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苟篇第三》(12/14~14/14)
【原文】(12/14)
公生明,偏生闇(àn),端悫生通,诈伪生塞(s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翻译】(12/14)
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这六种相生,君子要谨慎对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原文】(13/14)
欲恶(wù)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熟shú)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翻译】(13/14)
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的权衡标准是: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两方面权衡一下,仔细考虑一下,然后决定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像这样就往往不会失误了。大凡人们的祸患,往往是片面性害了他们: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不考虑〖考虑〗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不去反顾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行动起来就必然失足,干了就必然受辱,这是片面性害了他们而造成的祸患啊。
【原文】(14/14)
人之所恶(wù)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 :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àn)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盗名不如盗货。”田仲、史鰌(qīu)不如也。
【翻译】(14/14)
别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它。对那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那贫贱的人一味屈就,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盗)取名誉的做法,用心再险恶没有了。所以说:“欺世(盗)名的不如偷窃财物的。”田仲、史鰌还不如个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