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什么是真正得“定”?01

348什么是真正得“定”?01

00:00
15:02

云何为定?现在讲,“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刚才已经提到观的作用。所观的境界,譬如说修止观、念佛啊,或者你修白骨观啊,修密宗的各种法门啊,这是观境,是心境专一,一心不乱,不散乱,是定的性质。那么,我们再加上教理说:既不散乱也不昏沉叫做定。 “智依为业”,有定要发出慧来,智慧才成就,它的作业是这样,这是定的定义,定境。所以我们知道啊,“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所以大家学佛修行要注意,不是说打坐修行心念专一叫定哦,平常做人做事失念、容易乱、容易散忘,你就没有定。 所以,我常常跟一班讲究修持的同学,叫你们注意《永嘉禅宗集》。永嘉大师讲“定”,三种,所谓大乘的“定”,“办事定”,一下座做人做事都在定中,办事定。“止水澄波”,要到这个境界,心如止水,清定,一清到底的那个水,水泉一样,止水。“万象斯鉴”,就是心如明镜,“万象斯鉴”,纤毫不乱,精细、精密不散乱,那就叫做“定”,这个是定境。不是说,你们到山上闭关打坐就有佛法了,下座啊,做人做事就完了,身心都受不了了。那你叫修什么定嘛?那可以啊,勉强叫做修声闻乘的小乘定,那不算数的。所以,平常叫你打坐啊,但是你说:那我现在不要打坐修定了,我现在就这样,要入世,这个是大乘定啊。你不要吹了,你连小乘定,连两个腿都降伏不了,那还算数?是降伏了以后,随时入世中间,都同在禅堂一样,动静不二,这叫做定境。才能发慧,“智依为业”。 那么下面:“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定的功用,就是说,在“观”的境界里。什么是观呢?譬如我们大家,你们现在都在观,心注意听这个话,懂这个道理,这就叫做观境。心里头明白就是观,明亮,不是糊涂的,这就是观!要搞清楚这个道理。你还另外:哎呀,我观想啦,想一个佛啊,几只手啊,两个脚啊,指甲擦的那个指甲红哦,噢,特别好,那个不是美国货啊,佛的脸上那个口红啊,天上买的,另外一种牌子啊,你以为那个是观?那也是观,那个观叫做幻观成就的观。真的观,无处而不观,你现在心境很明了,很宁定。 “观德失”,这里的“德”是得到的“得”,古文“德”者“得”也,同得到的“得”一样,同样的解释,不完全做道德观念的用法。观当中的得失,抓住了,把握住了,或者放弃了,“俱非境中”,乃至无得也无失,这个境界。因为定这个功用、心态,使这个心,整个的心专一,不散乱不昏沉,到了不散乱不昏沉,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依这个定境。“便有决择智生”,所以定能生慧,在这个定的境界里有“抉择智”,“嗯,这个对,这样对,这样不对。”所以,自己的功用自己清楚,这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什么境界、什么道理,有这个抉择的智生,这个是定的功用。 那么,进一步,“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大家注意,刚才讲一心不乱,专注的境界,怎么叫一心不乱,一心专注呢?“心专注言”,这一套理论是包含什么?“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这就是表达,“显”就是表达,你心要构成一个什么境界,想定在这个上面,“即便能住”,就定在这个上面,这叫做专一,“非唯一境”,并不是呆定的、死定的只讲一个境界叫做专一。1397 譬如,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错;念佛人吃饭不吃饭?吃饭吃到像大慧杲没有悟道以前的修行,一边吃饭一边心里在用功,结果拿起筷子夹菜,把碗端着停住了,这个境界叫一心不乱吗?是!这个境界是用功偶然的境界。所以,他的师父圆悟勤就笑他:“慧杲啊,你参禅啊,是参的黄杨木的禅。”黄杨木你们都知道的,这个树很难长的。据说,我们小时候听到的,我记不得了,好像是一年长一寸,三年是倒退一寸,会倒退,长长会缩回来,这黄杨木,所以,这个木头很名贵、很牢固。所以,他师父骂他,慧杲啊,看到他在吃饭,一边吃饭夹菜的时候,他筷子停在那里不动了,实际上心里在用工夫。师父说:慧杲啊,你这个用功参禅是黄杨木的禅,倒退回来。大慧杲听到师父这样一骂他,他就讲:师父啊,你不晓得,我现在的境界啊,就像那个狗舔热油锅。那个狗啊,看到人家的那个锅,烧得烫烫的,有排骨熬的那个锅,摆在那里还烫的,狗来一香啊,就想舌头伸出来舔,那个舌头吊出来很长,口水直流,要舔嘛,太烫,舌头不敢舔;要不吃嘛,舍不得,真香!就吊个舌头在那里,光喘气。哈,我现在用功啊,就是狗舔热油锅啊,就是欲罢不能,放也放不了,参也参不通,呵,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师父一听:好啊!你真在参禅! 这个也是叫专一,这是用功在专注一境。你念佛念到这样,当然不错啊,但是不算真得定。真得定,当你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六根都不动,叫你也听不见;当你不念佛,要做事的时候,你做事还是一心不乱,同念佛一样,那才是定,那这个心就训练到定了。 所以,“心专注言”,心住一境,一心不乱,这个意思怎么讲呢?“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就是表达你心要定在什么境界,那就得到那个三昧,并不是只讲一样。因此说,参禅、念佛、修密也好、显教也好,修到了家的时候,十方佛土任意寄住,你发一个愿,念力一动,要往生哪里就往生哪里,并不是限制于一个国土了,就是这个道理。 “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他怕你不懂,他再说,“不尔”,假使不是这样叫做定,那么,为什么悟了道的人、见道的人一通百通,什么都知道?因为达到见道位,教理叫做见道了,普通就是悟道。悟了道的人“历观诸谛”,每一个东西、境界他都懂,每个问题苦集灭道啊、三十七菩提道品、显教、密宗、旁门左道啊,他样样经历,都懂。“历观诸谛,前后境别”,有时候境界差得很远。有时候密教的境界同显教差得很远。那么三十七道品啊,四念住、四正勤、五根、五力,每样差别的心态各有不同,可是,悟道的人他样样,一念之间都修到了,叫做悟道,一念之间他每个境界都修到,一念可以入百千三昧。那么,“前后境别。应无等持”。如果不是这样,定不是这样解释的话,只专注一个东西叫做定,他说:见道的人“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他不会平等保持,都知道,一通百通就做不到了。 所以真正得定的人,他引发了慧,自然大彻大悟,一通百通,统统知道;而且,样样他都修持过,有“等持”的作用。否则,佛学讲的“等持”就骗人了,就是这个话。 “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那么下面一个结论,对于定。所谓真正的定,基本上是专注一境。所以,定的作用是系心,把这个心栓在,专门专一住在一个境界,一个等持的位置上,一个范围,“位”就是范围,就叫做定。假使心1398不专一,怎么叫做定啊?“便无定起”,不会得定。所以,你们不要把在那里打坐叫做得定,打坐是外形啊,那个没有关系,你心能专一一境。同学们打坐念佛,“你能坐到多久啊?”“我可以坐一个钟头。”你心对某一个境,譬如念佛,你能够一念,这个钟头就是一念的佛,就是这一念,没有,不算得定。更不要说:“哎呦,他在入定。”他入个什么定啊?他在那里打妄想,不是昏沉就一定在散乱中。 “哎呦,打坐气色好多了。”那当然了,一个人腿盘起来坐在那里,休息了半天不劳动,那气色还不好啊?身体不好啊?(否则)那就该死了,就完全在休息嘛。所以,打坐是享受,是休息。你说这个人很用功,一天坐八个钟头。他等于是偷懒了八个钟头,不算入定,真的呀!所以,打坐的境界是他内在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不昏沉,那叫得定,那对了,那就算证入。 所以,我告诉你们,我写的那个打坐的书叫做《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还不算入定,这个标题已经告诉你这不是定。头脑不清楚,以为打坐就是定。那个头脑啊,“尼龙”做的,不牢固。所以,定是这样。所以,定是经过特别训练的境界,“故非遍行”,它不属于五遍行里头,属于五种别境。好,把定的道理,正题讲完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75725836

    这个完结了么,后面还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