经验过,四禅八定都没有修过的,你怎么能够理解呢?是这个道理。 那么,他下面讲:“若谓此定。令刹那顷心不易缘。故遍行摄。亦不应理。”假定你认为这个定,在一个“刹那”之间,使这个心不“易缘”,“易”就是变异、变掉、不是心缘一境,所以啊,一刹那之间,这个心就在专一、不乱动了,因此,它是属于遍行的境界。“亦不应理”,这个话不合理。 “一刹那心。自于所缘无易义故。”他说,你注意了,我们人这个心态、心理作用,一刹那之间它是专一,譬如我们现在啊,诸位的心理,现在一刹那:“欸!兰花。”这一刹那,大家已经看到了兰花,这一下,兰花就是兰花,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就是刹那。一弹指间,六十个刹那,刹那有那么快。所以,刹那之间所缘,当然“无易义”,心没有变动。但是,这个时候你很专一啊,看到这个兰花很专一,可你永远留着这个兰花,你留留看?你留不住了,所以你没有定,心不能专一的。这个兰花的这个影像、这个境界,就是这一刹那看到就定住了,这个你做不到,这要修持过、训练过才做得到。所以,“一刹那”“于所缘无易义故”,这个刹那不能提这个理由。 “若言由定心取所缘。故遍行摄。”假定说,譬如刚才说这个兰花,一句,我们大家就看到,这是我心在定啊,所以看到兰花才清楚啊,因此,这个定的境界,一刹那之间也应该归到“遍行”里头。“彼亦非理。”这个道理不通。 “作意令心取所缘故。”譬如说:诸位注意,现在有个兰花,在这个催眠术来讲,已经有暗示了,就是你们大家已经受了我的暗示了。因为,说“诸位注意!”诶,你已经受到了这个牵引的作用了,得了别的暗示了。“作意令心取所缘故”,这个是作意的作用,特别作意造出一个境界来,所以不是的。 “有说此定。体即是心。经说为心学。心一境性故。”另外又有一个理论,说人得了定,这个定境,“体即是心”,定的那个作用,“体”,就是全体是个心的作用,“体即是心”。 讲到这里,我们岔过来,你们年轻人有许多看过《六祖坛经》,都看过,很多吧,大概在座的。六祖,有人问他怎么叫定?他说:“当定之时,慧在定中;当慧之时,定在慧中。”这是六祖讲的,这是讲大乘法门哦!禅宗所谓六祖的这个禅,是接引上上根器的人。悟道的人是这个境界,没有一个地方乱过,刚才我讲过,那是大乘真见道,悟道了。所以,当定之时啊,它全慧都在定中;当慧之时,定就在慧中。这是依体而言。我们普通人没有到达六祖那个境界,没有到达大乘如来禅、祖师禅境界,你不要吹这个牛喽,不要乱吹。 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说此定。体即是心”,全体就是心。即定之时,定在慧中,即慧之时,慧在定中,没有错啊,“有说此定。体即是心”。所以,经典上说,定在“心学”的范围,为什么?因为得了定的人,“心一境性故”,此心是专一住在一个境界里,它的性能是如此。1400 “彼非诚证。”这个理论提出来做反证的理由,不算是很诚恳。拿法院来讲,法官判案的话:你所提的辩证理由的证据不够有力,不够充分有理。 “依定摄心。令心一境。说彼言故。”佛说定是心学,这个理由是怎么讲呢?因为修定就可以“摄心”,把这个心收拢来,“令心一境”,收拢心,使心住在一个境界上。因此,佛把定也归到心学里头去,这个道理。 譬如“根力觉支道支等摄。如念慧等。非即心故。”这个讲起来就麻烦啦,研究唯识要全部教理(都要通),三十七菩提道品里头,五根、五力、七觉支,所以叫做“支”、八正道,加上前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拢来统计,统计下来叫做三十七分,三十七个部分兜拢来,菩提道品,都是使你走入成佛、悟道,成佛之路,这些法门。 所以,这里所提的“根”就是五根,注意啊。“力”就是五力,“觉支”即七觉支。“道支”就是八正道。“等摄”,所以定同这些都有关系。怎么样产生五根,由根形成、变成一种心念的力量,五力,因此悟道了,得觉悟了,七觉支,走入正道的八正道等等,都靠定而做到的,“等摄”。这个你要注意。那么,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们不补充了,补充起来就离开这个太远了。你们诸位要研究的,可以回去查《佛学辞典》,再不然你们下课,平常跟我们本院有些出家同学们,你请他们告诉你,就可以。下面讲,“如念慧等。非即心故”。这个别境里头的“念”,前面的,后面的“慧”,“非即心故”,是心起的作用,不是心的全体,你要搞清楚。讲完了,交代完了。我们懂了这个定的原则,晓得了,那么,你可以修定了。四禅八定,乃至修显教、密宗、止观、参禅等等的法门,可以悟后起修,真可以修定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