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第二部 8:二战爆发就是因为经济的大周期共振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原则第二部,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昨天我们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例子,正是因为几大周期共振,所以导致了德国已经一穷二白,这才给了希特勒上台的机会,他通过大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刺激计划,重建德国经济,由于权力已经不受约束,所以效果显著。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失业率是25%,而到了1938年,失业率已经为0,5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22%,年均经济增长率是8%。德国股市涨幅更是达到70%,一切都向着复苏的方向发展。
日本也是一样,遭受大萧条的重创,市场经济已经不起作用,再加上资源匮乏,贸易保护严重。日本出口下跌了5成。1931年日本经济破产了,被迫动用黄金储备,取消了金本位。导致日元严重贬值,这让日本基本丧失了购买力,这些糟糕的经济形势,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引发了左派和右派的斗争,1932年,右翼民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高涨,希望通过武力向外扩张,特别是侵略中国东北,希望从而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自己吃不上饭了,去抢别人的东西,特别还是个软柿子,这肯定会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轻而易举拿下中国东北后,日本也就更加尝到了甜头,军国主义地位更加提升。同时1934年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所以随后的几年里,日本也开始实行法西斯主义。建立军工联合体。作者特意解释了一下,法西斯主义者认为,使国家和人民更加富强的最佳途径是,实行自上而下的专制领导,政府指导私有公司的生产,确保国家的成功高于个人的成功。这句话有点不禁琢磨。
这段时间美国和盟国也遭遇了巨大的经济危机,美国还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法案,上调了关税,开始抑制国际间的贸易。这无疑又降低了全球经济效率,让危机雪上加霜。苏俄则在28-30年陷入了内战,贫穷和饥荒,30年局势进一步恶化。出现了大干旱。天灾加上经济萧条,让冲突已经是一触即发。内部开始了大清洗,很多人被当成间谍,干掉了。
作者说面对经济崩盘,债务危机,政府必须要采取印钞和债务重组,增加支出这些措施才能应对,关键的问题是,各国政府需要多久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美国花了3年半的时间,罗斯福才上台采取行动,1935年,甚至实施了极高的富人税,边际税率达到了75%,1941年更是高达了81%,你赚100块钱,80块钱要交给国家,你想想在这样的税制之下,谁还想干活。所以1933年到1936年,美国经济确实复苏了,但是在1936年以后,又开始重新陷入收缩,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之后,其实经济一直都很糟糕。罗斯福新政其实并没有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在全面爆发军事冲突之前,其实各国的经济战早已经打响,他们要在不断缩小的蛋糕当中,争取更大的份额。德国和日本,则越来越向外扩张。开始为了更多地资源,挑战英国,法国,美国的利益。
德国的扩张之路,实际上也是资源争夺之路,先吞并奥地利,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要获取当地的石油资源。后来看到英美这几位大哥无动于衷,站在那明显很怂的时候,德国就更加大胆,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快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甚至最后灭亡了法国。这一路就是在掠夺资源,几乎欧洲已经尽在掌握,日本也一样,同时进攻华北,上海和南京,把国民政府的钱袋子给打掉,中国东北,华北和东南的资源全部收入囊中。
40年开始美国先对日本出台大规模经济制裁,对他禁运钢铁和石油。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所有资产,这个计划旨在切断日本的资源,逼他撤出占领区。这也让日本感受到了最大的威胁。于是他才会铤而走险,去轰炸珍珠港,他知道美国是个强大的工业国,所以打阵地战自己没有胜算,只能学习希特勒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企图一举打掉美国的制海权,从而快速掠夺战略资源。
作者还盘点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战时经济政策,其实大家都差不多,除了美国没有关闭股市之外,大家基本都是各种管控,这段时间,肯定已经不再是市场经济,而全都变成了计划经济。在二战期间,美国股市和英国股市都是先跌后涨,42年以后,一路向上,而日本股市和德国股市则一开始表现很好,但是到了1944年战败以后突然被关闭。48年重新开盘之后,德日股市突然大跌。
总之,在权力的交接过程当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争斗,有些国家缓慢的进行衰落,而有些国家则是在暴力中遭到摧毁。这都是周期使然。
作者说,自己研究了过去500年的历史,发现在财富和权力大起大落的大周期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的周期,从投资角度来看,他管这个叫做投资大周期,只有了解了这种大周期的变动,才能够少受损失。所有的市场都是由4个决定因素来驱动的,经济增长,通胀,风险溢价和折现率。这四个因素驱动投资回报的变化,政府目标与当前形势的相互作用,成为周期的驱动因素。比如,经济增长速度过慢和通胀过低,央行就会创造更多地货币和信贷,由此产生购买力和拉动经济增长,通胀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上升。如果央行限制货币和信贷,那么相反的情况就会发生。经济和通胀双双放缓。
政府的作用跟央行有所不同,政府决定这些资金的来源和流向,而央行则只负责创造资金。作者的思路是,将4个决定因素,纳入到投资组合的战略决策当中,也就是把,资产分为四类,经济增长性资产,经济放缓性资产,通胀上升性资产和通胀下跌性资产,这也是桥水的绝招。叫做全天候组合,在这四种情况不同变化的时候,分别对债券,股票,商品和现金的比例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信贷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说,借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所以当支付承诺远超支付能力,就会导致债务违约,经济萧条,甚至股市崩盘。在作者研究的10个国家里,有7个国家,至少经历过一次所有财富全部消失的困境,即使那些没有财富消失的国家,也要经历着几个长达10年的市场不涨。这对于做资产配置的投资者来说,其实都是灾难性的后果。举个例子,如果你要指着投资过日子,每年从里面提取6%的资金,先不说下跌,就说股市10年不涨,0.94的10次方,结果只有0.5,你的资金会损失一半了,原来100万每年取6万,10年后还剩50万,每年只能取3万了,这个一般人肯定是扛不住的。
作者统计了世界上主要大国的股票,债券和现金,每个10年的资产价值变化,美国表现是最好的,但是在1910年-1920年,年化回报是-2%,30年-40年,也没有回报,70年-80年,也是-2%的年化回报,2000年-2010年更惨,是-3%的年化。这其中,10-20,70-80,还出现了股债汇三杀。也就是说,在这两个十年,你投资美国任何资产都是赔钱的,而且还都赔的很多。但是10-20年,投资咱们中国,是回报最高的方式,而在70-80年代的时候,日本股市还表现不错,德国的债券也有很高的回报。
作者还列出了一些最惨痛的业绩损失,当然国家和股市都没了,肯定是血本无归了,比如10月革命后的苏俄,二战后的我们,一战后的德国,这都是损失100%。法国在一战和二战之后,分别损失了75%和93%,意大利是分别损失84%和87%,60年代的时候,意大利又跌了一个72%。印度独立后也跌了66%,其实主要都出现在一些特殊的战争时期,而如果恰巧,你在这段时间,投资到了不该投资的市场,那么肯定就是损失惨重。但其实老齐觉得,真要让历史重演一次,其实大部分人应该考虑的都不是投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活下去。战争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即便你把钱都打理好,但人没了,那也是足够悲剧了。所以其实考虑这种极端情况下的投资,我个人认为意义不大。因为都这种时候了,意外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国家都没了,还投资个毛线啊。作者接下来还统计了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那么从这个中间,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