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电影,当代最low的题材?

爱情电影,当代最low的题材?

00:00
11:05


2月14日,左手情人节,右手元宵节,本是兵家必争的黄金电影档期。


但三部打着「爱情片」幌子的电影,却像是过期的烂茄子,集体「失恋了」。


《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手握「跨时空感应」老梗,抄作业都不能抄及格。


《不要忘记我爱你》融合失忆、一见钟情、为爱发电、意外怀孕、难产而死等经典狗血桥段,每条单出都是王炸,合体简直惨烈。


早就盛名在外的大IP《十年一品温如言》,在改编中去精华取糟粕,硬生生把自己折腾成了豆瓣评分2.7的法海念经,沦为近几年爱情烂片的集大成者。


面对扑面而来的负面评价,我们不禁扪心自问:究竟是电影市场的沦丧,还是审美趣味的泯灭,导致这场国产电影的集体「失恋」?


来源:艺恩数据


爱情片=割韭菜?

一边骂一边拍,骂得比拍得还快,赚得比骂得还多——这好像已经成为国产爱情片的普遍现状。


以影片《十年一品温如言》为例,它的陨落其实是众望所归的。


早在几年前,IP原著小说就已经深陷「抄袭融梗」的负面泥潭;电影官宣以来,关于选角不贴脸、故事情节太狗血、矫情腔调太古早等质疑早就沸沸扬扬。


但即便骂名远播,却也无法抵挡影片轰轰烈烈推进的大步伐。


在宣传上,它请来了郁可唯、A-Lin等人来唱主题曲。大张旗鼓的悲情MV里,一个过时的狗血爱情故事也被「宣传片神剪」包装得像模像样。上映更是精心挑选了2月14日的黄金时间。


于是,又一波满怀希望的韭菜被「骗进」了影院,共同见证了这部世纪爱情烂片的「横空出世」。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十年一品温如言》也是成功的。它虽然天时地利人和地集一切烂片要素之大成,却在首映当天成功把300多万人骗进影院,一举超越了曾经的《北京爱情故事》,斩获了1.46亿票房的破纪录神话。


这种票房上的成功与口碑上的逆向突围,非常典型地展露了国产爱情片的荒诞式营销现状。

细数近五年来的多数商业爱情片,高开低走几乎已经成为常态。


2021年5月,灯塔电影实验室曾做过一项《爱情电影类型分析报告》,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近年来的爱情片大多在口碑与票房上都不具备实力,多数都是依托于档期营销和情绪营销来赚取「一锤子买卖」。


爱情片走「下坡路」由来已久,这次2·14只是迎来了集体摆烂的大爆发罢了。


来源:灯塔研究院


「梗」与 IP,救不了荒芜的情感内核

都说2022情人节档是烂片互啄,究竟烂在哪呢?


纵观豆瓣短评,提及率最高的是「狗血」一词。




来源:豆瓣短评


表面上看,「狗血」意味着影片中充斥着太多套路,剧情不够合理。


从内在逻辑来看,「狗血」的根本问题在于——把爱情片完全当成塑料类型片来套,内容里缺乏有力的情感内核。


所谓爱情片,主要以男女主角的浪漫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展开。影片往往通过一系列「爱情事件」的呈现,传递一种有力量感的「爱情价值观」。有时还会融合一些奇幻、悬疑、轻喜剧等元素,使内容更具可看度。比如《罗马假日》《情书》《泰坦尼克号》《假如爱有天意》等,都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电影。


与一般类型片依靠典型元素堆砌就能勉强拼凑出个模子不同,爱情电影里并不需要什么惊心动魄的画面剪辑,或者光怪陆离的场面表现。


爱情片最重要的是一种细腻的情感氛围营造,通过男女之间恋爱细节的递进式呈现,来构造一个富有层次性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恋爱氛围感,往往需要一个有力的「情感内核」作为信念支撑。


从这个层面来看,虽然前几天上映的影片《四海》遭到全网嘲骂,但它至少有一个坚定的情感内核。当那首插曲《只爱一点点》恰到好处地响起,当那句「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说出来时,即便有人诟病它在现实层面颗粒感的缺失,至少在情感层面上是立得住的。所以说,《四海》至少还是一部「能看进去」的、及格的作品。


而轮到《十年一品温如言》《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时,这些影片已经摆烂到不想依靠真正的「情感内核」去发力了。们寻找了一个最省时省力的方式——套一个壳子作为支架,里面的内容靠现编的粗糙情节去填充。


最惯用的套路主要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抓住一个看似可爆的「梗」。比如《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整部影片其实就是抓住了「跨时空感应」这么一个并不算少见的梗去搭建整个剧情。


几年前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就是靠着这样一个类似的梗一夜爆红的,《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想要如法炮制,出发点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它只借了个壳子,自己却不会把「血肉」给填满。


俗话说得好,天下文章一般抄。像「穿越时空」、「灵魂感应」这类本身具有极大冲突性的广义梗,只要用的好,拍一百次也有人叫好。


比如去年热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其实也是一部装在套路里的作品。影片使用「穿越时空」作为支起整部影片的亮点,把「母爱与自我和解」这个大的情感内核装进去,用点点滴滴细腻的情节推进,勾勒出了一个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虽然达不到真正艺术层面的升华,但也能在影院里造成真实的感动和共鸣,激荡出一部可圈可点的商业佳品。

因此,「梗」可不可爆、有没有趣,跟电影好不好看根本没有关系。烂片想要靠「梗」取胜,无异于掩耳盗铃。


第二种,是找到一个看似根基深厚的大IP。这种操作手法近年来层出不穷,可以拿来套用的大IP,几乎拍了个遍。比如2.7分的《十年一品温如言》,本来仗着书粉庞大想着怎么搞都大差不差,结果就真的大差不差地翻车了。


网文《十年一品温如言》当年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上的爆款,其内核在于在爱情中获得的「原生疼痛的救赎」。书中男女主角各自怀着童年的隐痛,是不期而遇的爱情,为他们彼此苦涩寂寞的灵魂带来一丝宿命般的甘甜。哪怕后面主角们遭遇的无数波折都看起来狗血淋头,但因为情感层面给出的「分量」足够,所以还是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大爆发」。


而改编成电影以后,受限于敏感题材问题,《十年一品温如言》不得不删去了原著中铺垫好的情感内核,后半部分直接生硬地迎来了一系列潦草的煽情,有如空中楼阁凭空出现,引发观众的愤怒不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虽然,「狗血」和「套路」往往令人不齿。但即便一部作品充斥了「狗血」,只要「情感内核」发力足够,一样能够达到「给眼睛吃冰激凌,给心灵坐沙发椅」的动人效果。


比如电影《少年的你》,也同样是改编自网文IP。但它很巧妙地放大了「校园暴力」这个社会痛点,用它作为勾连男女主情感发展的核心。掐掉了网文冗杂的赘述和矫情的质感,精准地提炼出一部「情感浓度」扎实的作品,虽然达不到艺术片的高度,却也同样能够在商业层面上赢得多数观众的喝彩。


而《十年一品温如言》这类影片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冰激凌没有甜度,它的沙发椅没有着力点。


真正令人觉得「狗血」的,不是那些司空见惯了的老梗,也不是IP太古早。


而是情感内核的缺失,以及胡乱堆砌的塑料情节。


狗血矫情,共谁的鸣?

继而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总有人喊骂「狗血剧情」,却总有「狗血剧情」被推上银幕?


你可以义正言辞地骂:中国电影太缺好故事了!


但有时候,我们也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这个时代本身就难讲故事。


毕竟,所有精妙的故事都要有时代的土壤来滋养。如果这本就是一个爱情匮乏的时代,那么,精神的盐碱地,又何以开出芬芳的文艺花?


如今「失恋」,不仅仅是电影的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2021年11月,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较2019年减少了113万对。这也是自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后,连续7年下降,创下了自2003年(811.4万对)以来近17年的新低。相比2013年的最高峰,2020年结婚人数下降了39.5%,接近四成。


不断下滑的结婚人数,似乎早已揭开了这个时代婚恋观念转变的底色,而电影故事的呈现就像时代的一面镜子。


当时代迷茫的时候,创作者同样迷茫,而投机者更是只能被迫投身于保守内容的廉价促销中。


如今的婚恋问题鲜明地呈现了都市男女在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双重矛盾——


一方面是心理预设层面,体现出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既想要……又想要……」心理。即单身男女们既渴望具有惊心动魄的浓烈爱情,却又不敢冒着受伤的风险,大胆地付出爱。因此,他们「既想要美好爱情,又想要爱情不劳而获」


另一方面是现实反应层面,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既没有……也没有……」心理。即单身年轻人们十分渴望踏实稳定的物质生活,但又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实现理想状态下的财富自由。他们渴望遇到能够帮他们实现理想物质生活的伴侣,但现实往往比理想更骨感。因此,他们「既没有实现理想物质基础的能力,又没有遇见达到物质标准伴侣的机会」


这种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双重矛盾,不仅阻挠了当代婚姻的推进,同样也导致了当代「爱情故事内核」的割裂。


你讲得太「梦幻」,别人骂你不食人间烟火。


你讲得太「冲突」,别人骂你狗血矫情。


关于爱情的真、善、美,似乎不知从何说起。


困束在爱情矛盾中的当代年轻人,自身本来就难以构建一种理想化的感情关系。他们不仅没有将媒介当作一个探讨出路的中介,而是当成了蹩脚的逃离或者宣泄的渠道。


因此,当代媒体上放眼可见的无非是两种极端现象:一面是「无脑甜宠」与「为虐而虐的BE美学」的泛滥,一面是「社交平台上愈演愈烈的性别对立」。


一个矫情做作的言情IP,拉长成几十集的电视剧,尚可用「苏爽」的桥段勉强挤进观众的用餐空档。但浓缩成2个小时的影片,如果无法提供跌宕起伏的剧情或者言之有物的价值观,便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如果普罗大众对于「爱情」这一标签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一个时代对于爱情本身就失望、匮乏,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遇见精彩的作品呢?


因此,如今爱情烂片当道,表面看是片方粗制滥造、观众别无选择的死循环。实质上,其背后折射的也是一代人的精神矛盾和情感荒芜。



爱情=当代电影最low的题材?

这个非常吊轨的现象盘桓已久——商业电影里,这几年涌现了《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你好李焕英》《少年的你》等佳作,不说十全十美,但也算硕果颇丰。


但我们的大爆影片唯独缺少真正细腻纯粹的爱情故事。


除了情人节当天炒作圈钱,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什么爱情题材的用武之地。


刚需的「爱情片」,正在沦为众所周知的最low题材。


看似谁都能拍它。写小说的郭敬明拍了《小时代》,拍戏的赵薇整出了《致青春》,写歌的高晓松倒腾着《同桌的你》,如今搞摄影的赵非也能弄一部《十年一品温如言》。


看似谁都能去看它。它不像战争片、恐怖片、公路片等类型,内容上直接设了门槛,喜欢的人特喜欢,不喜欢的根本不会走进去。


爱情电影,它的身份在多数人眼中有点类似合家欢的贺岁喜剧片。但凡是个人,就可以给他来点爱情片,他也可以评价这个爱情拍得好不好。


因为看似门槛低,所以人们总认为每讲出一个爱情故事,都能让更多的人感到共鸣。却恰恰忽略了,爱情故事也是分层次和观众的。


「爱情」本身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题材。


喜欢张爱玲的人读不通王家卫,看惯了琼瑶的人也看不懂伍迪·艾伦。


高级的爱情,靠昂贵的玫瑰滋养;底层的爱情,靠廉价的面包吃饱,这二者本就是矛盾的。

想要给爱情故事里硬塞雅俗共赏,既要玫瑰又要面包,既要高雅的格调又要廉价的噱头,最终就只能沦为狗血蹩脚的四不像。


要么像《四海》,在看似现实主义的生活里不合时宜地寻找乌托邦。


要么像《十年一品温如言》,试图用凑数的悲情煽起虚假的感动。

因此,不是爱情题材太low,而是拍它的人太贪婪了。


他们总想搞一个普世皆爱的《泰坦尼克号》,总想以小众的爱情视角博得普世的价值认可,必然只能量贩出最廉价的速食产品。


与之相反,去年由新锐女导演邵艺辉创作的小众爱情片《爱情神话》,以散文式的浪漫和轻喜剧风格,描绘了上海弄堂里中年男女的爱情悲欢,斩获了豆瓣评分8.1分的佳绩。本身是一部十分优质的作品,但由于影片极强的在地性呈现,2.5亿票房里有近一半都是上海本地人贡献的。


因此,不是爱情题材太low。


而是那些利用它营销圈钱的人太low了,是拍不好它的人太low了,是看不懂它的人太low了,亦是这个不会爱的时代太low了。


媒说


爱情电影的难度不在于大刀阔斧地走肾,而在于返璞归真地走心。在这个行色匆匆的时代里,把人的真心真情从琐碎的生活里剥离出来,达成完美的商业化呈现,的确不是易事。但只要攥紧与时共振的情感内核,总会有好的点子能够击穿时代沉闷的藩篱。


中国人的爱情其实很丰富,中国人的浪漫其实也很独特。既有张爱玲笔下现实主义的犀利,亦有王家卫手中诗情画意的细腻。只是此刻的我们身处一个两性思维剧变的交叉口,有许多细腻的温情被鲁莽的焦虑所遮蔽。


无论如何,希望我们给国产爱情片多一点信心,也给这个快时代里跌跌撞撞的爱情多一点信心。


鸣谢:1号数读联盟-艺恩数据

参考资料:

结婚率创42年新低!中国初婚人数7年下降近半

https://mp.weixin.qq.com/s/FhpA19KJUdJ_KcZiVLS3Ng

《我要我们在一起》预售领跑520爱情片——内附爱情电影类型分析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3LoOovSF1FWJxLh3CO9tuQ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明威哲学小屋

    糟粕?笑死我了。还是别读了。

  • _finger_

    笑死了,都是观众的错是吧

  • 13978082ctp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嘛。现如今没有了爱情,因而也就没有了爱情片呀!不奇怪呀!

  • 听友104368084

    锅甩的不错

  • 13978082ctp

    情人节没有新片,不如放映经典老片,譬如《魂断蓝桥》《罗马假日》《山楂树下》《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好故事,用一些华而不实的拍摄技巧,玩什么穿越,不会留下痕迹的。。

  • 13978082ctp

    幸亏我没去看。

  • 总角闻道_白首无成

    这稿子播的,真恶心!

  • 毛豆壳壳子

  • 沐沐沐沐熠

    现在的年轻人,只残存下比中老年人年轻一点点的躯壳,已经基本丧失了年轻的心态了!圈养的后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