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第56集-失去的脚有如一块掉在地上的土

【德充符】第56集-失去的脚有如一块掉在地上的土

00:00
11:4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失去的脚有如一块掉在地上的土。


我们要介绍〈德充符〉的第二章,第一章跟第二章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记得上一章,鲁国有一个人断一只脚,叫做王骀,他的学生很多。孔子的学生跟他的差不多,孔子的学生常季觉得很疑惑,就请问孔子,为什么王骀会有这么多学生。孔子把他推崇为圣人,说还要带天下人跟王骀请教,这个对话还没有结束,这一章就是后半段。


我们要分两段来看,前面是常季这个学生继续请教孔子,让孔子说清楚一点,第二段就是孔子整个做一个结论,讲得非常完整。


我们学《庄子》,常常看到这些特殊的人,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悟道了,悟道之后就会有个整体观,也就是要常常记得,在〈齐物论〉里面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里面谈到“一”是非常自然的,一般人就觉得很遥远,所以还是仔细听一下,到底这一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是常季提问题,孔子回答。常季后面又提一个问题,孔子的第二次回答是下一段。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从事物相异的一面去看,身体内肝与胆的分别,也像楚国与越国那么遥远;从事物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是一体。像王骀这样的人,连耳目适宜何种声色都不知道,只是让心神遨游于全德的境界。他视万物为一个整体,而看不到任何缺失。他看待自己失去的那只脚,就像掉在地上的一块泥土。”


常季就再问:“他只是修养自己,经由智力去把握主导自我的心,再经由主导自我的心去把握普遍相通的常心。人们为什么都归向他呢?”


在这一段里面,可以看到孔子前面的回答,还是把握一个原则,就是王骀这样的人,他就是把万物看做一个整体。我们说身体里面常常讲肝跟胆很接近,所以有一句成语叫肝胆相照。如果从万物不同的地方去看肝跟胆的分别,就像楚国与越国那么遥远,越国在靠近浙江这边,而楚国到湖北那一带,在古代来说是很遥远的,今天看也差不多。


从事物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是一体。像这样的观念说习惯了,就知道万物都有相同的地方,都属于存在的东西,在“道”里面是一个整体。何必分别!并且王骀进一步看不到任何缺失,宇宙万物不要去分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哪一个好哪一个坏;也不要分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只要存在就是存在,它没有任何缺失!


不存在就不存在,所以他失去一只脚,就好像掉在地上的一块土一样。听起来会觉得很潇洒,他看待自己失去的那只脚,就像掉在地上的一块泥土。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身体的其他部位很完整的部位,在死后不也是变成一堆泥土?这就是一种悟道的智慧了。


记得前面看到第一个少了一只脚的右师,你问说他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答案是自然的。因为已经发生的事不能再补救就接受它,一接受它就变成自然的。这样的观念在《庄子》里面也会一再出现。


接着,常季说的那句话很有意思,说王骀修养自己,经由他的认知能力去把握主导自我的心,再由他的心去把握跟别人普遍相通的常心。这里出现三个词,第一个是“知”;第二个是“心”;第三个是“常心”。


“常”这个字通常都代表好的意思,代表我们应该如何修练。我有认知能力,一定要回到它的主体叫做“心”,就好像前面说过的“真君”,再由这个“心”去跟其他的人,他们的心相通会有一个“常心”。“常心”就是一种悟道的状态,代表王骀已经到这种水平了。


在这里,常季第二次提出问题,孔子怎么回答,我们看最后一段。


“孔子说:“没有人会用流水来映照自己,而要用止水来映照自己,只有静止能保住一切来照之物。树木之命得自于地,却唯有松柏独自昂然挺立,在冬天夏天都一样枝叶长青;人类之命得自于天,却唯有舜独自端正品德,可以做为群伦的表率,幸而他能够端正自己,然后才能够端正众生。


能够保全本来天性的,内心就无所畏惧。勇士但凭自己一个人,也敢大胆闯入千军万马之中。为了追求名誉而有所成就的人,尚且能够如此,何况是那统合天地,含藏万物,以六骸为木偶,以耳目为假象,打通知与不知,内心又不随生死而变化的人呢?他是随时都可以提升到玄远之境的人,所以人们要跟随他。他又怎么肯把外物当一回事呢!””


学《庄子》的困难就在这里,简单一段话,内容太丰富了。用一个小时也讲不清楚,我们现在只有几分钟要努力说说看。前面说,如果要照自己的样子,古代只有有钱人买得起铜镜,一般老百姓只能拿一盆水让它平静下来,可以当镜子来用,照见自己长什么样子。


水一定要平静,流动的水怎么可能照出你的样子,只有静止能够保住一切来照之物。自己要先定得下来,像王骀心如止水,所有人去找他,看到他那么平静,都觉得很惊讶很羡慕,他又少一只脚,再反观自己,就觉得有什么好抱怨呢?


后面有两段话,一个说到树木,所有树木里面却只有松树柏树,在冬天夏天都一样枝叶长青,这是讲到树木。人类呢,他说只有舜独自端正品德,可以做为人们的表率。这两句话的对照也很有意思,忽然之间庄子对舜又很肯定了。在后面就会发现对于尧、舜、禹,汤这些,庄子有很多评论的。后面有一句话很有趣,他说,勇士自己一个人可以闯入千军万马之中,这个地方提到勇士,自然就会想到在金庸小说里面,《天龙八部》的萧峰,他可以闯入千军万马之中,把对方的统帅抓过来。


事实上,在《世说新语》里面也提到说,桓温是大将军带兵打仗,他有一个侄儿叫做桓石虔才十七、八岁,听到他一个叔叔被敌军包围,就带着十几个骑兵冲入敌阵,把他叔叔救出来。所以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就把桓石虔他的小名叫镇恶,(在金庸小说,《射鵰英雄传》里面的江南七侠的老大就是柯镇恶。)桓石虔的小名叫镇恶,把他当作像神一样供奉,专门驱逐疟鬼、各种疟疾疫病的鬼,用桓石虔来做为镇压的力量。


这就是中国从古以来就有这么勇敢的人,《庄子》把他认为是追求名誉,其实不见得是追求名誉,可能只是为了救自己的亲戚。何况是统合天地,含藏万物,“天地万物”可以通通打通,打通“知”与“不知”,从“知”到“不知”的部分,对万物不可能都“知”!


“知”是关键,因为人有认知能力,内心再进一步提到“知”的一个主体—内心不随生死而变化。因为都在“道”里面,没有什么生死的问题,随时都可以让自己提升到既玄妙又悠远的地方,所以人们才要跟随他。他又怎么会以外物当一回事呢!


庄子第二次用这个词,在〈逍遥游〉里面提到神人,他也是一样,怎么肯把外界的万物当一回事!这就是孔子对于王骀的描写,已经是一种对神人的描写了。


这一集学到的东西非常丰富,我们也尽量跟前面的对照,因为同学们一再反映要听懂实在是不容易,所以我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只要能够对照、解释,我尽量这样做。


下一集的主题是:有心求道,人人平等。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黄裳元吉zwx

    感恩先生。其实我在想,为什么不能给中学生开庄子的课程呢?人本来是可以乐观的。如果开庄子课,估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了。

    星宸大海1 回复 @黄裳元吉zwx: 个人认为中学生还在塑造价值观的阶段,更适合学习儒家的

  • 听友376468418

    想“悟道”是真不容易,要全德,如如不动,心在不动中,与万物融为一体, 就没有什么是缺失了的。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学庄子一方面精神境界要无限地打开与延伸,另一方面回到现实生活中要更加融入环境,如鱼得水,类似出世与入世切换自由。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可爱的人。

  • 容容读故事

    怎么能把外物当回事呢?

  • 呆呆up

    流动的水像哈哈镜

  • 逍遥游弋

    “德充”即德性全备,能够明悟与保持自己的本性。我一直疑心禅宗的鼻祖应该是庄子,“常心”即“明心见性”。明心可以理解为:清静的本心;使清静的本心不受妄想执着遮蔽;明悟自己的心灵(赋予人生命、使身体发挥功能与作用的,其认知能力分:感性、理性、灵性)。见性可以理解为:心灵(楞严经);照见自己的本性(自性,心灵的灵性);明悟空性(“空”相当于“无”,指天地万物混沌一体的状态)。知无则近道,悟空即成佛。

    听友376468418 回复 @逍遥游弋: ps:有“我”即有无明,无“我”则离无明。如果没有了“我”,则无生灭,即会解脱生死轮回,证涅槃之果。 抄书《金刚经》中的注解。

  • J之大盗

    心止如明镜,便映照出众生的自性,众生明心见性的瞬间也是自性圆满之时。松柏、舜、勇士的共同之处是“正”,只要心存正念,内心就会产生超强的定力和非凡的智慧,人生真可谓是“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谢谢老师

  • 奇林_t9

    人不能认识万物,只能认知万物

  • 逍遥游弋

    王骀能坚持和发扬自己的本性与禀赋,以灵性统率自己的心灵,所以能含藏万物(心生万物: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以六骸为木偶,以耳目为假象(见诸相非相: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打通知与不知,内心又不随生死而变化(不生不灭:何期自性,不生不死)。何以如此?因为心灵的灵性与大道相通,可以领悟大道的玄妙,提升心灵到玄远的境界。只要能坚持“德充”,就能与大道相符。万物将来依附,天地阴阳之气相合,降下甘露。

  • 鲸的语言

    “唯止能止众止”,这句话的三个“止”还想听老师深入地讲一下。期待下一次答疑。

  • 摩羯同学读经典

    知,心,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