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丨【道德经零七章】不考虑生存,反而可以长久

306丨【道德经零七章】不考虑生存,反而可以长久

00:00
13:4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天长地久吗?我们要看到《老子·第7章》。第7章的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前面一样是谈到天地,后面就讲到圣人了。把天地与圣人作为一个对照组,可以回想到我们在第5章所念过的“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天地所针对的是万物,圣人所针对的是百姓。圣人为什么和天地可以对照呢?事实上,圣人所取法的是道,他是悟道的统治者,他的表现就像天地容纳万物一样,让万物可以生存发展。


我们把原文先读一遍。第7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延续着,地持久着。天地能够延续而持久的缘故,是因为它们不求自己的生存,所以能够持续生存下去。因此之故,圣人退居众人之后,结果反而站在众人之前;不在意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保全了生命。不正是由于他没有私心吗?这样反而达成了他的私心。


这里前面一半讲到天地的时候,到现在我们还常常提到的“天长地久”来自于这里。男女之间感情好的时候就会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这些话。问题是天长地久,天地真的可以长久吗?事实上,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中,人的生命短暂,所以从人的角度来看,好像天长地久,没什么问题。


但一定要记得,就在《老子·第23章》里面,他也提到一句话,叫做“天地尚不能久”,就代表我们对于天长地久要有两方面的认识,天地的存在及其作用还是不能长久的。这里为什么说天长地久呢?它是针对万物来说,比如人顶多活120年,一只乌龟可以活200多年,一棵树甚至可以活上千年,但是这些跟天地比起来都不算什么。所以天长地久是相对于万物来说,因为天与地有如万物的父与母,提供一个空间,具备一些条件,让万物可以不断的生存发展,天地本身相对于万物而言确实是可长可久的。


问题是为什么天地能够长久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它不自生,就是它不求自己的生存。怎么说呢?就是天不会想说我的天要生出更多的天,地也不会想到说我的地要生出更多的地,我就保持我的样子,只是提供条件,让万物可以在天地之间生存发展。任何东西如果求自己生存的话,跟万物就会有竞争关系;你不求自己生存的话,万物就各依本性,而没有什么压力,而天地之间的一切就自由去发展了。所以在这里就提到天地没有替自己考虑的问题。


由此再转到第二段,圣人怎么做呢?圣人退居众人之后,结果反而站在众人之前。怎么说呢?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悟道的话,就让自己处在空虚的状态与卑下的状态,就是让自己处在后面,结果反而站在众人之前了,为什么呢?因为众人如果想知道正确的途径,该如何适当地生存发展,就会从圣人那边获得启发,希望得到圣人的开导。圣人居后,以服务的方式来取得领导的位置,所以讲到“后”与“先”,我处在后面,结果反而成为走在前面的领导者。


接着另外一句,他说:圣人不在意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保全了生命。也就是圣人不替自己考虑,因为他已经悟道了,没有什么要去考虑得失成败的,他不需要考虑什么、争取什么、保存什么。他是悟道的统治者,要把道体现在他的言行里面,让老百姓感觉到自己像万物一样,上有天,下有地,天无不覆盖,地无不承载,百姓就像万物一样,在天地之间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发展。所以圣人没有去考虑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保全了生命,就像天地一样,他跟万物无所争,不会想到怎么去发展自己,结果反而没有任何东西和他相争,得到最大的保存。


最后这句结论就值得我们思考了。老子说,这不正是由于他没有私心吗?这样反而达成了他的私心。这样的话很容易引起误解,可能有人会说,你看,老子的圣人最后还是有他自己的私心,他只是用无私作为手段而已。我们觉得这样的理解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人有理性,会思考,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分辨两个词:一个是“结果”,一个是“目的”。一般人结果与目的常常混在一起。


譬如一个学生念高中,他的目的是上大学,结果呢?未必可以成功。请问那个目的没有达成,整个过程都是浪费了吗?也许他在过程里面念一些书,给自己建立了某种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结果可能要比他原先的目的更为可贵。


譬如说我们今天读《老子》,目的是什么?想多学一点国学的知识。那结果呢?未必可以真的完全学会,但是听几句算几句,懂了一些修养的方法与为什么要修养的理由,这个结果说不定反而陪伴你终生。


对于圣人来说,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的目的当然是要治理百姓,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结果他治理百姓的时候,按照他所悟的道的方式来治理,结果反而自己得到了保存,在别人看起来好像你的无私反而完成了你的私心。


这个所谓的“私心”,那是一般人想的私心。就好像一个人上战场,奋勇向前,结果反而活下来了;另外一个人可能后退逃跑,说不定反而丧命了。这都是有一些偶然的成分,但是它不是说你要保存就保存,你要去丧失就丧失,不是的。所以人心里所想的目的,与他实际上造成的结果未必可以合拍。


所以在这个时候,他说:你看老子笔下的圣人,他不替自己考虑,结果他反而可以保全得很好,活得很久,像这个就是我们一般的观察。所以在这种地方不需要去想太多,好像是老子的圣人他还是有什么私心的,这实在是谈不上的。老子只是这样去描写,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有各自的目的,但是对于结果我们还是要正面看待。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你有一个很好的目的,但最后目的未必达成,但结果可能很接近那个目的,那也是不错的。所以在人生的过程里面,做任何事都要先分清楚目的与结果。你的目的如果是自私自利的话,那个结果不管好不好,都只是一个透过手段去达成的结果。就算结果好的,你也会觉得空虚。你的目的如果不是替自己考虑的话,而结果呢?你会觉得作为一个人,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问心无愧,结果反而保存了你原来的生命中内在的价值,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老子笔下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我们今天不可能再做这样的圣人。但不要忘记,老子之后一百多年,庄子出现的时候,他已经设法提醒你要做一个悟道的个人。我们今天到了21世纪,学会老庄的道家思想之后,同样可以做一个悟道的个人,可以用我们所悟道的道理来妥善地管理自己的生命。


所以这一章里面谈到私心的问题。所谓的“无私”和“有私”值得我们去思考,也就是我尽我的力量去做该做的事,结果总是好的。我先不要设定一定要什么样的目的,因为一旦设定了目的,我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变成手段而已。变成手段的话,就有可能为了某些目的而不择手段了。那不是背离了老子的思想吗?变成你有偏差的认知,造成偏差的欲望,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老子》本章所说的,先说天长地久,说天地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存,反而可以长久。这长久是针对万物来说的,因为万物再怎么样都不可能比天地更为长久。而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一定是设法使自己的生命可以延续,可以复制,长存下去。这一下不是为自己考虑吗?而天地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可以说天长地久。


接着看到圣人,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从来没有刻意想要去统治,想得到什么样的名或利。但他尽他的力量,把他悟道的智慧用在统治的作为上。他没有考虑到个人的目的和想法,结果自然而然变得很好了。从外表看来,好像他最后成就了他一生的目标,好像他本来就有某种自我的念头,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有明显的自我的念头,不可能学会道家而有心得的。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我们学习道家也希望能悟道,悟道的话就会进入一种顺其自然、无心而为、保存真我的境界。所以老子谈到天长地久与圣人的时候,对我们的启发也很清楚,就知道要分辨目的与结果。对于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我们要承受,因为那是我们所做的事情造成的。至于个人的“目的”,那就跟欲望有关了,不是道家要考虑的重点。


所以学习道家,对于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要能够分辨,分辨的时候就知道你前面的原因,因果关系是什么。如果前面的原因是因为你悟道了,所以可以从整体来考虑,然后那个结果自然而然也会合乎道的要求。也就是你没有为自己考虑,结果反而成就了自己原来所想表达的东西。这是我们这一集学到的内容。


【课后思考】

请你思考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你做一件事本来只是尽你的力量,把你的职责该做的事做好,并没有想从这里面得到什么好处,结果你做到最后,各种好处自己过来了。因为你原来并没有设定要达成什么目的的,结果反而变成很好。也就是说,你再怎么设想都不会有目前这个结果更好的情况。 所以有关结果与目的的分辨,你有没有个人生活上的观察或者经验可以分享的?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andade

    傅老师讲:“目的与结果不同”。 目的是将来时,结果是过去时。目的也许会牵扯出结果,结果不一定符合目的。结果相对于原因,属于因果关系问题,先预设原因,才能谈结果。目的本身就是预设?

  • 治人事天

  • Lucykwon

    👍👍

  • Lucykwon

    👍

  • Lucykwon

    👍

  • Lucykw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