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丨【道德经零五章】道德真谛不是灭绝,而是生养

304丨【道德经零五章】道德真谛不是灭绝,而是生养

00:00
13:1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天地没有偏爱。我们要介绍《老子·第5章》。第5章内容大家比较熟悉,但里面有些话容易造成误会。我先把原文念一遍。《老子·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先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天地之间,正像一个风箱啊!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会走投无路,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


这里面有几个词显然需要解释。首先,什么叫做“不仁”呢?

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看到《老子》的“天地”两个字。天地针对的是万物,这代表什么?天地之间,万物在生长,天时地利的配合对万物的成长是必要的;但是万物这么多,总是轮流繁华与枯萎。什么叫“不仁”呢?“仁”这个字,在老子的笔下主要是指“有好心,特别加以照顾”,而这正是老子所要批评的。


譬如,一个人存心做什么好事,这里面就有判断的问题,接着难免有主观、自私、偏爱的问题。所以,把老子笔下的“仁”翻译成“偏爱”比较适合。所以要把“天地不仁”四个字理解为天地没有任何偏爱,而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心、仁德。


在《庄子·大宗师》里面,他也特别提到“道”:恩泽遍及万代,而不算是仁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你让万物发展得好不是仁慈,万物到时候整个都消失、毁灭了也不算是残暴。这就是“天地没有偏爱”的意思。


接着,天地把万物当成刍狗,重要的是:“刍狗”是什么?在王弼的注解里面,只有这两个字的注解是明显地有误解。因为在《庄子·天运》里面,有一段对刍狗很生动的描写。庄子说,古代祭祀祖先的时候有个牌位,但是怕祖先太孤单,所以就用草扎几只狗放在牌位旁边来陪祭。刍狗上场之前受到礼遇,放在珍贵的箱子里面,盖上锦绣的手帕,负责祭祀的人要斋戒去迎接它。但是祭祀完毕之后,这个刍狗因为是用草扎成的,本来就是草,只好丢掉,路过的人可能踩到它,樵夫可能把它拿去当柴烧。这说明什么?说明万物在天地之间有它的荣与枯。


譬如,现在几月,那就开几月的花;到了下个月,花就枯萎了,让别的花上场。这就是刍狗的状况,一旦下场就回归平常,与万物一样生生灭灭了。从这里就知道,天地对万物是说:天地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爱。这样一来的话,就比较容易了解第二句。


第二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从这里就知道,圣人真的是统治者,就像天地的天时、地利、季节、气候会左右万物的繁荣与枯槁一样,圣人的各种作为也会造成百姓的兴盛与衰落。所以,这句话要理解为:圣人也没有偏爱,他考虑到全局的发展,要使各地区的经济建设轮流上场。譬如,“把百姓当刍狗”就像是说:该沿海地区的人先发展就先发展,轮到内陆的人发展就接着发展。这是按形势与条件所造成的顺序去安排的,没有主观上喜好、讨厌的问题,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顺序一样。既然天地针对的是万物,而天地也是万物的同一个范畴;现在圣人针对的是百姓,代表圣人也是属于百姓的范畴。


接着就要谈到“天地之间,好像橐龠”。橐龠的结构今天难以想象了,简单来说就是风箱。你要去冶炼铜器、铁器的时候,你需要风箱。风箱里面是空的,有一些叶片配合,叫做橐龠。一鼓动风箱的话,它就不断产生力量,让火势越来越旺。所以,天地之间就好像风箱一样,本身是空的,它一鼓动,万物就不断生存发展,轮流上场,生生不息。也就是后面接着说的“天地之间虽空虚却不是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这两句话提醒我们:天地之间有广大的空间,万物在其中不断生存发展。


中国古人把天地当作父母一样。譬如《易经》的八卦,其中有一种象征是把乾与坤当作父亲与母亲,生出另外六个卦,三男三女。这也是古代的观念,把天地当作父母一样。那么,《老子》这边说的把天地当成橐龠(风箱),就代表天地是一个广大的场所,让万物可以生存发展。


《老子》谈到自然界,主要是用四个字叫做“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代表自然界,而天地也属于万物的范畴。就好像接着谈到的圣人与百姓,圣人也是百姓之一。那么他如何成为圣人的呢?他需要各种修炼的方法,我们将来会看到《老子》里面有关修炼的部分。修炼成为圣人,成为统治者之后,就要负责让老百姓过上平安、快乐的日子,就像天地让万物生长之后给万物一个发展的场所。但是,万物也需要按照各自的条件轮流上场。所以,这是有关圣人角色很好的比喻:圣人就像天地对万物的方式来对待百姓。


所以,学习《老子》首先要确立清楚的观念:天地不能生万物,天地与万物属于同一个范畴,都来自于“道”,这是最基本的观念,只有“道”能够生万物。这样的观点,将来会一再出现。天地与万物都来自于道,天地之间只是一个大的场所,可以让万物生存发展。同样的,圣人和百姓都是人类,但是圣人经过特殊的修炼,以他的智慧去悟道,正好又有统治者的身份,那么圣人对于百姓,就好像天地对万物一样,要负责让百姓生存发展,但是他不能有偏爱。


在道家看起来,提到“仁”“义”这些词,都会有些担心。譬如《庄子》里面发挥了这样的思想,就提到一些词像“大仁不仁(《庄子·齐物论》)”“至仁不仁(《庄子·天运》)”“至人无亲(《庄子·庚桑楚》)”。这些词在《庄子》里面都是类似的意思,就是最高的仁德,他不会特别去亲近什么人,必须一视同仁。因为身为圣人,面对百姓,一有偏心的话,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后面就会越来越复杂。最后每个人可能都要徇私舞弊,照顾自己认识的亲朋好友,那么天下不就大乱了吗?所以老子认为,天地像橐龠(风箱)一样,要冶炼各种器物的时候,本身是空的,容纳一切,它提供的是源源不绝的力量,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去新陈代谢,生存发展。


原文最后结论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议论太多的话,很快就会走投无路。怎么办呢?不如守中,“中”代表虚静(中间的中),就好像人的心必须虚静、空虚、谦虚,这样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所以,“守中”两个字代表“道”永远守住虚静的原则,才能让万物自行充实与活动,才能让一切发展层出不穷,源源不绝。


那么,从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

1. 我们学到了老子所谓的“天地”。“天地”与“万物”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老子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但是,《老子》书里面也明明出现“自然”这两个字,很抱歉,《老子》书中的“自然”反而不是指自然界,我们将来遇到这个词的时候再做详细的说明。


2. 天地与万物的关系,可以比喻为圣人与百姓的关系。所以这里再一次强调,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是说“他们没有爱心,好像他们没有仁心仁术,不管万物与百姓的死活”,不是的。老子强调慈爱,要我们向母亲学习。因为道生出万物,不是像母亲一样吗?所以老子所谓的“不仁”,是指没有偏爱。天地与圣人一样,没有任何偏爱。圣人有充分的智慧,看各种条件配合起来,他就可以判断该怎么做,对整体来说是最有利的,对大家来说都是好的。

这是我们这一集里面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思考】

我们要思考一下最后一句话:议论太多的话,到时候很容易走投无路。其实倒不见得是走投无路,而是让你无所适从。那么怎么办呢?守住虚静的原则,多观察,看看客观的形势发展如何。因此,与其表达许多复杂的意见,不如去了解事情发展的趋势,守住虚静的原则,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了解清楚、透彻之后,你再掌握到它的关键,让这个事情可以顺利发展。


同时,我们对于“刍狗”这个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在王弼的注解里面就把“刍”当作青草,把“狗”当作真正的狗,好像动物要吃青草,狗被古人当作食物;天地并没有考虑太多,它就让许多动物有青草可以吃,人也有狗可以吃。这样的解释很明显是不对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至少学会了一个词,就是人与万物一样,都免不了“刍狗”的命运,该繁荣就繁荣,该枯萎就枯萎,该兴盛就兴盛,该衰落就衰落,顺势而行,这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的事实。所以,了解这一点之后,对我们自己个人的遭遇,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样的想法,你有什么样的心得呢?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