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能不碍者即诸法故02

344能不碍者即诸法故02

00:00
14:08

所以你看,古人有首词,我记不得是不是辛稼轩的,“山中无有利和名”,这个山中啊,住在山上,(“为甚”是唐宋的土话,就是现在的“为什么”。)“为甚山前未晓有人行?”为什么这个山里头,天还没有亮,就有人走路了?这首词很妙。那么,这个作词的本身就是人生的名利境界,哪里没有?住在高山的人,早起来走路,也是为求名走路,向都市卖东西去了,也可以那么说。如果我们站在出家修行人的境界,要在这个词句下面答复一句话:“山中无有利和名,为什么山前未晓有人行?为了修行念经去也。”这也还不是很好嘛。所以,这个是说正勤、不正勤的道理,所以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 所以,修行有没有“欲”呢?成佛修道有“欲”啊,求成佛就是“欲”,就是大欲。有了这个大欲啊,才是孜孜而天明,天还没有明啊,孜孜而起,竟日在修苦行,为了成道,为了修行一切善。所以《成唯识论》刚才讲到欲的第一境,“勤依为业”这一句话,什么叫“勤依为业”?以此修“四正勤”的道业,叫做正欲。没有欲,何必修行呢?修行干什么?你说:“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成佛。”这也是“欲”。 这是“别境”的第一条。我们要注意,这是讲心态,就一般的心理状态,人类的这个心理状态,造成了特别的境界。所以,我们到宗教里头看,有许多人怪里怪气的,他的心态不同喽,也可以叫做宗教变态心理。没有成道以前,世界上没有人是正常的,只有一个:释迦牟尼,成了佛的。除此还有两个:不过一个还没有生,一个死掉了。我们几乎都是不正常的,真正正常的人就是“无欲无依”了,“无欲无依”那完全是正常的。这是讲“别境”,心理造成的特别境界。 第二个心理的别境:“云何胜解”?“胜解”是唯识法相的名词, “胜解”的意思:超越的特别的见解,这个思想是超性、特性,见解与思想,特别的智慧境界,这个叫“胜解”。这个是五种别境里,心理造成的。没有经过好好修行,你心里没有这种境界,没有这个智慧。 譬如一个好的文学家,他就有文字境界,出来的句子就好。你若是没有文学天才的人,你读书读得再好,那个文章看起来啊,臭豆腐一样,又臭又烂,又不大好吃,偶然尝尝可以,吃多了有胃酸的,那不大好。有天才的人,他那个出来的句子就不同,这个就是“胜解”。等于学佛,譬如看禅宗语录,那个悟了道的人他有胜解,他那个答复的话出来,超乎意表,不是我们臆想到的,他一句话就出来。1383 所以,我们常常说到古人有许多胜解的地方,尤其禅学里头特别多。刚才讲到,“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很自然的句子,你要诗人来做,永远做不出来。这些都是“胜解”,很多地方。 所以,什么叫做“胜解”呢?“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他说它有决定性的,确定的。所谓禅宗讲的印证,心地法门。“决定境”等于一个图章盖下去了以后,这个图章拿开了,这个印子在这里,你不能变动;你改变了一下,不是那个印子,就那么确定。是“印持”,永远保持这个境界。“为性”,它的性质,这个不是明心见性的“性”,它的这个心态的性质是这样。 “不可引转为业”,决不能改变。譬如说,我们经常讲的:真理所在,杀头可以,道理不变。譬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啊?人至逆境,死没有关系,决不能变动,变更了我的气节,就不叫做人了,可以死,决不能变。“不可引转为业”,他有“胜解”,特别的见解。所以,忠臣、孝子、成仙、成佛的,有他特别的见解,这叫“胜解”。 那么,“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就是说,有特别见解的人,特别学问见解的人,怎么是对的,怎么是不对的,邪教、正教等等的教理,邪教也有经典啊,也有它的教理,正教也有它的理论。“等教”,这一切的教。“理证力”“于所取境”,那么,这个道理要证到,证到了以后发生力量。这个话我们可以引用谁呢?引用我们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讲的“三民主义”,实际上,三民主义开头的这个话,是套用佛学里头出来的,我可以找证明出来。所以他讲:信仰就发生了力量,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胜解”的道理。你看一个宗教徒,他认为对了以后,他死都可以,决不能动摇他的信仰,这属于“胜解”。 不过这个里头很难了,也有邪的胜解、正的胜解。所以啊,这个教理的邪、正的道理,这个理论要证得(才能)发生了力量。“于所取境”,对自己所取的这个境界,所把握的。“审决印持”,已经再三思考,审查结果,有了决定性,因此确定下来,一个印盖下来一样,保持不变了。因此,“由此异缘。”任何不同的因缘,“不能引转。”始终不变动,你诱惑不了他。 “故犹豫境。胜解全无。”所以,一个人在犹豫两可之间,没有智慧,心里没有力量:“这样也好,你讲的蛮有道理。”这边听听,“哎呦,你说得更对。”听人家讲,“哎呀,好像真的。”听这面讲讲,“咦,好像又假了。”世界上这一类人很多,叫做犹豫不决。 中国字“犹”是这样写的,你看看,这个“犹”字是什么?“犹”是反犬旁,“犹”是个猴子、猴子一类的,差不多猴子同类的。这种动物啊,它没有头脑,没有后脑,没有前脑,前面头发到这里,没有脑筋思考的。所以,这边拉,他也对,那边说,他也对,反正他一听就对了,就是一个动物,不叫做人,没有脑筋,没有智慧分别。“豫”也是个动物型的,四脚落地的一种动物,团团转的。所以,中国字讲这个人没有思想、没有见解,叫做“犹豫不决”。所以,人在犹豫境界,一个人可以听人家影响的,“胜解全无”,他没有见解。1384 所以以前,我们读书人就问这个人,我们小的时候还没有学佛以前:这个读书人有没有见解?这个见解在古人讲:才、学、识。所以,孔子也讲“士先器识”,一个知识分子先看他有没有思想,有没有见解;“而后文艺”,再看他有没有气派,有没有气节的决心。一个人见解都没有,没有思想、没有见解,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那有什么用?他永远是个墙头草。所以,这个很重要,这就是“器识”,儒家叫做“器识”,就是见解。所以说,学禅宗的人首先重见地,并不重于你的功夫,你见地到了功夫自然来。这是器识的重要!世间法中懂器识即有见解。所以这个叫做胜解。 “由斯胜解非遍行摄。”由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了解,“胜解”是我们人的心理受过修持之后,产生的一种特别的心理智力的现状。所以,这个“由斯胜解”是一种智力,智慧的力量。“非遍行摄”,经过特别修养出来的,“非遍行摄”,因此它不属于五遍行。 “有说。”另外有一个说法,“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他说:那不一定,这个情形很多了,有些人心里头“取自境”,自己做一点工夫,学一点佛,有一点境界出来了,本来没有什么知识的,现在我有了……“哎!我悟了!”就认为自己悟了,那真误了!言字旁一个口天吴,耽误的“误”。可他自己认为大彻大悟,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自己也觉得得到大自在成佛了。这些人他也有特殊的见解,这也可以叫做胜解喽?就又提出问题了。 现在答复:“彼说非理。”你这个逻辑论辩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者何?”什么原因?“能不碍者即诸法故。所不碍者即心等故。胜发起者根作意故。”他说,你讲无碍谈何容易啊?!你心里认为:“哎呀,我现在没有挂碍了。”好了,你悟了道,八天不给你吃饭,饿了、空了,那你真空了;你说我不要吃饭,照见“八蕴”皆空,你空空看,有障碍没有障碍就来啦,这不是吹牛的。所以叫做“能不碍者即诸法故”,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根本无碍,因为它是梦幻空花嘛,所以无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