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能不碍者即诸法故01

344能不碍者即诸法故01

00:00
13:15

能不碍者即诸法故刚才讲到他这个论辩,到了断章取义这个阶段,但是很有道理,需要把它的推理搞清楚。 “有义”,另有一派,“所乐。谓欲观境。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若不欲观。随因境势。任运缘者。即全无欲。由斯理趣。欲非遍行。”他说,另外有一派的理论,他说:这个你所讲的“所乐”,乐意的境界,高兴、欢喜的,这个意思包含了“欲观境”,你这个希望,这个欲望是想看到好的一个现象。因此说,“于一切事”,对于一切事情。“欲观察者”,我想看到好的境界,有希望的关系,所以叫做“所乐”。 “若不欲观”,这个其它的环境我不喜欢,“随因境势。任运缘者”,随便它什么原因,随便它什么境界,随便它什么一种趋势,“任运”,让它自然去,“即全无欲”,那么,对于我不相干,我也不想看,这个中间没有欲望。“由斯理趣”,由于这个理论,由于这个道理。“欲非遍行”,所以“欲”,欲望这个“欲”,“欲”的境界,并不是五遍行以内的。这是一种理论。 “有说要由希望境力。诸心心所方取所缘。故经说欲为诸法本。”注意啊,第四段又来了,“有说”,有一个说法,“要由希望境力”,刚才我们讲了,我为什么发心学佛修道,我要找一个生命的真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有这个希望的境界。这一股心理所发生的力量,促使“诸心”,使我一切心的境界。“心所”,一切心理所起的心态作用。“方取所缘”,我才去找这个所要的东西;就是说,我希望成佛,希望跳出这个人世间,那么,我的心以及心理的状态,“方取所”,我才跑庙子,我才学佛法,我才看佛经啦,“方取所缘”。 “故经说”,所以一切佛经上说,要想修行啊,“欲为诸法本”,“故经说欲为诸法本”,所以一切经典上说,要想修行,必须要先发起修行的“欲”。这个“欲”在经典上,换一个名称,就是发愿,你有这个愿力。不然你说:哎呀,那边讲经很好听,那边学佛拜佛很有意思,我来去跟着拜拜。你根本不是学佛的,你是莫名其妙跟着来的,那叫作昏头昏脑,这个不算的。所以,要修行成佛啊,“故经说欲为诸法本”,我所希望追求的。 “彼说不然。”这也不一定,不合理的。 “心等取境。由作意故。诸圣教说。作意现前。能生识故。曾无处说。由欲能生心心所故。”讲到这里,他批驳了。等于说,这个博士班的考试,上面老师出了这个题目,学生要通过博士评审,站起来辩论:老师,不是这个意思。“彼说不然”,他讲的不一定合逻辑。“心等取境。由作意故”,我这个心里要贪著某个境界,譬如我心里讲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步步莲花,阿弥陀佛,玻璃为地,无是非、无好恶,生到那个地方去,也不要愁吃饭,也不要愁穿衣,也没有坏人,永远是好的,看到的一切境界是至真至善至美。这个“心等取境,由作意故”,由于我的意识观念,构成这个东西。“诸圣教说。作意现前”,一切经典上说,一个人有这么一个意识、动机,这个“作意现前”,这个动机一来了,构成“能生识故”,才生出来心理的意识作用。1381 “曾无处说。由欲能生心心所故”,没有一本经上讲过,学佛的开始是由欲望来,“由欲能生心”,生出一个“心”,或者是“心所”,心理的心态的变化。 “如说诸法爱为根本,岂心心所皆由爱生。”例如佛说的,佛经说的:一切世间法,一切诸法,爱为根本。人因为有一个“爱”,这个“爱”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狭义的“爱”只指两性之间男女关系的爱;广义的爱,爱名、爱利、爱学问、爱一切等等,都是“爱”。所以经典上说,“诸法爱为根本”,“爱”并不是好东西,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爱”是一股力量,牵引你向缠绵、沾染这一方面走。所以,佛经尽管那么说,但是,我们这个心念、起心动念,有时候不是为“爱”而动念。“岂”,难道说(这个“岂”就是难道说),“心”及“心所”各法都是“由爱”所生吗?不都是。 “故说欲为诸法本者。说欲所起一切事业。”那么,就是说明,有些事情不是由“爱”而来,佛说的生死、我们这个欲界的生死的根本,色界的生死根本,欲、色界生死根本,乃至于无色界是由“爱”而来的;要切断生死根本,先能够断除“爱”。“爱”不是“欲”,这两个字的定义,他下得不同。 所谓“欲”,“欲”就是要求、希望,“故说欲为诸法本者”,佛经上说“欲”,佛经有这个理论,但没有强调。“爱”是佛所强调的,“爱”为生死根本、无明根本,这是佛所强调的。佛并没有强调说, “欲”是生死根本,你不要搞错了。 “故说欲为诸法根本”呢,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讲“欲所起一切事业”,人因为有希望,有欲求,才能建立一切事业。譬如一个走世间法路线的人,搞政治的,英雄为天下,我要出来救世救人。这个不是居于私爱而来,有这个愿力,有这个希望,做世间的事业。譬如我们在座的很多都在做公务员,换句话说,都在做官的。当做官的时候:我要做好,我要为国家、为老百姓做好事,这个是“欲”。因为有这个“欲”,才能建立一切事业,世间法。出世间法我的“欲”,我要修行,我要成佛,成了佛,我再来救世界,救人类,大慈大悲。“欲”是这个道理,是诸法根本。 这个“欲”不是狭义的与爱两个混在一起。那么,古文没有加一个字。这个“爱”,佛说生死爱为根本的这个爱,是指狭义的男女之“爱”,不是广义的。广义的“欲”,譬如我们现在讲的男女之间的爱,这个男女两性关系也叫性欲,这个性欲有个范围。不是这个“欲”,这个(广义的)欲是大欲;也不是孔子讲的大欲,孔子讲的人之大欲,“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那是孔子说,这个不是孔子说的欲。这个“欲”就是欲求、希望,是法相唯识下的定义,你们千万要搞清楚,不能混淆了。所以,这里所讲的“欲为诸法本者,说欲所起一切事业”,因为我要成佛,所以要学佛。 “或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因此,结论,关于这个“欲”,五别境,特别的境界,这个“欲”属于特别的境界。譬如现在要竞选,假使今天有个人竞选,广告上都是那么说:哎呀,我要出来为大众服务啊,请诸位投我一票,我要竞选立法委员。老实讲,他的“欲”是想当立法委员,至于说要不要为大家,天下国家做事,那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假使我出来竞选是为了这个“欲”,我真要为大家出来做事,就是菩萨心肠了,这个“欲”的界限不同。1382 所以,他现在所讲的,经典说“善欲能发正勤”。譬如我要学佛,不出来竞选,不出来做官,我要出家,像他们出家同学一样,为什么出家?我要想求成佛,这个“善欲”啊,“能发正勤”,“正勤”是菩提道的四根本,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正勤”,正语、正念等等“正”,这个“正勤”,真正的努力。挣钱也是勤劳,做生意也是勤劳,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啊;“鸡鸣而起,孜孜为利”啊,孟子讲的,那也是“欲”啊,那是世间的私欲,不是善法正勤“欲”。“鸡鸣而起,孜孜为利”是人生的境界。那么我们出家修道的人也是鸡鸣之起,“孜孜”敲木鱼啊,难道就为了念经赚两个钱吗?如果是如此,那不叫做学佛人了。他鸡鸣而起,孜孜为道业、为修行,这是正勤。所以,都是勤劳,佛学加一个正勤是善业的正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