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云何为念?01

346云何为念?01

00:00
10:52

云何为念?现在,我们《成唯识论》第 203 页,正在讲到“别境”,五种别境的问题。所谓“别境”,我们再提起注意,就是我们此心受过严格的锻炼,所造成 “一切唯心造”,特别的境界、特别的心理状态,拿现在的观念可以叫做特殊的心态。不过,这种名称,不需要太执着。那么,将来时代又变更,新的名词又出来。但是,一个学佛的人要把握,不管它怎么样千变万化,在名相上的差别,一切都是唯心造的。 上次讲完了“胜解”,特殊的见解。“胜解”不是慧。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这也属于“胜解”的一种。不管在艺术、在文学、在哲学、在科学上,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譬如说,我们这里有些同学学科学,我常常叫他是科学怪人,为什么呢?在一般通常人的心态情况下,是觉得很古怪,可是,他对于科学或者对于哲学,他的反应、他的兴趣、他的成就都比人家特别,这属于“胜解”。 现在,我们开始是讲“念”、“定”、“慧”。尤其这个“念”,上次正讲到这里,我们时间到了。这个“念”,与念佛之“念”正有关系;与修定之“念”,三十七道品都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在我们中文的翻译,有两个名称,特别要搞清楚。普通一般的妄想,在佛学的名词叫做妄念,这大家都知道。“妄”就是虚假的意思,它是靠不住的,它是活动的,是无常的,是变迁的,不实在的,因此叫它为“妄”。那么,把这个妄念经过修正、修持以后,那么,它所存在的就是正念。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修净土的人,最好基本上先要修到“一心不乱”。其实不只修净土,任何修持法门,最基础的就是要修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系心一缘”,也就是“制心一处”;文字、语言、名相表达的不同,是一个东西。修到“一心不乱”就是定,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佛说的话。 “系心一缘”也就是佛学修持任何显、密各宗派,修持最重要最基础的。心不能系到一缘,不能集中到一点,不能住在一点,就是万种千般的修持方法,都是白用功的,没有用;不但抵不住生死,也了(liǎo)不了任何事,解脱不了烦恼,排除不了妄念,这要特别清楚。 真念到“一心不乱”,长时的维持下去,所谓一念万年,万年就是这一念,这个样子是“正念”,不叫做妄念。何以谓之是“正念”呢?因为它不散乱,不虚妄,不逐境而转,心不驰于外境,心不跟到外境而转变而跑掉,这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三十七菩提道品最后的“八正道”。所谓正念、正见、正语、正业、正命等等。所以,我们把这个“念”要特别注意的。 那么现在,法相唯识给我们分析“念”这个观念所包含的心态,“云何为念”?怎么叫做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原文上讲,于曾经经过的事情,曾经经过的境界。譬如说,我们大家人都是父母生的,彼此都有个家庭、有个家乡,随便你什么年龄,人越到老了会怀念那个故乡,乃至故乡的一点小事,一草一木,都很值得怀念,尤其到老境,就会如此。所以,人有时候会返老还童,也就是古人的诗所谓讲:“当时只是寻常事,”很多事情,在当时的经历上很平常,没有了不起,甚至还有反感、不高兴。“过后思量倍有情。”事情过后,几十年后,一想当时1389啊,哎呀!值得怀念!所以我们老了,碰到老人们:哎,我当年如何,哪里如何!其实你到了那个地方,没有什么了不起。等于你们出去旅游啊,到了巴黎看凯旋门,充其量比这个小南门啊,比这个小东门啊,当然好一点,哈,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到了外国看看那个尼加拉瓜的那块瀑布啊,看看,比碧潭是好一点、大一点,多几条。人生境界就是如此。 但是,因为是小的时候我们生长的地方,所以,我经常研究人的心理,哪怕是一个沙漠地带出生的蒙古的朋友,讲了半天,你说台湾好?还是蒙古好?怀念不怀念蒙古,那个沙漠地带有什么好?“哎,蒙古还是有蒙古的味道啊!”就是这样,这个就叫习气,这就叫业力。习气、业力就是这样形成的,非常莫名其妙。 所以,每个人的小孩,长大了问他:什么菜是他最好吃的?我想来想去,还是小时候妈妈煮给我的菜最好吃。实际上,你的妈妈、我的妈妈的菜都不太高明。不过呢,就是我们吃惯了,从小吃惯了,怎么样吃,还是妈妈的那个菜好吃。乃至我都是如此,我想想,哎,做什么也没有我小时候我妈妈做的那么好吃。其实我想想,我妈妈那个菜,比现在我的还不高明,可是我现在做不出来她那个味道。这就是业力、习气的道理,要认识清楚这些,才能谈修行。一个业力、习气是非常难于解脱的。 所以这个“念”,念念不忘就是这个道理。什么叫做念?“于曾习境”,过去曾经经过、习惯的境界,这个“习”不一定指练习,是习惯、习气,习惯经过的。“令心明记不忘”,我们心里头不要用思想的,它这件事会在。譬如我们小时候,如果跟父母感情很深,这个无论如何会想到,即使爸爸、妈妈打你那一下,总觉得比别人还打得高明一点,虽然痛,也痛得很有味道,它就会私心;不要去考虑思想,“明记不忘”的,很明白,记忆当中,绝不会忘记,这就叫做“念”。所以,“明记不忘为性”,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它那个性质、性能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常常,你看到唯识法相学一提到“性”字,就想到禅宗所讲“明心见性”这个“性”字,关联,那你就错到一万分了,你不要研究佛学了。可是,很多看唯识著作的,就是这样错了的。唯识讲“无自性”,他认为禅宗讲“明心见性”就是外道,因为他搞错了。唯识讲“无自性”是“诸法无自性”,任何万有的现象没有单独存在、永恒不变的性能,是讲这个“无自性”,同那个“明心见性”的无自性不同。这两个名词的用法在逻辑上不同。 可是你看,近代、现代八十年来的佛学著作,错的是一塌糊涂啊!所以,很多年轻人问我,看佛学的入手(书籍)。我说:你还是看原经吧,少看现代人的著作。现代人有些把经典拿来圈点,句子都圈错了,上文、下文多一两个字都搞不清楚,你说因此还出版,叫人家来读,这不是瞎子牵瞎子,将来一堆都是瞎子了吗?那还不叫做瞎子,比瞎子还糟呢,太可怕了啊!所以,讲到“性”字,特别向大家交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